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琦
摘要:隨著音樂學科的發展,音樂的舞臺呈現成了學習和表演中無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從音樂表演的要素入手,分析了音樂舞臺實踐需要注意的事項與重要決定因素,探討了如何將音樂表演在舞臺上最大化展示的問題。
關鍵詞:音樂表演 舞臺實踐
中圖分類號:J6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8-0070-02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人們將聲音所能表達的一切情感編繪成歌成曲的藝術,更是一門需要展示和溝通的藝術。一直以來,提到“音樂”,就會不可避免的提到它的舞臺表現力。與書法、繪畫等展示成果的藝術形式不同,音樂的魅力就在于演繹,因此對于音樂的學習者和演奏家們而言,舞臺實踐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問。前期的練習與籌備為的就是在舞臺上最生動的呈現,而舞臺上的狀態與發揮也決定著一首作品的成功與否。
一、音響效果的調試是舞臺表現的基礎
音樂,先有音響后有樂曲,自然是以音響效果為基礎,這門聽覺的藝術最直觀傳達給人們的就是聲音。除了表演者們在平時的練習中對于音色的把控之外,在舞臺現場的音響效果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而對現場音響效果起著決定作用的兩點就是設備調試以及表演者對于場地聲音的適應和協調。
首先是設備調試。誠然,有部分演出講求原生音色,不使用擴音和播放設備,但是也有許多演出由于場地、人員等諸多問題需要用到麥克等音響設備。現場使用設備的具體操作性就牽扯到了錄音工程方面的學科知識,一位優秀的錄音工程師可以為整場演出添磚加瓦、錦上添花,而如果設備使用不當,會造成音色失真、雜音過多、音響不平衡等多種問題的出現,嚴重影響一場演出的舞臺水平。
其次是表演者本身對場地聲音的適應和協調。同樣的聲音在不同的場地帶給人們的聽覺感受是不同的,當表演者來到一個新的環境時,極有可能會不適應該場地的音響效果,會覺得聲音過于分散或者過于響亮,從而導致在表演時把握不好表演力度。表演者應該提前多次走臺,熟悉現場聲音條件,反復聽測,熟悉之后自然就能與之協調。
二、肢體語言是舞臺效果的重要決定因素
為了提高觀賞性,我們常常需要根據音樂的需求加入一些肢體表演元素來豐富我們的演出,舉手投足之間都是對音樂的詮釋。肢體語言是舞臺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既能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節目的內涵,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表演者完成技巧的演繹。沒有肢體語言的節目是不完整的,但是肢體語言一旦過度也是不可取的,這會影響節目的主次關系,進而影響觀眾對音樂重點的把握。
恰當的肢體語言應該是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因而合理恰當的情感投入也是舞臺表演中重要的一點。作為音樂表演者,首先我們應該在演繹一首樂曲之前充分了解曲目背后的故事,這有利于幫助我們更好的詮釋作品。沒有感情投入的作品猶如一潭死水,平淡而沒有生機,但是相同的,如果感情投入超出了理性的界限,也會導致演出的失敗。當演員投入的感情多到不受自己控制的時候,往往會伴隨著演奏或演唱技巧的丟失,使演奏者無法自如的表演。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音樂表演中感情的抒發與理性的控制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并不能單一而論。
如,在演繹一首由戲曲改編的聲樂作品時,由于是戲曲作品改編,其中的韻味必然會是作品的一大特色,在演繹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加入部分戲曲動作,既豐富了這首歌曲的內涵,又充分展現了戲曲改編作品獨特的韻味。歌曲中的動作應以手部、上肢動作為主,同時幅度較小為佳,這樣不至于使觀眾們覺得眼花繚亂,避免了肢體語言喧賓奪主,同時收放自如,不會影響演員的正常發揮。
