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 李蒙
摘要:介紹了高密度網布織造開口過程的一種特殊工藝裝置,通過運用耐磨性較好的尼龍綜在絞桿上往復運動完成高密度網布開口過程,解決了常用開口機構在高密度網布生產過程中斷頭率較高,甚至難以完成開口過程的難題。通過該裝置在GA747劍桿織機上的運用,提高生產效率50%左右,開臺由2臺/人提高到4臺/人,產品外觀明顯改善。
關鍵詞:玻璃纖維;;絞織;高密度
前言
高密度絞織網布無梭化生產時網布生產的一項難題,傳統梭織機生產高密度網布效率低,產品質量提高受制約較大,難以大幅度提高產品產質量。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我于2011年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在GA747劍桿織機上進行了一系列試驗,最后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產品生產穩定后臺時產量較梭織機提高50%左右,看臺量由2臺/人,提高到4臺/人,并且省去了合紡工序生產小穗的環節。
1 五大運動的選擇及改進
1.1 生產高密度網布遇到的第一道難題就是絞織開口方式的選擇,在開始論證階段曾經考慮大部分廠家采用的鋼半綜的開口方式,后來經過多方了解發現目前設備狀況下要實現機械式開口對設備精度要求極高,一套開口裝置的費用甚至超過了主機的價值,而且該裝置存在震動大,穩定性不好,車速難以提高等多種弊端,最終放棄了鋼半綜的方案。后來還是考慮采用把梭織機上的尼龍綜經過改進后移植到劍桿織機上的方案,最終證明該方案是切合實際并且費用最低的改造方式。
1.2 GA747劍桿織機的引緯是以撓性劍桿和劍頭組成引緯器,由引緯劍道導鉤控制其運行,偏心連桿傳動雙側引緯,主傳動方式雖然采用了電磁離合器,但是仍然是彎軸傳動方式,這種方式決定了有效引緯過程的角度限制。網布生產本來就是半開梭口方式,織口較小,所以受進出劍時間限制的結果就是絞織網布生產時幅寬和普通織物比較寬度大約減少10%左右,但無梭織機筘幅較以前生產高密度網布機型寬出50厘米,所以這一問題并未影響生產。試驗期間主要解決的是進出劍時間和開口時間的配合問題,因為沒有可供借鑒的資料和經驗數據,這兩項工藝參數的摸索耗費了大量的試驗時間。
1.3 GA747卷取機構原來的設計沒有考慮到網布生產,因而卷取方面存在卷取緯密不能滿足的問題,最終對卷取機構的蝸輪蝸桿進行了重新設計并且增加了擺動桿動程滿足了高密度網布生產的需要。總體來說網布生產中卷取機構的變化不大,主要是要做到各個導紗、導布機構水平、光潔度好,因為網布組織相對普通織物來說組織結構比較疏松,容易產生變形、緯移等問題,在設備調試及具體操作中都應注意這一問題可能引起的產品質量波動。
1.4 送經機構的穩定性是網布生產的關鍵環節,網布織造過程中絞經和地經張力變化差異較大,需要較大的上機張力才能滿足上機工藝的要求,為此經過多次摸索試驗最終采用消極式送經,通過摩擦片壓力大小調節滿足生產需要,保證了生產順利進行。
2 試驗過程中遇到的幾項難題及解決辦法
2.1 沒有可供借鑒的上機工藝,從開口時間、進出劍時間、打緯時間、后梁高度調整、經停架高度加高所有的工藝尺寸配合經過反復的調整配合試驗最終取得最佳的工藝參數配合。
2.2 上機工藝全部改變,為了滿足上機工藝大部分導紗件全部新加工,包括花欄底座、支撐板、架線軸及托腳、壓線軸及托腳、彈簧掛腳、電鍍棍掛腳、綜框改造利用、回綜箱掛雙彈簧,很多加工件都是在調試過程中不斷進行調整、改進后完善以達到順利生產的目的。
2.3 卷取部分多次調整均不能達到高密度網布生產的需要,經過反復試驗論證后把蝸輪蝸桿改為四個頭后滿足了生產要求。
3 未來發展方向
經過本次試驗及成功生產的全過程來看,高密度絞織網布仍然是網布系列產品中一種具有特殊用途的織物,目前我們的設備能力對產品制約較大,車速基本限制在150r/min以下,生產效率提升50%,難以再有大的提升,臺時產量提升的瓶頸問題還有待于通過設備的大幅度改進進一步解決。
參考文獻
[1] 茆殿寶.玻璃纖維紡織疵點分析(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15040-4822
[2] 張碧棟,吳正明.連續玻璃纖維工藝基礎(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15040-5279
[3] 江肇中,鄒寧宇,葉鼎銓.玻璃纖維應用技術(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3.ISBN7-80164-449-2
(作者單位:陜西華特玻纖材料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