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語文是什么?不是簡單的工具,不是單純的文字,是一位溫婉淑良、含羞帶怯的女子,是一位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青年才俊,也是一位慈眉善目、悲天憫人的耄耋老者,就是人們心中最堅硬卻又最柔軟的那一塊,是魅力四射的珍寶。作為語文人,就該讓語文展現出無比的魅力。而有效的語文活動,則是提升學生素養的法寶。
一、課前三分鐘演講,挖掘“說”中的魅力
語文首先是表達的藝術,可以通過語言讓人感受語文的魅力。然而很多學生交際不廣,閱歷不深,在公共場合說話時,忸怩作態,聲音低微,語音含糊,更有甚者,詞不達意,缺乏條理。針對這種情況,可以設計課前三分鐘演講活動,加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使學生由不敢說到敢說,由能說到善說,由善說到愛說。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剛開始時,可鼓勵學生走上講臺,面對全班,進行自我介紹,或朗誦自己喜歡的一篇短文。過一階段,提高要求,讓學生講一則故事,并從中提煉出觀點,這樣,既訓練了學生“說”的能力,也積累了大量寫作素材。再高階段,讓學生就時事問題、熱點新聞暢談自己的感受和觀點。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能力,也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二、自編自導自演,展現學生的風采
進入八九年級,語文課本中便會有小說、戲劇單元,如果僅靠教師課堂上的講解與分析,很難使學生進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因此,可以借助課本內容,設計新的活動課,這種活動課的主角是學生,教師只充當總編導的角色。學生提前根據課本內容,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學生在熟讀文本、掌握人物性格的基礎上,走進劇本,扮演人物,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用自己的理解去扮演角色,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學生可以表演《皇帝的新裝》《威尼斯商人》等,這種親自深入人物內心的表演,比一味埋頭讀書收獲大得多,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溫經典詩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中國古代詩歌歷史悠久,成就輝煌,詩歌以它凝練的語言、特定的意象構成了內涵豐富、情景交融的意境。對于古典詩歌的理解、欣賞,也是傳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在教學生理解、識記、鑒賞詩詞的同時,可以設計這樣一種課堂活動形式:讓學生用散文的語言再現經典詩詞,學生可以大膽想象——主人公是誰?他眼前是怎樣的景象?他此時的思想感情如何?通過合理而大膽的想象和激情而優美的表達,一首首凝練的經典詩歌在學生的口中、筆下變成一篇篇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散文,學生思維的空間拓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也高漲了。
四、課堂小組討論,放飛學生的思維
伴隨著課堂改革的深入,語文課新的教學模式也越來越多地受到重視,課堂小組討論便是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模式之一了。有效的課堂討論,在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凸顯學生能力、彰顯學生個性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對問題的獨到見解,學生表達時文辭的優美,學生展現自我時的自信、自豪,學生主體意識的充分體現,無不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充滿才思。首先,課堂小組討論的前提是學生的獨立思考,學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向小組其他成員交流和討論的興趣。其次,教師應該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只有經過了自己的醞釀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才能有話可講,有觀點可談。第三,在課堂討論中,教師應精心設計,從學生分析、目標設置、任務選擇、策略匹配、教學過程的展開與評價等方面,全方位、全過程地把握,做到: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簡單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測令人望而生畏無從下手的不安排。教師布置課堂討論,應把討論內容放在學生思維的敏感區,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創新思維的火花,才能放飛學生的思維。
五、舉辦專題活動,增強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
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中,每一冊都會有主題鮮明的綜合型學習活動。諸如,“孝老近親,從我做起”“古詩苑漫步”等。可以利用專題活動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讓學生走進父母,和父母談心,了解父母的想法,加強溝通,體會父母的艱辛,讓學生走入社會,關愛孤寡老人,熱心公益事業,培養學生的愛心和責任感。把所見、所思、所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課上和大家交流,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語文不是艱深晦澀的“子曰詩云”,不是漂渺無際的“唐詩宋詞”,就在身邊,和生活有著共同的心跳和共同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