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少哲
摘要:將社會對學習民族器樂學生需求與本科日常教學相結合,將專業技能進步與適應工作能力提高相結合,將西洋音樂教學成功經驗與民族器樂演奏教學相結合,將合奏配合觀念與民族音樂獨奏意識相結合。以獨奏技能之強補合奏能力之弱,以西洋音樂教學之完善補民族器樂教學之不足。
關鍵詞:樂隊困難片段 民族器樂教學 視奏能力 演奏技能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8-0110-02
眾所周知,在西洋樂器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合作、合奏能力的訓練與培養是十分重視的,針對管弦樂合奏中所出現的技術難點片段的專項訓練一直伴隨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這樣既可以有效的利用困難片段的技術難點來提高學習者的視奏能力、演奏技能、豐富專業教學的練習內容,也可以為專業學習者在融入團隊合奏之前對自己分譜的技術掌控,以及熟練程度提供有效保證,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樂隊排練的效率和質量。但是反觀我們的民族器樂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更重視自己獨奏樂曲的練習,缺少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提升綜合合奏能力的訓練,這其中當然有我們民族樂器教學傳統的因素。但毋庸置疑,這也是傳統藝術教學模式在當代專業音樂藝術院校教學課程安排中面對的,也是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所在。
以現狀來看,國內音樂院校培養的民族器樂畢業生在學校的學習中,嫻熟的掌握一定數量的傳統作品以及近現代創作曲目并非難事,但在就業時,遇到專業、職業樂團嚴苛的視奏試題以及進入大型職業團體排練時依然力不從心、難以招架。這是因為職業樂團的專業隊員已經積累了非常多的困難片段演奏實踐和視奏經驗,而剛畢業的大學生無論手中的獨奏曲目演奏的多純熟,都無法立刻適應畢業后所面臨的職業樂團工作需要。所以,是不是我們的音樂專業院校在民族器樂教學與社會工作需求存在著某種不銜接或是缺失呢?這就是筆者從中央民族樂團調到四川音樂學院工作后最多思考的問題。本文是筆者將優秀的、經常在舞臺上演奏的、兼顧專業性學術性可聽性的、對胡琴演奏教學有針對性的樂隊困難片段分譜,帶入學院二胡專業課課堂,對學生視奏能力的提高以及技術的完善的可行性報告研究。
視奏能力對于音樂專業學生以及從業者的重要性幾乎是不言而喻的。根據筆者數年教學實踐觀察,國內各個音樂專業院校民族器樂類考生在以升學為前提的音樂能力訓練過程中往往會經歷所謂“十年磨一劍”的刻苦訓練,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考學曲目的精湛、精確、穩定發揮,但是當專業學生從初識譜面信息到最終考試、比賽、演奏中間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隨著職業作曲家介入到民族音樂作品創作以來,民族音樂曲目大大豐富,無論是獨奏作品還是重奏、合奏作品都出現井噴式繁榮。顯然對于專業學生而言,笨拙粗陋的視奏能力,及漫長的練習過程不單單影響了個人的技術能力進步速度、曲目量的積累,更嚴重的是也會間接影響音樂作品創作環境以及文化大繁榮的歷史時代使命。
淺析演奏者的視奏能力,大致可以將其分為讀譜能力與樂器操控能力。就讀譜能力而言,我們的民族音樂器樂教學與社會工作需求就存在著天然的缺失。在現行的民族器樂基礎學習過程中,教學以及教材幾乎全部采用的是簡譜,可以說當考生從業余學琴階段進入專業學習階段之前采用的都是視奏簡譜的學習方法,但是當考生在面對以五線譜記譜的近現代新作品、以五線譜記譜的樂團考核視奏試題以及進入職業樂團后大量的以五線譜記譜的民族管弦樂作品時,可想而知的手足無措,折射出的是民族器樂專業教學的尷尬。就樂器操控能力而言,以簡譜首調音高觀念訓練成長起來的二胡學習者對于首調樂音音高、音位、二胡演奏傳統把位的操控力有天然的親近,在安排指法上潛移默化受到學習習慣的影響。視奏五線譜時,如果不及時做到固定唱名音高、音位觀念的瞬間切換,在安排指法上做到合情合理,那么演奏者無論是在識譜過程還是在最終的作品呈現上,技術水準以及對樂器的操控力都會大打折扣。筆者擁有多年的職業樂團工作經歷,在中央民族樂團工作的數年時光,使筆者深知胡琴專業人才培養在視奏能力訓練上的迫切性。
