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萍
作為詩歌的國度,從《詩經》到《楚辭》,從樂府詩到魏晉詩,從唐詩到宋詞,一首首美好的詩歌,使中華文化無比的璀璨輝煌。鑒賞古典詩詞,既是一種知識、技能,更是一種文化修養,對弘揚傳統文化有積極的作用。詩詞鑒賞從1998年起,成為高考的重要考題,經過多次的語文改革,考查形式主要有對作品的形象、語言運用、表達技巧等進行初步的鑒賞,及評價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等。
那么,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如何進行詩詞鑒賞學習呢?
一、注重情感
西漢《毛詩序》中指出:“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這里,明確指出了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抒情性。然而,有一些教師把古典詩詞當成文言文來教,用逐字逐句串講的方式教學,不但削弱了詩詞的情感美,更剝奪了學生對詩詞的個性理解。因此,教師在詩詞鑒賞教學中,應重視情感體驗,具體就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1.尊重學生對古典詩詞的最初情感體驗。
新課標要求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習者獨特的情感體驗,而詩文又是最富情感的語言,它的本質是個人感情的瞬間爆發,是人類某種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盡管他們閱歷較淺,但仍可以通過自己的經歷和創設情境去解讀詩詞,形成個性的審美體驗,從而達到鑒賞詩詞的目的。
2.重視指導學生品味詩歌的情感。
有不少教師違背了高考詩詞對學生進行考查的初衷,將教學與應考等同起來,機械地將教學割裂成內容、主題和寫作技巧三大塊,過度注重知識點的落實,而忽略引導學生體驗詩詞的情感。缺少了對詩詞的內在感悟,學生只不過是一部解題的機器。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歌,詩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間,只有教師指導學生用心地去誦讀,學生才能感受到詩歌的獨特情感美。學生只有與作者產生共鳴,才能夠更好地了解古詩詞的特有情感,從而進入詩境,得到啟迪。
二、注重角度
詩詞鑒賞的“賞”字,其實包括很多方面:詩人生平、寫作背景、詩詞的種類、表達技巧、語言風格等。那么,如何快速準確恰當地鑒賞一首詩呢?這就要把握好鑒賞的切入點,而且是小而精的切入點,只有這樣,才能快捷掌握詩詞的主旨,把握詩詞的藝術手法,才能準確鑒賞評價一首詩。
1.分析題目,獲取信息。
許多教師在講解詩歌的時候,對于詩歌的題目總是不屑一顧,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詩文的分析,忽略了對詩歌題目的分析。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詩歌亦然,它不但高度概括,而且內涵豐富。從一首詩歌的題目,可以品出詩的類別,可以揣摩出詩歌的寫法,可以把握內容的主體,可以體會詩人的感情基調。
2.抓關鍵詞,品鑒語言。
由古至今,詩人在語言錘煉方面都下盡了苦功。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顧文煒“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的確,詩歌比其他文學體裁的語言,顯得更加凝練概括。詩人總是以極少的文字把廣闊的生活展現出來,把豐富的內涵寄寓在短小的篇幅里。在高考中,詩歌語言是考查的重點;在課堂上,品味語言就成了詩詞教學的核心。
3.品析意象,領略意境。
詩歌是詩人內心情感真實的展現,詩人要寫出韻味深刻的詩歌,總是要借助客觀的某種景物或事件,以達到表現自己強烈感受的目的。這些被詩人選取并融入于詩歌中的“客觀的某種景物或事件”就是意象,因而教師在教學詩歌時,就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認真品味詩歌的意象,以意象為切入口,理解詩人寄寓其中的愛恨情仇和憂苦喜樂,領略“意”和“境”是如何融為一體的。
三、注重想象
要借助想象去填補詩歌的“空白區域”,去品味領悟作者的豐富感情。但是,學生生活閱歷尚淺,缺乏想象力,這使學生在品讀詩歌時受到限制。而現行的高考卷中,詩歌鑒賞題一般有11分,以多項選擇題和主觀題的形式出現,這就增加了答題的難度。如何在艱難之中,找出正確的答案,平常的想象鍛煉必不可少,因為學生不可能每種生活都親身經歷過。詩歌是一種濃縮的藝術,在鑒賞詩歌時啟發學生通過創設情境融入自己的想象,同樣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這對詩歌的理解將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