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例》明確,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的生產經營單位按照下列規定享受激勵政策:達到標準化二級及以上的,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安全生產行政許可延期手續和降低工傷保險費率,并給予適當獎勵;達到標準化三級的,按照有關規定換領安全生產標準化證書和推薦提升安全生產標準化等級;國家、省、市規定的其他激勵政策。
《條例》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分管安全生產的負責人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職責:對安全生產工作實施日常監督管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規章制度和技術標準、操作規程;檢查安全管理機構履行職責;落實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計劃;組織實施安全生產風險評估、事故隱患排查及整改;協調解決安全生產工作的問題,并向主要負責人報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安全生產職責。同時《條例》明確,生產經營單位其他分管負責人在分管業務范圍內履行安全生產工作職責;生產經營單位部門負責人在部門業務范圍內履行安全生產工作職責。
《條例》對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及其安全知識儲備,作出了具體的規定。比如,礦山、金屬冶煉、建筑施工、船舶修造、船舶拆解、道路運輸單位和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應當按照規定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按照下列規定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從業人員不足一百人的,配備一名專職或者兼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或者聘用技術服務機構或者專家提供安全生產服務;從業人員一百人以上不足三百人的,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并配備一名專職和一名兼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或者聘用技術服務機構或者專家提供安全生產服務;從業人員三百人以上不足一千人的,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配備兩名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從業人員一千人以上不足五千人的,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至少配備三名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從業人員五千人以上的,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至少配備五名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條例》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中提及的四類有關部門具體指哪些單位作了明確。《條例》規定,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包括發展和改革、經濟和信息化、公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教育、衛生、食品藥品監督、民政、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文化廣電和新聞出版、質量技術監督、市政和園林、城市管理、糧食、體育、旅游、人民防空、民族和宗教事務、氣象等部門。其他行業領域主管部門包括商務、國有資產管理、地震、郵政等部門。
《條例》明確了各級政府、鎮政府以及街道辦事處、開發區管理機構的職責。加強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建設,明確了鎮(街道)、開發區應當按照規定設置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構,配備符合安全生產執法要求的人員和裝備,并對其具體職責作了規定,進一步增強鎮(街道)、開發區安全監管力量。根據地方安全生產實踐,創新規定了專業委員會的地位與職責。《條例》規定,各級政府應當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工作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將安全生產納入績效管理考核體系,督促有關部門和地區履行安全生產監管職責。市、縣級市(區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應當指導、協調本地區安全生產工作,分析、研究、解決安全生產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安全生產委員會設立相應的專業安全生產委員會,督促、檢查、指導分工監管范圍內的安全生產工作。
《條例》提出,列入高危行業的生產經營單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投保安全生產責任保險。鼓勵城市綜合體、商場、網吧、電影院、劇院、公共娛樂場所、商品交易市場、高層樓宇等人員密集場所的所有權人或者經營單位,使用電梯、瓶裝液化石油氣、游樂設施的單位,以及較大型群眾性活動承辦單位等投保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同時要求通過保險機構提升服務水平,實現商業保險與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之間的良性互動與相互促進。
《條例》規定,建立保險機構參與事故防控機制。承保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的保險機構應當按照保險合同約定開展生產安全事故預防工作,將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標準化、安全生產誠信等工作相結合,確定保險差別費率和浮動費率,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安全生產責任保險服務水平。
(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