在專業課堂上加入對民族樂隊中的技術難點段落的教學并且建立相關的胡琴聲部視奏訓練課程是對教學大綱中視奏能力培養欠缺部分的補充。獨奏能力的提升與視奏能力的訓練同時進行,視奏樂隊難點段落與獨奏訓練相同的要求體現在對音準、節奏、力度的訓練與開發,對于音高觀念、調性、律動的建立與完善。做到在識譜階段的譜面信息、聽覺感知與樂器操控充分利用在獨奏訓練中已獲得的一切能力、能量。
在二胡專業五線譜視奏教學過程中,對于音準而言,對對聽覺感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從聽覺習慣到首調思維與固定調思維的轉換。在強化調號、不同大小調所具有的特殊調性的感性感知力的同時需要借鑒于簡譜首調調性所衍生出的科學、合理指法,才可以收獲所奏音響在音高上的準確與所使用指法上的便利。與二胡獨奏樂曲或是專項的練習曲不同的是,樂隊難點段落不一定都是主要旋律,有可能是主題段落,也有可能是復調。演奏音高有可能是主音,也有可能是樂隊合奏中的三音、五音或者是其他的音,這就需要練習的過程中注重對于旋律性音高聽覺與和聲性音高聽覺的甄別。
把握合奏樂曲難點片段的節奏與速度是訓練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節奏是音樂的靈魂所在,高度默契的重音處理,是一支優秀民族樂團帶給觀眾聽覺完美體驗的必要條件。與合奏課程訓練不同的是,二胡專業課中樂隊難點片段的教學是脫離了指揮的專項練習,在離開了指揮的拍點以及指揮圖示后是否可以完全理性的做到對節奏、節拍的準確詮釋是我們訓練的重點。兼顧對樂譜速度標記的把握以及對樂器演奏速度的把控如果做得到精準,才是保證在合奏時,觀察指揮手式、譜面信息的同時做到演奏速度與樂團整齊劃一的前提。當然,日常的嚴格速度訓練對于二胡演奏專業的同學們在個人演奏時心理速度與手指反應速度的穩定性也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在樂隊排練中,指揮家對于樂句張力以及色彩上的處理需要帶動演奏者來完成,這也是指揮家在處理音樂時必須要完成的排練任務。但是對于樂器的物理震動、聲學要求來說,指揮家往往顯得無能為力。這就需要在二胡專業的專業課程上來完成演奏者對樂器音量、音色的合理把控的教學。專業課課堂上除了對二胡的傳統樂曲、現代樂曲的教學之外,針對學生在演奏胡琴聲部難點片段中力度、音色的教學,解決學生掌控二胡物理震動音量、力度、聲音色彩等問題。通過對運弓、揉弦、體位等基本功在難點片段中的強化訓練,可以使學生在深入了解胡琴樂器的物理發聲原理之后,從容應對指揮家對于音樂張力、色彩的處理,同時也可以舉一反三的沿用至二胡獨奏曲目的音樂表達中來。這種融入了合奏觀念的二胡訓練專業課程即是我們傳統民族器樂授課形式的有益延展也是對國內民族樂隊胡琴聲部音效的有益支撐。
20世紀初,劉天華先生將二胡這件樂器帶入專業的課堂教學并為之創作了47首練習曲,為二胡教學的系統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劉文金、關乃忠、王建民等職業作曲家介入到二胡作品的創作中來,二胡作品在難度和專業程度上都有了極大提高,音樂表現力獲得了空前的飛躍。我們民族器樂傳統教育的“以曲帶功”已完全無法滿足高難度作品對于演奏者技術儲備的需要。一代代二胡人在為二胡這件樂器在表現力以及技術上的探索從未停止,為二胡教育而譜寫的練習曲以為數不少。其中有大量的諸如《音樂會練習曲》這樣的綜合練習,也有像《三、四指練習》《活指練習》《換把練習》《寬指距練習》這樣的專項練習,還有《轉調練習》《各調琶音練習》《三連音練習》這樣的音高與節奏的練習,以及《開賽》《馬扎斯》《克萊采爾》《帕格尼尼》這樣的移植于小提琴的練習曲。筆者相信,將民族樂隊中的困難片段融入到二胡的專業課教學中,一大批高水準、高專業程度的樂隊合奏難度片段將使音樂學院的二胡專業練習曲目上得到極大的充實,有針對性的完成樂團日程演出工作中的難點段落也為胡琴專業畢業生搭建了從學習到舞臺實踐的橋梁。融入樂隊難點段落的教學過程,應會是民族樂器教學中的一次積極有益的探索與實踐,所形成的理論經驗將是對二胡以及民族器樂相關領域繼續深入探索、研究的一次很好的借鑒。這也正是當下國內外職業民族樂團所期許的、有待解決的民族器樂專業畢業生適應樂隊工作能力不足的有效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