很多舞臺上的肢體動作其實是由演奏時的狀態自然而成的。以揚琴曲《瑤山夜畫》為例,快板的結尾左右手音高相差很大,因此導致了一只手在左前一只手在右下的手位擺放,再加上快速的彈奏、強勁的力度以及由內向外擴張的旋律,演奏者勢必會在結束時擺出左手在前右手在后的姿勢,這樣的肢體動作是自然的流露。演奏者需要做的是順從肌肉的自然走向,無需刻意糾正,自然的表現可以更好的帶領觀眾進入情緒。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音樂作品的演出中眼神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除了演奏的特定需要之外,為了使觀眾能感受到演奏者昂揚的精神狀態,眼神務必不能一直向下看。雖說無需與觀眾有眼神的碰撞交流,但仍是需要讓觀眾們能看到演奏者眼中飽含的感情,以增加演出效果。
肢體語言決定了表演者在臺上展現的整體風貌。一場優秀的表演,并不是只有音樂響起才算表演開始,當我們從幕后走出的那一刻起,觀眾的目光就已經集中在了表演者身上,這個時候就已經要求表演者拿出自己最好的狀態,以激情向上朝氣勃發的姿態,向臺下的觀眾展現一個最好的自我。無論是鞠躬致謝還是演奏前的準備工序,每一部分都融進了自己的表演過程中。
三、舞臺的整體設計決定演出基調
舞臺上呈現給觀眾的作品一向不會只是從單一一個感官角度呈現的,為了一部作品的完整性,表演者同樣應該考慮到舞臺的整體設計問題。一部優秀的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能帶領觀眾身臨其境,因此為觀眾營造一個沉浸式的氛圍十分重要。舞臺設計應該配合著所要表演的作品進行,與其相輔相成。一首安靜祥和的作品舞臺設計要力求干凈素雅,而一首激情澎湃的作品舞臺設計也要配合主題靈動起來。
舞臺設計其實是帶給觀眾音樂感的一個過程,音樂感有著先天因素的影響但是更需要后天培養,學習音樂的過程其實也就是音樂感養成的重要過程。由于表演者無法保證每一位觀眾都有著優秀音樂感,因此才會通過舞臺設計這樣一種視覺的形式呈現給大家,幫助觀眾進入情緒,更好地展示作品。
四、過硬的心理素質是舞臺實踐必不可少的因素
除了上述內容中提到的技巧和情感,還有一個對于表演者而言十分重要的要求就是過硬的心理素質,舞臺上意外總是時有發生,不到表演完成的那一刻誰都沒有辦法蓋棺定論。在許多演出中,可能會出現由于簽證、生病或其他諸如此類的問題而導致原定的一位伴奏人員無法一起登臺演出,因此臨時選擇了新的伴奏人員代替這樣的情況。在磨合度上表演者與新的伴奏人員當然還需要磨合,因此節目在技巧方面必然會存在一些小的瑕疵,但是如果無論是伴奏人員還是表演者都表現出了過硬的心理素質,并沒有因為這個不怎么愉快的小插曲而在舞臺上出現大的紕漏,那么這樣的演出也并不失為一場優秀的演出。
筆者認為音樂舞臺表演藝術是一門知識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藝術,因此舞臺表演不僅對表演者演奏技巧有要求,對心理素質也有一定的要求,也只有多實踐,多參與,才能更好地鍛煉心理素質。
在舞臺中出現心理素質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技術不過關,二是在內心否定自己。技術問題是一個硬性標桿,解決方式只有勤加練習多加琢磨,解決了技術問題才能更好地在舞臺上展現自己,而內心對自己的否定多是來源于不自信。筆者認為解決這種不自信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將自己盡可能的融入音樂之中,也就是舞臺上的情緒代入感。在舞臺上的不自信不外乎是對燈光、觀眾等的不適應,而當完全的沉浸在音樂中時,演奏者會忘卻外在的影響因素,全身心的投入表演。每個音樂作品的背后其實都有一個故事或是一幅畫面,而演奏者需要做的就是將自己帶入這個故事或畫面,并帶給觀眾,感動自己才最能感動他人。
想要融入音樂,首先要將氣息與音樂融為一體。音樂本身也是有氣息的,無論是強弱拍還是呼吸氣口,每首樂曲都有一套獨一無二的呼吸體系,演奏者在舞臺上如果能融入樂曲的呼吸節奏中,自然也能沉浸入音樂。其次是內心聽覺對音樂的感知,演奏者在演奏時不能只通過耳朵來聽樂曲,更要在心中有樂曲感,只有內心的音樂感受才能最穩定的傳達到手上,進一步在演奏中進行詮釋。
五、結語
一場精彩的音樂會是演奏者和無數工作人員汗水的結晶,凝結著大家的心血,因此舞臺實踐是每一位音樂學習者和表演者必不可少的功課。只有在舞臺上多加磨煉,真正的將舞臺感融入自我,突破諸多困難,最大化的利用舞臺,才能帶給觀眾們更完美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吳美儀.淺談舞臺演奏實踐的培養與訓練[J].戲劇之家,2017,(10):83.
[2]蘇國明,祝宇星,王帥,李靜.音樂舞臺表演新探索[J].大眾文藝,2017,(2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