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安,汪晶晶,黃如夢
(新疆農業大學 經濟與貿易學院,烏魯木齊 830052)
當前全球經濟緩慢復蘇,加強區域間合作不僅成為一種趨勢,也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時,提出“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近年來,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關系進一步加深,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也不斷增多。2014年中國對世界農產品出口總額為713.4億美元,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額就達到了381.38億美元,占中國對世界農產品出口總額的53.45%。可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成為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重點區域。因此,研究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效率及貿易潛力,對推動未來中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綜合國內外相關文獻[1-6],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學者們普遍采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對貿易效率和貿易潛力進行測算;眾多學者對貿易效率和貿易潛力的研究范圍大多集中在某一地域和某一領域,關于“一帶一路”與農產品貿易方面的研究較為匱乏。鑒于此,本文將采用隨機前沿方法,測算并分析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效率及潛力,以期為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提供借鑒和啟示。
隨機前沿方法最初被用于分析生產函數中的技術效率[3]。由于貿易規模可以看作國家間經濟、地理、制度等多重變量的函數,國家對在給定距離、經濟規模和其他因素的情況下以最小化的成本達到最大化的貿易規模,本質上與企業生產函數類似,那么用于分析生產效率的隨機前沿方法也可以被用來分析貿易效率[1]。
基于隨機前沿方法,采用面板數據的實際貿易量和貿易潛力可分別表示為式(1)和式(3):

其中,式(2)是式(1)的對數形式,Tijt表示t時期i國與j國的實際貿易水平;Xijt表示引力模型中影響貿易量的核心變量,如貿易雙方的經濟規模、人口、距離等變量;β表示待估系數;vijt與uijt相互獨立,共同構成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隨機擾動項,vijt為隨機誤差項,且vijt~(0'σv2);uijt代表貿易非效率項,表示沒能納入引力模型的貿易阻力,包括阻礙和促進貿易的因素,但阻力因素占主要地位。通常假定uijt非負,服從截尾正態分布。
式(3)中Tijt*表示t時期i國與j國貿易量可能達到的最大值,即達到前沿水平的貿易量。與傳統貿易引力模型相比,此處測算出的貿易潛力為影響因素的平均值,更能表達“潛力”的含義。結合式(1)和式(3),可以引出貿易效率這一概念,其表達式為:

TEijt表示貿易效率,是Tijt與Tijt*的比值,數值越大表明貿易效率越高。當uijt=0,此時TEijt=1,表明貿易雙方實際貿易量與貿易潛力相等,雙方不存在貿易非效率;當uijt>0時,TEijt∈[0'1],表明實際貿易量小于貿易潛力,雙方存在貿易非效率,并且貿易阻力阻礙了貿易發展。
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可分為時變模型與時不變模型兩種。最初隨機前沿方法以貿易非效率不隨時間變化為假設條件,只能得到時間不變的技術效率。后來隨著時間改變,貿易非效率不斷變化,這種假設就不再合理。于是Battese和Coelli在1992年提出了時變模型,其表達式為:

其中exp[-η(t-T)]≥0,uijt服從截尾正態分布,η為待估參數,表示時間對貿易非效率項的影響。當η>0,uijt隨時間遞減,貿易阻力減小;當η<0,uijt隨時間遞增,貿易阻力增大;當η=0,uijt不隨時間變化,為時不變模型。
本文采用Battese和Coelli提出的一步法,貿易非效率項uijt被表示為:

zijt表示貿易非效率項的影響因素,α為待估系數,εijt為隨機擾動項。一步法具體操作是將影響貿易的非效率項因素納入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中同時進行回歸,即把式(6)帶入式(2),得到:

本文以中國為出口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進口國,在Armstrong(2007)[7]的基礎上,將經濟規模、人口、地理距離、語言和邊界等短期內不會發生變化的自然因素作為核心變量納入引力模型,將自由貿易協定、經濟制度等人為因素納入貿易非效率項模型。隨機前沿引力模型表示為:

式(8)中,被解釋變量 EXijt表示t時期i國對j國的農產品出口額。解釋變量中,PGDPit和PGDPjt分別表示i國與j國的人均GDP,反映貿易雙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水平,一般認為其符號為與EXijt成正比。POPit和PO Pjt分別表示i國與j的人口數量,反映國內市場規模,通常認為與EXijt正相關。DISij表示i國與j國首都的地理距離,反映運輸成本,預期與EXijt負相關。Xij表示邊界、語言等其他因素,考慮到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對函數形式有較高要求,本文將通過似然比檢驗確定是否納入這些因素。
通過一步法建立的貿易非效率模型表示為:

式(9)中,uijt表示貿易非效率項,反映阻礙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因素。EOCjt表示j國清關程序的效率,反映貿易便利化程度。INFjt表示j國的貿易及相關基礎設施質量狀況。指標得分越高說明國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越好,越有利于促進貿易發展。EFjt表示j國的經濟自由度指數,指標得分越高說明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越小,越有利于貿易發展。PSjt表示j國的政治穩定性,這一指標得分越高說明國家政局、社會越穩定,也更有利于貿易發展。FTAijt為虛擬變量,表示貿易雙方是否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1表示已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0表示沒有簽訂。
目前關于“一帶一路”的空間地域范圍并沒有明確的界限,本文在付韶軍(2016)[8]劃分“一帶一路”國家的基礎上,將“一帶一路”沿線69個國家作為樣本國,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最終選取63個國家進行實證分析(表1)。樣本的時間跨度為2010—2014年,共計315個觀測值,使用Frontier 4.1軟件進行分析。

表1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中,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額根據商務部農產品進出口月度統計報告合計得出;人均GDP和人口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兩國之間的地理距離來自CEPII距離數據庫。
貿易非效率模型中,清關程序的效率、貿易及相關基礎設施質量指數、政治穩定性指數均來自世界銀行,其中缺失數據用平均值代替;經濟自由度指數來自全球遺產基金會;自由貿易協定來自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
由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高度依賴于模型的函數形式[1],因此本文運用最大似然法設定了以下四項檢驗對模型的適用性進行驗證。(1)貿易非效率是否存在;(2)貿易非效率是否隨時間變化;(3)是否需要加入共同邊界變量;(4)是否需要加入共同語言變量。(1)、(2)兩項檢驗方法為,分別在零假設H0:γ=μ=η=0和零假設H0:η=0條件下,根據無約束和有約束兩種情況下的對數似然值計算出統計量LR值并與1%的顯著性水平下卡方分布的臨界值進行比較,得出拒絕或接受零假設的結論[2]。其中,γ代表隨機擾動項中貿易非效率項所占比重,γ越接近0,表明實際貿易量與貿易潛力的差距主要由不可避免的隨機因素造成;γ越接近1,表明實際貿易量與貿易潛力的差距主要由人為的貿易非效率因素造成。對于是否需要加入共同語言和共同邊界變量,需要對每個變量進行似然比檢驗或參照回歸結果的顯著性進行判斷[9]。
從檢驗結果可知(表2),似然比檢驗結果拒絕了不存在貿易非效率、貿易非效率不變化的原假設,說明貿易非效率存在且隨時間變化的,應該使用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不引入邊界變量和不引入語言變量的原假設不能被拒絕,說明邊界和語言變量不能被引入方程,其原因可能是所選樣本國家內,與中國擁有共同邊界和共同語言的國家很少,沒有體現出共同邊界和共同語言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促進作用。

表2 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假設檢驗結果
3.2.1 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估計結果分析
根據前文設定的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出口貿易進行估計。為了比較結果的穩定性,同時給出時變模型與時不變模型的結果(表3)。

