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娜
【導(dǎo)語】
清代吳喬曾以妙喻辨析詩文之差異:“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都是以文學(xué)形象表情達意,給我們更為具體的感受。作者的意志思想好比是“米”,散文則是做成的“飯”,詩歌是飯發(fā)酵的“酒”。飯比米香,酒比飯醇。那么如何像做飯釀酒一般,將“米”加工為精美的詩文呢?那就需要個性評史的加工與鮮活論今的提純了。例如高中教材中的課文素材雖是陳“米”,亦可為學(xué)生借古論今和創(chuàng)新立意提供論據(jù)的“飯”與“酒”。
【指津】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dāng)代史。”唯有回到歷史的現(xiàn)場,才會盡可能清楚地聽到古人在文化經(jīng)典中的聲音。
1.情景再現(xiàn),拓展細(xì)節(jié)
例如,針對《項羽之死》中 “英雄末路”的特定情景,讓學(xué)生馳騁想象。烏江之畔的西楚霸王拒渡之時,他的心理活動是什么,請將各自的情志、對生活的認(rèn)識以及自身積累的知識融入其中,對項羽僅僅三十一載的短暫人生何以到了烏江自刎的境地進行品評,請同學(xué)們獨立思考,或為項羽代言,或以項王左右之口發(fā)聲,寫一段百字左右的評論。
心靈的選擇
當(dāng)虞姬橫刀,用粗糲的鋒刃劃過生命的嬌花,我看到鮮紅鮮紅的血,流過雪白雪白的頸。 壯士掩面,烏騅悲鳴。
當(dāng)楚歌的韻律從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對嘶鳴的烏騅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淚磨蝕你的偉岸。于是在烏江,你完成了一個沒有丟棄誠信的男人的涅槃。
當(dāng)拔山舉鼎的傳奇褪色成一頁泛黃的史冊,當(dāng)如血斜陽下漢家小兒用稚嫩的聲音傳唱“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你終是遠(yuǎn)去了,留下一個頂天立地的背影。也許你做了鬼雄,跨著隨你投江而死的烏騅,旌旗十萬斬閻羅。你轟轟烈烈地死去,因為有誠信。為你殉葬。
于是,你成為不朽。你最終還是戰(zhàn)勝了劉邦,以你的誠信刺劉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課堂練筆:
烏江亭長,不必度我回江東了,我愿至死追隨項王。常言道,“鳥隨鸞鳳飛騰遠(yuǎn),人伴賢良品自高”。我雖只是匹戰(zhàn)馬,可我也知道羞恥與情義。帝王將相的家譜上,項王是敗了,而在我烏騅心中,我的項王是站著死的,無愧于男兒七尺之身,無愧于英雄一世之名。他以死謝罪,完成了在歷史舞臺上英雄悲壯的謝幕。
我懂得誰才是英雄。“玉可碎而不可毀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jié)”。知恥的項王寧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在他心中,骨氣與尊嚴(yán),是比生命更高貴的。這樣的高貴即使在后世也難能可貴。
——2018屆18班 李欣悅
2.評古論今,亮明章法。
