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摘要:自油畫進入中國以來,中國的油畫家們在創作作品的同時,不斷地在西方寫實的油畫作品中加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使得國內的油畫作品更加的趨向寫意、個性,有自己的風格。本文主要介紹了油畫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中國傳統文化與油畫的融合和不足。
關鍵詞:寫意油畫 西方油畫 中國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J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8-0038-02
眾所周知,油畫是外來的藝術形式,于清朝傳入中國,而中國油畫早期完全模仿西方油畫作畫技巧與風格,中國油畫早期多為寫實,20世紀50年代蘇俄油畫對我國的油畫創作影響較大,但畫風還是側重于寫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國外的藝術交流逐漸增多,但國內的作品風格、觀念和形式一直以寫實具象為主流,作品陳舊單一,并且與中國傳統國畫文化差別甚大。長期的觀念的守舊和形式的單一,使人誤以為油畫只是一種表現形式,不同作者的油畫高低只在寫實技巧上比較一二,卻沒有作者自身的意境與風格。這時追求藝術的個性化和多元化成了中國油畫家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從中國傳統文化發展而來的國畫就引起了藝術家們的注意。
一、西方油畫與中國傳統繪畫的區別
(一)西方油畫的特點
在西方文明發展之初,木板、粗布、墻面是作為主要的畫布。由于這些畫布的表面大多比較粗糙,所以采用快干性的植物油調和礦物作為顏料,當作品完成干燥后,能長期保持光澤。憑借顏料的特性,以色塊的涂抹,堆疊為繪畫技巧表現繪畫對象,色彩豐富,立體質感很強。西方油畫創作焦點透視的運用較為常見,看重形似以及線條的塑造,油畫顏料的遮蓋力較強,色彩豐富,能充分體現物體色彩變化,富有真實感。我們常常能發現西方油畫的作品更貼近于照片,因為就繪畫技巧來說,西方油畫就是人眼所到之處的再現,只是對于相片來說色彩更加的豐富,對比更加強烈。
(二)中國傳統繪畫特點
中國歷史悠久,古代的中國有著精湛的工藝,很早就制作出例如絹、帛這樣細纖維的材質作為畫布,所以繪畫所用的顏料采用了水、墨、彩,形成了國畫主要以線為主要繪畫技巧的基礎,主要以線條的勾勒和墨彩的變化,以虛實疏密,陰陽相融等的表現手法,視野寬廣,意境十足。中國傳統繪畫寄情于山水田園,繪畫中的每一筆都包含陰陽、虛實、有細、有粗、有大、有小、有快、有慢。中國傳統繪畫將陰陽理念應用于構圖中,講求世間萬物的造化,注重內心的感受以及精神境界的追求,可以用“氣”概括,造化就是宇宙運行的規律,萬事萬物的自身之“氣”。[1]
二、寫意油畫受到的傳統文化的影響
(一)老莊哲學對畫家的滲入
寫意油畫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國畫技巧、儒家思想、道家、佛家以及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其他文化積淀。寫意就是借助事物抒發自身的情感,藝術家通過描述客觀事物,將自身情感融入其中,是二者的有機結合,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豐富的內涵。老莊思想認為萬物均由道生,中國傳統文化受老莊思想的滲透和影響,強調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陰陽調和,互生有無。老子的思想對傳統中國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后世的學者在老子的基礎上則提出了“氣”與“韻”的觀點。“氣”就是萬物之氣與藝術家自身之氣結合,“韻”則是物體的神態神貌,兩者結合則構成了中國畫追求空靈,講究飄逸出塵的藝術要求。中國的古典美學受老子的這種思想影響很深,在中國的繪畫中的“虛實”“空白”“靈動”都有來自老子思想的影響。后世在把老莊哲學發揚光大的同時,中國古典美學中產生了“意象”這個概念詞。
(二)“意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
意象,作為中國古典美學范疇的概念詞,并非只是一個對審美活動的表述,而是包含了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所追求的意蘊,涉及到儒道精神和美學的關系問題。比較西方美學的觀念,中國古典美學包容的哲學、文化底蘊更為龐雜。天人合一思想于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意向密不可分。道家美學所推崇的“天人合一”,就是把人與天看成一體同位,達到物我相融、物我兩忘的境界。我國古代人民的自然觀在天人合一思想中得到了深刻的體現,展現出了我國古人看待自然的平和性。中國古代藝術多從自然中得到感悟,通過借鑒其感悟自然的方法,逐漸形成了物我合一的觀念,與情景融為一體。魏晉南北朝時期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提出了“意象”這個名詞,認為意向在藝術創作以及文學開篇中占有重要作用。而意象在繪畫領域中以人對自然的感悟出發,基于自身情感去看待自然,在畫作中展現了的想象力。[2]
(三)中國古代文人作畫方式對油畫的影響
