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順平
摘要:本篇文章將針對地鐵電話閉塞法行車組織的方法進行思考討論,利用演練的方式可以對整個電話閉塞的過程中的細節進一步調整,這可以進一步確保地鐵行車是處于平穩的狀態之中。地鐵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不斷提高,但是我國的地鐵行車經驗并不成熟,這使得整個組織流程中仍然存在問題。通過對地鐵電話閉塞法行車組織進行介紹可以進一步推動其發展。
關鍵詞:地鐵;電話閉塞法;行車組織
1 地鐵電話閉塞法行車組織的方法
地鐵的相關部門明確了行車的規章制度,但是在具體的實施中,其組織的方式仍然存在差別。同時,因為企業員工的流動性比較大,這使得正確的組織列車運行不能很好的開展起來。接下來就對地鐵電話閉塞法行車組織的方法進行思考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改按電話閉塞法行車的情況
行車調度員對于行車的組織規則需要十分的清楚,如果在行車的過程中存在下面的情況需要將改按電話閉塞行車。一是集中站出現CBI、DSC故障或者是全部計軸故障;二是OCC及車站工作站上一個或多個聯系鎖區不能夠對線路上運行的車輛進行監控的時候;三是在停車場、車輛段和銜接車站的信號聯鎖設備出現故障失效的時候。
1.2對故障區域內所有列車定位
車站中的HMI灰屏、黑屏、無顯示區或者是區域內列車的緊急制動出現異常情況的時候,行車的值班人員需要及時將故障匯報行調。行調在收到相關的信息反饋后需要判斷它是否是聯鎖故障,在這個階段中不能夠立即將電話閉塞法啟動,首先是需要將故障區域中的列車進行定位,車站的任務是配合行調將行車的位置和車組號進行確定
其次是在確定列車的位置后,由行調向車站發布故障區域中的列車具體位置,這主要是通過線路示意圖來進行公示的。最后是在確保故障區域內的所有列車都在聽候行調命令組織到站線后可以準備啟動電話閉塞法。
1.3接收啟動電話閉塞法命令
列車組織到站線以后,行調會發布啟動電話閉塞法的命令,發布命令的時候需要實行主任調度員、行車調度員雙確認的制度,這可以更好地保障調度命令的準確性,同時,其他車站也可以做好接收復誦的工作。
1.4組織電話閉塞法行車
組織電話閉塞法行車有較多的方面,整個流程比較復雜。在折返站、集中站上需要安排兩個人在車控室對進路進行準備,并且辦理好閉塞等重要環節。第一個方面是辦理閉塞,很多地鐵都會借鑒鐵路電話閉塞行車組織的方法,閉塞的區段是每一站區間和前方站接車的站線,因為這兩者之間的距離比較近,列車在人工操作下是存在一定的危險。電話閉塞接發列車需要確保兩站兩區間空閑,接車站對于閉塞的條件是同意的。閉塞的條件主要是接車站和前方站的進路準備完畢后,同方向的前次列車出清前方站的站臺或者是折返列車完成折返的工作。中間站的閉塞程序是發車站確認本站的發車進路已經準備完畢,發車站和接車站需要確保相鄰的兩個站間是處于空閑的狀態之中,發車站向接車站請求閉塞,接車站需要確認本站的接車進路也準備完畢,接車站需要和前方的車站聯系確保它的接車進路準備完畢,在確認站間都處于空閑的狀態后可以同意其發出的閉塞請求。折返站辦理閉塞程序是需要發車站先確認本站的發車進路準備完畢后,對相鄰的站間空閑進行確認后發送閉塞的請求。接車站需要確認本站的接車進路的準備程度,然后確認本站到折返線發車進路的準備情況,在確定折返列車已經完成折返作業后可以同意發車站的閉塞請求。
第二個方面是進路準備。進路準備需要遵守由遠到近、雙人確認的原則,在車站工作站上的道岔,需要將道岔開通正確的位置后通過單獨鎖定的命令將其鎖定。當在進路上的道岔不能夠在車站的工作站上操作的時候,需要安排兩名工作人員在現場準備進路,其中一名工作人員需要是車站值班員以上的,還有一名是站務員以上的。這兩名工作人員需要穿好熒光衣,戴好手套,帶上對講機和其他的工具到達現場。
第三個方面是填寫路票,電話閉塞法是憑借路票作為行車證據的。發車站在取得同意接車的電話記錄號碼后需要將路票填寫,填寫的時候不能夠隨意涂改和撕毀,如果路票是作廢的,需要將作廢的原因以及廢票上交保管
2 地鐵電話閉塞行車組織演練
故障發生一般是不能預測的,行車的工作人員需要在短時間內對其進行處理,加強對其日常的行車業務學習是十分關鍵的。地鐵企業都制定出相應的規章制度,組織人員進行定期的學習和演練。其中的電話閉塞法可以通過桌面演練、現場演練進行。桌面演練是讓工作人員擔當不同的角色,對故障的判斷、信息的通報、列車定位等方面進行演練。現場演練是在夜間施工的時候對電話閉塞法行車的實際辦理過程進行演練。
3 總結
總的來說,電話閉塞法是地鐵在運行的過程中出現故障的時候使用的運營模式,地鐵的工作人員需要提高對于電話閉塞法的重視程度,同時對其進行熟練掌握,這可以更好地保障地鐵的安全運行。
參考文獻
[1]馮民遠.地鐵電話閉塞法行車組織方式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16):5458-5458.
[2]植添強.城市軌道交通電話閉塞法行車組織優化[J].科技經濟導刊,2016,(15):108-109.
(作者單位:南京地鐵運營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