李艷麗,郝慶升
(1.吉林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長春 130118;2.長春科技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長春 130600)
近幾年,參與有機農業生產的農戶越來越多,有機農產品種類和產量也逐漸豐富起來,由于有機農業標準高,生產風險較常規農業較高,即便它能帶來更多的產品價值和優質產品,大部分農戶依然選擇常規農業生產,有機農業仍然是小比例作業形式,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農戶對有機農業和常規農業的選擇受到很多復雜因素的影響,農戶的選擇意愿和主要影響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有機農業生產方式的推廣和普及。
本文采用AHP即層次分析法,將影響農戶生產方式轉變的影響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將直接參與者(專家)的意見同文獻研究中的研究結論相結合,設計模型中的要素結構和相關關系,并進行兩兩比較分析,根據運行結果對各層要素的權重排序,得出結論用以解釋影響農戶生產方式轉換的各要素的重要程度。模型采用的是1-9的標度法構成成對比較矩陣,直到模型的最后一層,采用Yaahp 6.0軟件進行計算,得到相應的權重指標,層次總排序后,并對整個層次做出一致性檢驗,均得到了較好的檢驗結果,即CR<0.10。
2016年6至8月,對有機農戶和非有機農戶進行作業方式的選擇意愿調查,調查中按照某一有機農戶為參照,采用入戶訪談和填寫問卷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預調查,調查范圍涉及有機農戶66家,非有機農戶246家,共發放問卷312份,收回310份,經過篩選和整理,剔除問卷9份,最終剩余有效問卷301份,問卷有效率為96.4%,調查范圍涉及到長春地區、吉林地區、延邊地區、長白地區、四平地區等區域,被調查區域的有機農戶均為當地知名的有機農業生產者,非有機農戶則是選取相應的周邊農戶。同一區域內的農戶進行對比,可以近似的看做二者擁有相同的環境資源、生態資源和地理位置,見表1所示。

表1 被調查農戶區域分布表
采用調查方式初步獲取轉變影響因素后,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思路,采用頭腦風暴法同時結合專家的意見將各類影響因素計入模型,進行兩兩比較,根據得分結果構建生產方式的選擇意愿影響因素評估模型,并將最終的影響因素按照權重進行排序,并給出有機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推動策略。
(1)評估指標的篩選
農戶生產方式選擇轉換意愿的影響因素的篩選:根據早期研究文獻和研究結果,將農戶生產方式轉換意愿的影響因素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個方面。客觀因素為既定事實很難改變,本文針對影響轉變行為的主觀因素進行分析。主觀影響因素主要涉及到決策期望和認知狀態兩個方面,決策期望主要有:生產目標方面,包括:增加單產量、種養升級、擴大生產規模;環境目標方面,包括:減少有害物質投入、維持土壤肥力、增加高效益品種;經濟目標方面,包括:增加單位產品收入、增加額外收益、減少生產資料投入;認知狀態主要有:經濟效益方面,包括:成本、利潤、產量;社會效益方面,包括:產品質量、保護土地和環境、有機食品有利健康;從業風險方面,包括:認證風險、技術風險、土地流轉風險。
(2)備選方案的選擇
在農戶生產方式轉換意愿和主觀影響因素的評價系統的層次結構模型中,將有機生產和常規生產作為兩個備選方案進行分析。
(3)指標體系的確立
模型的構建如圖1所示,決策層(A層),即農戶生產方式轉換主觀意愿,中間層(B層)將農戶生產方式轉換意愿的主觀影響因素分解為決策期望和認知狀態兩個方面,涉及到18個具體的影響因素指標(C層),D層為備選方案:常規農業和有機農業。

圖1 主觀影響因素指標評估系統的層次結構模型
由表2可知,有機農戶的生產決策期望對農戶生產方式的選擇意愿有重要影響,權重達到0.8333,常規農業生產者進行轉變的重要影響因素為對有機農業的認知程度,權重達0.7411,調查中發現目前大部分常規作業農戶缺乏對有機農業的本質、認證流程和管理技術的認知,導致農戶沒有轉換的意愿和決策。

表2 主觀因素中的B層權重結果
由表3可知,生產目標和環境目標對有機農戶生產者的決策有重要意義,被調查的有機農戶中多為以村鎮為單位發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指標和環境指標有一定的考核意義,而常規農戶更注重產品的經濟目標的實現,產品的總收益、利潤空間和成本投入等要素。

表3 農戶決策期望的相關影響因素的權重分析
由表4可知,有機農業生產者發起的主體和組織者更關注農業發展的持續性和社會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為入股或者企業扶持等形式的大型農業組織,對有機農業的可能發生的風險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而常規農業經營者多為小農戶分散經營,更注重從業風險,抗風險能力較弱。