表3 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估計結果
(1)人均GDP(PGDP)。兩個模型中人均GDP變量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并且系數值大于0,符號與理論預期一致。不論是時變模型或時不變模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均GDP系數都高于中國,表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水平提高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具有推動作用,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具有明顯的需求拉動型特征[10]。
(2)人口數量(POP)。兩個模型中人口數量與出口顯著正相關,說明市場容量越大越有利于促進貿易發展,與理論預期一致。中國的人口系數略大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口系數,可以理解為中國的人口增加,會使中國的勞動力優勢轉化為貿易優勢,提高農產品出口額[11]。
(3)地理距離(DIS)。兩個模型中距離變量與出口顯著負相關,距離系數分別為-1.15、-1.3,表明貿易雙方距離每增加1%,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將分別下降1.15%、1.3%。本文距離變量系數值相對較小,說明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交通運輸技術的提高,距離因素對貿易的影響將逐漸變小。
(4)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中,η的系數為負,表明貿易非效率以0.013的速度隨時間遞增。這一時期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出口貿易阻力不斷增加,貿易環境較差。
(5)兩個模型中μ的系數大于0且通過1%顯著性檢驗。說明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存在非效率因素,可以采用隨機前沿方法研究貿易非效率因素。
(6)兩個模型中γ值都達到0.97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說明兩個模型中實際貿易量和貿易潛力存在較大差距,差距主要來自于人為的貿易非效率因素。
3.2.2 貿易非效率模型估計結果分析
采用一步法對已構建的貿易非效率模型進行估計,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貿易非效率模型估計結果
(1)清關程序的效率(EOC)。該變量與貿易非效率顯著負相關,并具有較高彈性值。說明該變量是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因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高自身清關程序的效率,有利于中國農產品出口。
(2)貿易及相關基礎設施質量指數(INF)。該變量與貿易非效率呈正相關關系,表明這一變量是阻礙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因素。“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的貿易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貿易效率,不利于中國農產品出口。
(3)經濟自由度指數(EF)。該變量與貿易非效率呈負相關關系,說明該變量是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因素。但經濟自由度指數系數值僅為0.04,說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自由度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程度很小。
(4)政治穩定性指數(PS)。該變量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且其值為正,說明該變量是阻礙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因素。“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和地區存在政局動蕩、戰爭等不可抗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貿易效率,不利于中國農產品出口。
(5)自由貿易協定(FTA)。該變量與貿易非效率顯著負相關,表明這一變量是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因素。其系數值相對較大,說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對提高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出口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6)γ值為0.62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再次表明本文采用隨機前沿模型是合理的,實際貿易水平確實與貿易潛力值存在較大差距,而且差距的62%是由貿易非效率造成的。
3.2.3 出口貿易效率及潛力分析
由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估計結果得到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效率,結合式(3)即可計算出在現有規模下能達到的貿易潛力值。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5年的出口效率①出口效率采用一步法估計值。、實際貿易額、貿易潛力值和貿易拓展空間②貿易拓展空間=(貿易潛力值/實際貿易額)-1。取平均值,并按出口貿易效率由大到小排序,進一步分析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效率和出口潛力的狀況(見表5)。
從出口貿易效率來看,中國對泰國的農產品出口效率最高(0.92),其次是馬來西亞(0.91)和巴基斯坦(0.91),對不丹的農產品出口效率最低(0.04),最高值與最低值相差23倍。由出口效率排名可以看出,中國對前20名國家的出口效率在0.6之上,表明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屬于高水平貿易合作;對其余43名國家的出口效率低于0.6,表明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屬于中低層次水平貿易合作③貿易效率0.6~1為高水平貿易合作,0.4~0.6為中端水平貿易合作,0~0.4為低層次貿易合作。。前20國中,9個國家屬于東南亞,1個國家屬于中亞,6個國家屬于西亞及北非,2個國家屬于獨聯體,2個國家屬于南亞。中國對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額很大,出口效率極高,足見東南亞國家在中國農產品出口中所處地位尤為重要。對黎巴嫩、巴林等西亞及北非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額很低,出口效率卻很高,表明中國對這些國家的農產品出口受到人為貿易阻力比較小,更有利于中國農產品出口。對匈牙利、斯洛伐克、希臘等中東歐、西歐國家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效率很低,說明中國對這些地區出口的人為貿易阻力較大,雙方并未達到最佳貿易狀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日本和韓國的農產品出口額非常高,二者合計占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45.2%,但中國對二者的出口效率僅分別為0.54、0.47。
結合貿易潛力值和貿易拓展空間來看,中國對泰國的農產品出口效率為0.92,其貿易潛力值僅是實際出口額的1.1倍,可拓展的貿易空間只有9%。中國對不丹的出口效率為0.04,其貿易潛力值是實際出口額的25倍,可拓展的貿易空間達到2420%。可見,隨著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出口貿易效率不斷減小,沿線各國的貿易潛力和貿易拓展空間逐漸增大。

表5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效率及貿易潛力(單位:億美元,%)
本文選取了2010—2014年中國與63個國家相關的面板數據,使用Frontier4.1軟件對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和貿易非效率模型進行估計,并測算了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效率和貿易潛力。
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計結果表明:貿易雙方的人均GDP、人口數量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具有促進作用,地理距離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具有阻礙作用。
貿易非效率模型的估計結果表明:清關程序的效率、經濟自由度指數、自由貿易協定為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因素;貿易及相關基礎設施質量指數、政治自由度指數為阻礙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因素。
出口貿易效率和出口潛力測算的結果表明: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效率和貿易潛力差異明顯,對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效率越高,其貿易潛力和貿易拓展空間越小;對沿線國家出口貿易效率越低,貿易潛力和貿易拓展空間越大。
[1]賀書鋒,平瑛,張偉華.北極航道對中國貿易潛力的影響——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3,(8).
[2]張燕,高志剛.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中澳雙邊貿易效率及潛力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15,(12).
[3]譚秀杰,周茂榮.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潛力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5,(2).
[4]屠年松,李彥.中國與東盟國家雙邊貿易效率及潛力研究——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J].云南社會科學,2016,(5).
[5]陳創練,謝學臻,林玉婷.全球貿易效率和貿易潛力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6,(7).
[6]孫金彥,劉海云.“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國貿易潛力的實證研究[J].當代財經,2016,(6).
[7]Armstrong S.Measuring Trade and Trade Potential:A Survey[J].Asia Pacific Economic Paper,2007,(368).
[8]付韶軍.“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出口效率提升——基于面板數據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6,(10).
[9]吳沁.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貿易潛力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6.
[10]魯曉東,趙奇偉.中國的出口潛力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計[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10).
[11]高志剛,張燕.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雙邊貿易潛力及效率研究——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分析[J].財經科學,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