有了豐滿具體的論據(jù),接下來如何在議論文寫作時,把任務(wù)驅(qū)動型題目寫得論點鮮明呢?試就作文題“正確認(rèn)識自己”, 教給學(xué)生一種“層進式”的議論文論證方法,即在認(rèn)真閱讀文本的基礎(chǔ)上,把歷史情境與現(xiàn)實例證對接起來,走心過腦,探索人性,寫出內(nèi)涵。
【教師范文】
惜哉項羽,驕兵必敗
高 娜
千百年來,東西方文化從未停止對自己的探索。西方哲人沉思:“認(rèn)識你自己”,東方佛家闡釋:“明心見性”。大千世界,只有正確地認(rèn)識自己,才可活出成功的人生。
一、故事里有故事
項羽幼年學(xué)書、學(xué)劍、學(xué)兵法,皆不竟學(xué)。志大才疏的你真的以為憑借一人之勇武,便可稱霸于天下?鴻門宴上,你不聽亞父之計,只逞英雄之氣,錯失良機,放虎歸山。沽名釣譽的你真的相信劉邦、張良的那番“謝罪”辯白?你最終以悲劇落幕,虞姬拔劍自刎以及“八千子弟竟無一人還”的種種悲劇,皆因一句“天亡我也”?謬哉!你奮其私智,才落得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悲哉!你驕傲自大,終究是眾叛親離,烏江自刎。惜哉!你死不覺寤,引“天之亡我”,可知“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二、故事里寓哲理
你的故事已為歷史,悲嘆之余,反躬自省。其實,每個人都有人性的弱點,從覺察到覺悟需自省,從漸悟到頓悟需虛心。先天條件優(yōu)越的人,容易忽略對自我的反省和對他人意見的汲取。古今中外多少英雄的悲情落幕,多由此種浮躁的“自我膨脹”所致。
蕭伯納說:“人生有兩種悲劇:一個是躊躇滿志,另一個是萬念俱灰。”當(dāng)一個人躊躇滿志時,他往往容易驕傲自大,這是悲劇的起點,而當(dāng)他終因狂妄固執(zhí)而導(dǎo)致失敗時,面前巨大的落差又常常會萬念俱灰。而這個“魔咒”往往是由自傲與自閉促成的。
盲目自大,便聽不到良言忠告;忙著逐利,而寡于思考。然而,“盲”者,目亡也;“忙”者,心亡也。項羽的悲劇故事,應(yīng)該讓我們得到警醒——“驕兵必敗”。
三、故事外看人生
滿清的鐵騎踏破驕傲了276年的大明基業(yè),清王朝起初也愛民,撤藩,禁圈地,學(xué)漢文。然而康雍乾三世榮華,使安享太平的大清變得驕奢自大。乾隆自詡為“十全老人”,與秦末西楚霸王的自矜功伐何其相似;大興土木,修建圓明園,六下江南,大興文字獄,又與項羽的“沐猴而冠”驚人相同。他寵信的和珅,賣官鬻爵,放縱無視,與項羽一任項伯出賣軍情又是何等一致。最終,極盛的清王朝也正是在乾隆在位的六十年間滑向衰敗。為何?因自大而閉關(guān)鎖國,因驕傲而錯失良機。
反觀新中國的建立者——毛澤東,無論建國前后,一直強調(diào)“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從不曾有“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驕奢,從未有過“宮女如花滿春殿”的放縱。得勝之際,毛主席亦不忘以史為鑒,告誡三軍:“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xué)霸王”,清醒的毛主席最終帶領(lǐng)著新中國“雄雞一唱天下白”。
站著死的項羽,為了西楚霸王的尊嚴(yán),選擇烏江自刎,以死明志;
忍著活的司馬遷,為了《史記》的名世,選擇發(fā)憤著書,以生踐志。
孰是孰非,或可見仁見智;而成敗高下,已然判若云泥。
須知“自傲”與“自棄”是人生的死敵。戒除“驕”氣,方可明心見性;謙卑自省,才能認(rèn)識自己。
惜哉項羽,驕兵必敗!