表4 農戶認知狀態的相關影響因素的權重分析
由表5可知,農戶的生產規模對有機農戶和常規農戶都很重要,但是意義不同,調研中發現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嚴格,對土壤和環境都有嚴格要求,因此規模生產是前提,而對于常規農業生產者則認為擴大生產規模為生產目標中的較重要目標,是生產經營努力實現的目標。

表5 農戶生產目標的相關影響因素的權重結果
由表6可知,對于環境目標的相關影響因素而言,有機農業生產者的環境意識較強,更關注農業生產中的污染物和有害物以及如何持久的保持土壤肥力,常規農業生產者更關注產品利益,期望得到高效益的產品種類,對于產品是否為轉基因,生產中是否使用過量的農藥、化肥等有害物質。

表6 農戶環境目標的相關影響因素的權重分析
由表7可知,針對農戶的經濟目標,農戶期望獲得額外收益,調查中發現無論有機農戶還是常規作業農戶都關注政府相關補貼,期望得到更多補助來增加收入,有機農戶還關注增加單位產品收入,比如通過深加工、培養品牌價值、擴大出口等方式來實現。

表7 農戶經濟目標的相關影響因素的權重分析
由表8(見下頁)可知,土地環境是農戶都關注的基本問題,土壤板結、肥力下降成為農業的普遍問題,農戶都期望解決目前面臨的土地問題。
由表9(見下頁)可知,利潤是農戶經濟效益共同關注的問題。無論有機農戶還是非有機農戶都關注產品的利潤。

表8 農戶社會效益的相關影響因素的權重分析

表9 農戶經濟效益的相關影響因素的權重分析
由表10可知,認證和生產技術是農戶從事有機農業或準備進入有機農業生產領域中一致認為重要的因素。調查中發現,認證困難、技術等級較高是有機農業生產者面臨的困難,常規農業生產者缺乏認證和生產技術支持,認為這可能造成轉換中承擔更大的損失風險。

表10 從業風險相關影響因素的權重結果
由表11可見,有機農業生產者更關注產品升級、土壤肥力等有利于保護環境和提高產品質量的要素,而常規農業勞動者因為不了解大量農藥、化肥使用所引發的環境污染、土壤肥力削弱從而導致的種植物產量下降和農業整體的可持續性遭到破壞的危害,他們更關注產品的利潤和收入,另一方面,常規農業生產者缺少相關的生產技術,因此有機生產技術和認證問題成為影響農戶轉換生產方式的重要因素。

表11 主觀影響因素的權重結果(常規和有機農業的前十位有影響力的要素排位)
本文結合頭腦風暴法與專家意見法,將影響農戶采用有機農業生產方式的因素篩選并計入AHP模型,構建有機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評價指標體系,結合統計調查分析結論如下:
(1)農戶對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是普遍認可和期望的。有機農產品能夠給農戶帶來較高利潤,提升產品等級,但是由于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認識,阻礙了農戶轉變的意愿和轉變時間。
(2)生產技術缺乏、認證難度大是阻礙轉變的癥結所在。農民平均教育化程度低,目前掌握的種養殖技術依然屬于傳統的勞作方式,有機農業生產屬于農業中的高標準,因缺乏一定的種養殖技術服務和認證監管技術支持,有意進行農業轉變的分散小規模經營農戶將會面臨更高的經營風險導致農戶不敢輕易涉足。
(3)有機農戶和常規農戶的環境意識和風險偏好形成對比。有機農戶偏向于環保意識強的風險追求者,而常規農戶中的觀望者則屬于環保意識較弱的風險規避者,經營有機農業或處于轉換期的農戶多期望改善生態環境,為市場提供健康、綠色、安全的農產品。
(4)政府導向作用明顯。政府補貼變化是政策傾斜的最直觀數據指標,也是農戶普遍關注的因素。因此農戶的生產方式的選擇決策與農戶的認知程度、技術能力、社會意識和政府的政策導向密切相關。
[1]Kallas Z,et al.Farmers’Objectives as Determiants of Organic Farming Adoption:the Case of Catalonian Vineyard Production[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41(5).
[2]Faical Akaichi,1 Rodolfo M.Nayga,Jr2 and Jose M.Gil3.Assessing Consumers’Willingness to Pay for Different Units of Organic Milk:Evidence from Multiunit Auctions[J].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2,(60).
[3]Slavova P.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Bulgaria(1902-2012)[J].Actors,Relations,and Networks,2016.
[4]陳品,陸建飛.基于AHP法農戶稻作方式選擇意愿與影響因素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2014,(35).
[5]潘永圣,彭漢艮.德國有機農業的發展與啟示[J].江蘇農業科學,2004,(5).
[6]唐劍,席云官,劉華周.江蘇省環太湖地區有機農業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5,34(2).
[7]高楊,王小楠等.農戶有機農業采納時機影響因素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6,(1).
[8]王奇.農戶有機農業技術采用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農村經濟,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