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摘要:西方古典油畫自中世紀發展起,17世紀達到發展的高峰期,直至發展成熟,成為藝術史上無法逾越的一座高峰。現當代數位中國古典寫實油畫大師的油畫繪畫啟蒙大多源自發展成熟的西方古典油畫,從構圖、造型、陰影關系、立體感等方面入門,一步步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當代古典油畫。本文即意在了解中國當代古典寫實油畫大師的繪畫作品特點,總結其繪畫風格并淺析大師作品中的藝術語言。首先,對古典油畫的特征和幾種不同的創作技法進行簡要闡述;其次分別試析中國當代的幾位古典油畫畫家作品的藝術語言并進行特征和風格的小結;最后總結通過對這些畫家的了解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和啟示。
關鍵詞:古典油畫 技法 中國當代 藝術語言 影響
中圖分類號:J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8-0034-02
一、古典油畫的基本特征及創作技法
極高的寫實性和超強的塑造性是西方古典油畫的最大特點,西方古典油畫作為貴族畫種在17世紀迅速發展起來,其對素描功底的嚴格要求和體積感的完美追求是此畫種的重要根基。古典油畫的典型創作技法有四種,分別是坦培拉、透明覆色法、不透明覆色法和直接著色法,其中,坦培拉是最初的古典油畫繪畫方式。一開始歐洲油畫家用油等介質調和油畫顏料繪畫,并在繪畫時搭配坦培拉顏料交替使用。到后來,凡·愛克兄弟發明了坦培拉與油畫的混合技法。混合技法是以坦培拉顏料作一遍單色素描,然后再涂上一層透明底色,在單色素描和透明底色的基礎上用油性樹脂顏料進行多層暈染,在得到一定厚實的顏色的基礎之后,最后用坦培拉顏料在油性顏料上面進行深入塑造。第二種廣泛運用的古典油畫技法是透明覆色法。透明覆色法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驟就是做好繪畫前的底子,其底子一般繪于細麻布或者棉布,在這種材質的布料上涂上一層薄薄的油畫底料,并等其干了后再疊加一層油畫底料,如此反復,由薄到厚,最后等涂的底料全部干透后用砂紙打磨去畫布上不均勻的凸起雜質。底子做好后進行詳細素描打稿,再用熟褐、培恩灰、鋅白調成淡灰色勾輪廓,待干透后同樣用這些油畫顏料調成漸變色階,畫成一幅完整的素描狀的單色畫,但是單色畫同樣能體現人物肖像的光影關系和立體感,完成后再次打磨至畫面光滑均勻。在19世紀以后,許多畫家開始采用不透明一次著色法,也稱為直接著色法。直接著色法顧名思義即是在起完大概的素描稿后(或不起直接用顏料打形)用顏色按步驟繪畫,若發現有不準確的地方,趁濕直接用顏色再次覆蓋。這種技法往往有堆積顏料的厚重感,畫面并不光滑,但是反之產生了一定的畫面生動性,此畫法也延用至今日,并在此畫法之下衍生出更多的直接畫法。因為此技法的直接性,所以作畫時間短,省時省力。
二、中國當代古典寫實油畫大師作品及其藝術語言淺析
(一)謝楚余作品淺析
中國當代古典寫實油畫大師,如謝楚余、冷軍、艾軒、王沂東、陳逸飛、楊飛云等,他們都是在現代風格油畫風潮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其中艾軒、王沂東同楊云飛等人更是“中國古典畫派”的開創者。雖同是古典的寫實畫風,都善于作古典女性肖像油畫,他們的畫又各自有著獨特的風格,比如楊飛云的畫在構圖上就較其他人更為古典,善用三角對稱構圖,尤為善用“點睛之筆”,眼神是其出彩的制勝點;而謝楚余筆下的東方女人可以說是完美無瑕,其對美的追求極為較真,非美不入其眼,非美不入其筆,畫風和諧美好,人體姿態婀娜多姿,富有韻味。《陶》作為謝楚余最為成功的作品,一經問世便以一種中西合璧式的美打動世人,在海內外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謝楚余畫的這位美人可以說是在寫生的基礎上加上畫家自身對繪畫對象的一種美化創作而成。由于其自身繪畫的特點,他在畫模特對象時不知不覺就將對象完美化,就像從西方古典油畫中走出來的女神讓人難以接近,所以在描繪對象時不禁在對象身上加上自己對美的一些臆想就成了謝楚余個人繪畫的藝術語言之一。抱陶美人五官標致,體態豐盈,細腰的柔軟感體現出年輕女子該有的姿態。畫面整體基調為棕黃色調,是古典油畫經典的底色色調,能夠很好的襯托出人物的膚質,加上謝楚余細膩的筆觸,幾乎是找不出畫面的瑕疵。謝楚余其他的著作還有《天鵝》《聽濤》《逆光》《秋野》等,這些畫最大的特點就在于他善于將中國題材與人物用西方古典繪畫手法表達出來,顯得既典雅華麗又為中國群眾接受。在謝楚余近幾年的油畫創作中,他開始加入新的綜合繪畫材料,如丙烯塑型膏和裂油等,并從中國傳統水墨畫中找到了一種能夠制作出奇特畫面效果的方法,即水墨潑灑法,由于油和水的密度不同,在潑灑時產生的碰撞落到畫面上產生偶然的朦朧效果,這種技法常被其用于創作畫面背景,效果非常生動。
