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霞娟
(江蘇省黃埭中學 江蘇 蘇州 215143)
2017年高考江蘇物理試卷,分別在多選題以及計算題出現了兩個看上去有點類似的3個物體組合模型,而平時一般接觸的都是兩個物體問題,很多學生望而生畏,在考場中顯露焦躁情緒,對考場發揮產生了很大影響.
【例1】(2017年高考江蘇物理卷第9題)如圖1所示,3個小球A,B,C的質量均為m,A與B,C間通過鉸鏈用輕桿連接,桿長為L,B,C置于水平地面上,用一輕質彈簧連接,彈簧處于原長.現A由靜止釋放下降到最低點,兩輕桿間夾角α由60°變為120°,A,B,C在同一豎直平面內運動,彈簧在彈性限度內,忽略一切摩擦,重力加速度為g.則此下降過程中( )

圖1 例1題圖


C.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時,A的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下
解析:整個過程,對A球隔離研究,A先向下加速后向下減速,即加速度先向下且減小后向上且增大,所以A球動能最大時,速度最大,加速度為零.C選項已能判斷: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時,即A球在最低點,A的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上.但是如果分別隔離A球B球研究,來判斷A,B選項是否正確,勢必耗費緊迫的考場時間,這時學生若能以ABC整體為研究對象,就簡單明了.如圖2所示,對整體在豎直方向受力分析.

圖2 整體分析
A的動能最大時,豎直方向合力為零
2F支=3mg
得

A的動能達到最大之前,豎直方向的合力向下
3mg-2F支=ma
得

對于D選項,在這里首先需要學生能夠判斷出A,B球的速度關系,對于本屆高三學生來說應該不是很陌生,在模擬題中已有多次練習.如圖3所示,有
得vA=0時,vB=0.

圖3 速度分解
同時仍要學生有對整體研究的眼光,系統能量守恒,所以,由靜止釋放下降到最低點過程,A減少的重力勢能完全轉化為彈性勢能,即
Ep=mgΔh
其中

(1)未拉A時,C受到B作用力的大小F;
(2)動摩擦因數的最小值μmin;
(3)A移動的整個過程中,拉力做的功W.

圖4 例2題圖
解析:第一小問屬于基礎題,C靜止,三力平衡,用合成法或正交分解法均可.二、三兩問對學生來說就有難度了.首先,搞不清研究對象是誰,大部分學生都會隔離3個物體分別分析.其次,為什么會有動摩擦因數的最小值,這個問題從何而來?這里就看學生是否注意到C對B有向左的推力,但B是處于靜止狀態的,推不動,說明了什么?
所以對B研究需滿足
Fx≤fmax
如圖5由隔離受力分析及力的相互作用可知


圖5 隔離分析
對于第三問,如果仍然用隔離法,僅對A研究,使用動能定理求解,對學生來說難度也不低,因為雖然通過對B的研究可以發現最大靜摩擦力是不變的,也就是說A受到的滑動摩擦力是不變的,摩擦力做功可以直接求出,但是C對A的推力做功是“絆腳石”,有學生能發現是水平方向的分力做功,然而它是變力做功的求解……所以,若能改變研究對象,對ABC組成的系統研究,分析過程就簡單很多,如圖6所示,球間的彈力是內力,做功為零,系統僅外力拉力、C受到的重力、A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做功,由動能定理得
W+WG+Wf=0
其中
得

圖6 整體分析
也可以對系統利用能量守恒觀點處理:外力做正功消耗能量及C減少的重力勢能轉化為A與地面之間摩擦生熱的內能.
W+Ep減=Q
其中
Ep減=mghC
內能
Q=μmgxA
得
試題考查的知識涉及研究對象的合理選擇、運動狀態分析與受力分析、動態變化研究、臨界問題分析、牛頓運動定律和功能關系的應用與處理,涵蓋高中物理必修部分的核心內容.題目“從傳統中來,而又高于傳統”,問題設置層層推進,知識兼顧基礎與綜合性,處理方法巧妙,能夠很好地體現高考對“情景、問題、知識、方法”的全面考查,體現了高考對物理人才的選拔功能.
作為教師,靜下心來回看這兩道題,是多個物體組合模型,符合高考考試說明要求,通過情景巧妙設置,使物體的運動與受力并不復雜,既兼顧基本物理知識的考查,又強調處理物理問題所要求的綜合分析能力,激活物理思維,使學生經歷了一次充滿挑戰的心靈之旅.當然,多個物體組合模型因其復雜的外觀,必然對學生物理建模能力、過程分析能力、多角度解決問題能力提出較高要求,所以,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須對學生處理物理問題的視角、方法、心理不斷引導,才能讓學生處變不驚,靈活應對.
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是學習物理的基礎,首先必須很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和規律.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學會獨立理清每個概念和規律的引出,定義、公式、單位或注意事項,物理意義或適用條件,這些概念和規律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使學生思維活動建立在概念和規律的基礎上,按物理內在規律進行思維.
同時,教師更要重視物理模型及基本方法的教學,教會學生從典型例題和習題中,歸納出各種物理模型及處理問題的方法,并明確其條件和特征.當學生頭腦中有了建模的主觀意識時,復雜的物理現象就能分解成若干簡單物理過程與物理模型,便使復雜的物理問題演變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物理畫面,這樣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也使問題迎刃而解.
物理學科知識點不多,處理的問題卻廣泛而多樣,無法簡單靠記憶來解決問題,所以,教師需強化思維訓練,重視知識的遷移,在目前高考指揮棒作用下,適量地多做一些物理練習題也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到高三復習階段,特別要敢于做一些綜合性較強、物理過程較復雜的練習題.通過思維方式的挖掘和應用,不斷提升物理素養,才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重視“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提升靈活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
如動能定理的適用范圍,在新課教學階段,為了便于學生掌握,研究對象都是單個物體,不涉及內力做功,但是到高三復習階段,特別是一輪復習完成后,就應該引導學生考慮是否可以應用與多個物體組成的系統,可以以物塊長木板相對運動模型為例,請學生先隔離列式,再得出相加后的綜合算式,研究其物理內涵,學生能夠發現系統動能定理同樣適應,只是要注意,總功還包含系統內相互作用力做功,即
W總=W外+W內=ΔEk
高考題經常會出現“生面孔”,其實不一定“難”,只不過是學生首次接觸,處理這類問題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學生都已經熟練掌握,關鍵看學生能否沖破思維定式,克服心理障礙,沉著冷靜,仔細審題,挖掘其考查的知識點,靈活應用已有的方法處理問題.當然,“處變不驚”也是需要平時扎實的積累與訓練的,在高三復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適度讓學生處理“陌生題”,學生平時通過獨立解決物理問題而獲得的滿足與喜悅,是對考場心理的積極暗示.
同時,教師的教學過程更應重視心理引導,如果教師在教學中灌輸給學生的是“物理難教、難學、難解”,那么學生即使有興趣,也會打退堂鼓.教師應提供愉快的教學環境,“輕松”地掌握每一個新規律、新方法,從容面對陌生的問題,這樣,在考場中的“陌生題”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實際上在近幾年的江蘇高考試題中,通過這種多物體組合模型來考查學生的各種能力的試題也不在少數,如2016年高考江蘇物理卷第9題“貓抓桌布”、2015年高考江蘇物理卷第14題,或通過創設新的物理情境,或通過設置較新穎的問題等,而其所用解題方法和思路既基本也有一定高度.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基本內容的教學,也要循序漸進,提升知識遷移能力,挖掘思維深度,同時也要重視心理因素對處理問題的影響,實現冷靜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