當(dāng)然,即使是考場作文也“文無定法”,但不妨先學(xué)會這種寫作路徑,當(dāng)然也可用其他擅長的章法,只要有利于寫出要傳達的情志即可。
3.學(xué)以致用,評史論今。
對于同學(xué)們來說,難點是學(xué)會一種“以史論今”的史論筆法,學(xué)會從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入手,選取熟悉的歷史情景素材,充分運用好分析史實,評論得失的“話語權(quán)”。最初級的三段論層進式評析方法即:先寫“故事里的故事”,再論“故事里的道理”,再聯(lián)“故事外的人生”,層層遞進地進行敘述、分析與總結(jié)。
向一種死因致敬
高新一中2018屆18班 ?習(xí)嘉琪
“人是唯一會臉紅的動物,或者說是唯一需要臉紅的動物。”
——馬克·吐溫
跨越時間和空間,我看到了歷史驚人的相似度,至少是在這兩個人身上——兩個皆因臉面死去的男人。
歷史后有歷史
烏江水滔滔,對面就是故鄉(xiāng)了,是你霸業(yè)開始的地方。項王,你最后沒能再回來。面向東邊的楚地,你說,曾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卻無一人還。
故鄉(xiāng)崖蔥蔥,山下就是故鄉(xiāng),是他少年立志的地方。盧武鉉,他最后一次攀登了。低下愧疚的頭顱,他說,自己曾承諾,建立一個沒有腐敗、沒有特權(quán)、沒有違規(guī)的社會,而今已喪失了再講民主、進步與正義的資格。
項王,你只是打了一場敗仗,完全可以東山再起。
盧武鉉,你只是偶然大意疏忽,完全可以重新來過。
面對江東父老,你說:“我何面目見之?”你認(rèn)為“恥向東吳再起兵”,于是自刎而死。
面對韓國民眾,萬分愧疚的他說:“無顏再處青瓦臺。”他拒絕了“留得青山在”,終究縱身一撲,撲下崖去。
歷史中做選擇
不錯,項羽,你和“流氓天子”劉邦相比,顯得幼稚軟弱。非得拔劍自刎,別無選擇嗎?歷史上那么多敗寇不都包羞忍辱,繼續(xù)活著?“烏江不是無船渡”,你完全可以像越王勾踐那樣,委曲求全,保全性命。但是你沒有,你選擇了以死謝罪,給江東父老一個交代。
不錯,盧武鉉,你和世故圓滑的政客相比,顯得脆弱無能。非得縱身一跳,別無選擇嗎?世間那么多身敗名裂者不都乞饒求生,繼續(xù)茍活?貪腐者是他的親戚,他完全可憑手握的權(quán)力,使自己與此事撇清關(guān)系,但他沒有。他選擇了歸罪于自己,向全體國民以死謝罪。
為什么這樣選擇?我聽不到回答,我只看到了兩個堂堂男兒的身影逐漸融合,漸行漸遠(yuǎn)。那挺直的脊梁讓我看清了人性的卑弱,也看到了人性的勝利。
在歷史面前,你們做出了選擇,而歷史也選擇了記住你們的死因。
歷史外看人生
玉石雖焚,畢竟身懷晶瑩;瓦片固全,終乃糟泥之骨。
這種死——死于臉紅,死于禮義廉恥,死于志節(jié)操守,死于自我器重。這種死因,往往被權(quán)謀之人看作癡傻、軟弱、毫無必要。然而這種軟弱,不是缺陷,而是美德,是一種嚴(yán)肅的硬氣、動人的原則。
我愿意向這種“軟弱”致敬。這種“軟弱”,我在腰纏萬貫的奸商身上沒有看到;我在收受回扣的醫(yī)生身上沒有看到;我在弄權(quán)逐利的政客身上沒有見到;我在曝人隱私的娛記的身上沒有見到;我在漠視正義的看客身上沒有找到;我在無視底線的無良商家身上,也沒有見到……
在這個輕視道德的時代,我向每一個如項羽、盧武鉉這樣的大丈夫致敬;我向每一個視道德為全部家當(dāng)、敢于臉紅、愿意臉紅的人致敬;我向每一個因為臉面而“死”于權(quán)力、地位、私心之下的人致敬。
因臉紅而死的人,不是懦弱,不是懼怕,而是因為他們才是真正潔白堅硬的玉。
以死明志,不亦壯哉!這樣的人應(yīng)該被致敬。這樣的死應(yīng)該被推崇。
往日的“失足者”應(yīng)該以他們自省。今日之“弄潮兒”應(yīng)該向他們鞠躬。
【點評】這篇學(xué)生習(xí)作談古論今,把史論寫作的“三段論層進”式方法落在了實處,利用課文素材進行寫作拓展,既深入挖掘了教材意蘊,又把歷史人物納入了可靈活調(diào)用的素材庫;發(fā)揚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按照“故事——哲理——人生”的思路層層推進,化陳“米”為“酒飯”, 個性評史,鮮活論今,風(fēng)格獨特,章法分明,觀點明確有力,頗具現(xiàn)實的啟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