(二)冷軍作品淺析
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西方就有兩位畫家(宙克西斯和帕爾哈西奧斯)比誰畫的畫更逼真。有次宙克西斯畫了一幅油畫,畫中一個小男孩頂著一串成熟的葡萄,葡萄畫得極其逼真,讓小鳥都分辨不出真假,以為是真葡萄紛紛過來啄食,宙克西斯非常得意,走到帕爾哈西奧斯面前炫耀,并指使帕爾哈西奧斯將他的畫作取下來,好讓嘖嘖稱其的大家仔細看看,然而帕爾哈西奧斯站在原地一動不動,這時宙克西斯才發現,原來這個“帕爾哈西奧斯”就是其本人畫的自畫像,惹得宙克西斯自嘆不如。在中國當代,冷軍就是當之無愧的超寫實畫家,無人能比,他的《蒙娜麗莎-關于微笑的設計》就是致敬偉大的西方古典油畫大師萊昂納爾多達芬奇。在古典油畫繪畫上,西方的大師們可以說已經達到的巔峰,但是在當代的中國油畫畫家的筆下,賦予了經典著作新的內涵和新的生命氣息。除了冷軍在人物肖像描繪上惟妙惟肖,精細到一根汗毛,一組皮膚上的細紋甚至一個難以發現的斑點以外,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冷軍畫的人物所穿戴的衣物飾品,蕾絲是常見于他畫中的描繪對象。如在《肖像畫》系列中,蕾絲的每一個小孔,孔下透出的隱隱約約的皮膚和肩帶,那些蕾絲穿纏交錯的每一絲每一縷都能讓人睜大眼睛看一天。與蕾絲產生硬朗對比的牛仔外套,質感也在牛仔服飾的每一條紋路中體現出來。因為太過于逼真,冷軍的畫常被人問:“既然都是有照相機的年代了,你畫這么逼真還不是和照相機一樣的效果”?在這點上冷軍的回答很淡定,在他認為照相機是瞬間的秒成,而畫一幅這樣的超寫實油畫則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在繪畫過程中直接與被繪對象交流,他的作品里就有了照相機所拍下的照片里所缺少的靈氣,這也是他的作品區別與西方照相寫實主義畫派的地方。
(三)艾軒作品淺析
《暴風雪刮》《寂靜的雪原》《荒原》《凝神冰原》等這一系列描繪生活在西藏高原的人物肖像作品是艾軒最為知名和打動人心的油畫。他的大部分作品往往是畫獨自站立在風雪中的單個人物,即獨幅構圖,很少有結伴或是結群的,描繪在西藏邊遠地區艱難生活的人們,雖然畫面常透露出一種孤寂,但是往往獨幅的構圖又能夠更好的突顯出畫中人物,能夠讓觀畫者直接接觸畫中人內心情感。由于這類作品不僅風格獨特、內涵深刻,且顯示出畫家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精湛的作畫技術,在國內外備受歡迎。在作品《荒原》中,畫家正面描繪了一個藏族女孩的人物肖像,女孩身裹厚重的灰白色羊羔毛大衣,發絲在風雪中被吹得凌亂,人臉微側,臉頰因為天凍的緣故被凍成了紅紫色,一雙大眼睛看向畫面的正前方,怯生生的,讓人憐愛。畫面整體色調偏青灰色,營造出一種蕭瑟的氛圍。畫家尤為注意細節的處理,女孩身上不合身的衣服盡管厚重而累贅,但是反而襯托出女孩子的單薄,天氣的惡劣。就是這樣的畫風往往使人印象深刻,因為它不僅僅是單純的油畫作品,它更是一種撼動人心的精神力量,能牽動起觀畫者的內心感受。
這些中國的古典油畫寫實風格畫家都能在西方的古典寫實油畫風格上巧妙地綜合自己的語言,大多加入了東方文化元素,然而又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帶動起國內外一股中國風的古典寫實油畫的風潮,在國內外反響強烈,給在古典油畫學習道路上的學習者們點亮了前進的明燈。
參考文獻:
[1]范景中編選.藝術與人文科學:貢布里希文選[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9.
[2]楊飛云.“永恒瞬間”美術教學新理念[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
[3]楊飛云.油畫肖像教學講坐叢書楊飛云[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
[4]楊飛云.當代專家藝術觀——楊飛云創作篇教學篇[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宏建.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6]張敢.歐洲19世紀美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