中國傳統繪畫對空間要求不高,以散點透視為主,有著更大的表現自由,其神思可以在宇宙乾坤中遨游,無所不在,無所不見,人們沉浸其中在思想上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它契合了道家精神的自由的哲學主張。當代寫意油畫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留白”,在傳統的中國畫中,留白是一種獨特的構圖形式,是中國繪畫的獨有的藝術表現方式。“留白”處即是空白,也不是空白。“留白”給予了觀賞者無限的遐想和自由的發揮,這其中也體現了作者對宇宙萬物的體會,是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社會的反思。中國古代文人作畫將自身的情感、對事物的認知以及自身想象力相結合,創作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均是對客觀事物淋漓盡致的表現,均融入了自身的情感。站在審美層面,畫家所要表達的情境蘊藏畫作之中又超脫畫作本身,是在有形的實際畫作基礎上表達著無形的意境。畫家借助空白這一符號以虛寓象,寓象于畫外。
三、寫意油畫與傳統文化融合的發展及未來展望
(一)寫意油畫與傳統文化融合的發展現狀
一門藝術若要不斷的發展,其創作理念需要不斷的創新及豐富,油畫創作同樣如此,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意識到相關資源的重要性,從而實現有利資源的有效利用。我國傳統的藝術理念以及手法中蘊藏眾多優秀的藝術元素,可以極大的豐富油畫創作。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要從社會的實際需求出發,深入實際探索社會大眾的審美理念以及藝術需求,這樣一來可以利用的方式就能夠極大的豐富,尤其是在當代,我國的發展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接觸的信息范圍愈發廣闊,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不斷朝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因此寫意油畫與傳統文化的實際融合工作涉及到的范圍極為廣泛,這同時也是在當前時代形勢下所做的積極探索。如今油畫的創作中傳統文化的融入程度不斷加深,提升了油畫創作質量,是油畫創作發展中的優化。傳統文化元素的充分融入為油畫創作的思想層面帶去了眾多源泉,增強了油畫藝術在當前時代潮流中的適應力,二者的充分融合是當前油畫藝術發展的趨勢。[3]
(二)寫意油畫與傳統文化融合的瓶頸
從一定程度上來看,在我國眾多的油畫作品中早已涉及到傳統文化的融入,或多或少的運用了意象的表現形式,這意味著中國油畫藝術在不斷的發展中必然會經歷寫意油畫這一階段。如今我國的寫意油畫充分借鑒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油畫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不斷的實踐,探尋融合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不斷融入傳統文化的精髓,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中國油畫的發展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在發展利好的局面下還有一些情況值得注意,這些融合改變了原先油畫藝術的風格,因此,如果對我國的文化內涵與西方的思想沒有深刻的了解,將無法實現油畫創作的融會貫通,使融合的效果不甚理想,人們欣賞作品時可能不知所云。如何做到中國傳統文化與寫意油畫恰到好處的融合還需要繼續探索,目前仍處于初期階段,需要不斷深入對傳統文化的理解。[4]
(三)寫意油畫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未來展望
在中國油畫的創作中,可以從寫意和意向作為切入點,將油畫藝術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充分融合,開創一條油畫創作的新道路。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審美觀念與哲學思想,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我國油畫藝術逐漸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色,將“筆不到而意到”的表現形式展現得淋漓盡致。因此,中國出現寫意油畫這一藝術形式是必然的,為廣大民眾所歡迎,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涌現了無數璀璨的藝術成果,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在如今的文化潮流中,我們應堅持文化自信,堅持寫意油畫創作中的原創性與民族性,堅守我國優秀文化傳統與藝術創作思想并與時俱進,向能夠體現鮮明民族特色、代表中國先進文化方向并富有時代價值的方向不懈努力,在藝術領域創造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1]李鵬.從吳冠中看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對中國油畫的影響[J].戲劇之家,2014,(17).
[2]邵大箴.自有獨特風采的中國油畫藝術[J].美術,2016,(09).
[3]陳龍.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寫意油畫的影響[J].神州,2013,(19).
[4]何豐妍.油畫風景寫生的“似與不似之間”辨析[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