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蔚
山東省日照第一中學 山東省日照市 276826
今年五月南方多地連降暴雨,導致城市內澇嚴重,多輛車水中熄火,人員被困以及失蹤。當突發城市內澇災害時,如何能在第一時間對被困車輛、人員展開搜救顯得尤為重要。另外,在洪水等自然災害發生時,普通載運車無法到達災區,現在主要采用直升機投遞的方式運送救援商品,存在空投量小,受環境影響大的問題,兩棲車可以適應復雜的淺水地形進行及時的救援商品運輸,盡可能的在黃金救援時間進行工作。但是國內現有兩棲車普遍存在行駛效率低,水陸模式切換性差,登陸性能差等問題基于以上考慮,本文設計了一種適應復雜水路相間路況的救援商品兩棲載運車。
在實驗過程中,通過電控系統實現了車輪的收放的自動控制。通過繼電器觸電電路控制掛檔操作的自動完成(可由手機、ps2手柄或者電腦的任意一方發出信號),兩棲車陸上行駛模擬真車的五檔調速和掛倒檔的自動完成,兩棲車海上行駛的螺旋槳五檔調速和掛倒檔的自動完成,車輪進入水中之后的自動收放,整車海陸模式的自動切換整車采用電力驅動,對發展環境友好型兩棲車具有促進作用,同時多項減小粘滯阻力的設計是救援、運輸更加高效化。
通過參考文獻,車頭導流角采用15度及37度的配合,以求最好的引導水流和壓浪的作用,減小車在水中的粘滯阻力,同時車輪
圖1 水陸雙重驅動路線圖
由于水陸兩棲車兼有水、陸雙重性能,因此它必須具有兩個驅動系統。其中,車輛的陸地驅動系統是車輛本身所固有的。如何實現兩棲車水上驅動便成為研究的關鍵。如果只是水與陸的簡單堆疊,即擁有兩套動力,雖然設計難度簡化,但是整車重量增大,阻力增大,不利于救援商品兩棲運載車的快速化。通過參閱國外專利和噴水推進器的用戶手冊,設計出一套水陸雙重驅動路線,如圖1所示:上方車殼為車輪提升留出了足夠空間,同時,車型選擇上我們做成了活頂乘用車,更方便的救助傷員或者搬運救援物資。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采用全透明亞克力板制作車殼,在保證使用性能的同時,做到方便直觀的的看到內部結構,監測機構運行情況。
根據以上總結,可以得到以下一種折疊式提升機構。
如圖2所示,此原理將液壓缸與減振器合二為一的車輪收放機構,將液壓系統放置在減振器下方,液壓系統和減振器相互獨立工作。而采用不等長雙A型雙橫臂獨立懸架做為車輛的懸架布置形式,在陸地行駛時其相對于等長雙橫臂的形式具有較好的穩定性,減小側向滑移的危險。通過調整液壓缸的放置位置以及雙橫臂長度等參數來確定車輪能夠提升的高度,并且保證車輪在提升后在垂直方向上不發生大的角度變化,以此來節省車廂內部的空間,并且較第二種機構省去了雙橫臂之間的曲柄連桿提升機構,有利于半軸的布置。
將液壓缸與減振器連接在一起,這樣就相互阻礙了各自的長度,從而縮短了工作行程,影響了車輛的減振效果和車輪提升的高度,但是可以通過設計車輪周圍車身的形狀來匹配車輪的提升高度,最終可以達到減小阻力的效果。所以車的側面,車輪上方我們特殊設計預留一定空間,方便車輪提升。這種新型車輪提升機構兼具減震、提升、不擠壓車內空間的優點,對提升救援商品兩棲運載車的速度有較大作用。
本文所提出的兩棲救援車具有單邊懸掛(車輪)收放,可降低底盤高度,方便救援擔架滑上滑下及救援物資上下及活頂乘用車,方便水中救援等優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圖2 結構設計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幾年不斷發生海洋事故,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與設備損失。海上安全與救援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本文所提出的兩棲救援車旨在減少海洋事故帶來的人身財產損失。創新主要在于快速準確救援,無需人員涉險,車體可以在大風大浪的天氣或其他惡劣的海上狀況發生時起到緊急救援的作用,延長人們的存活時間,不必等待救援的到來。
通過市場分析可以看出,國內在海陸兩棲快速救援、物資運送的方面還是非常不完善,應用度也不高。沒有一款能快速從陸地出發前往海上救援的救援車,以快速到達目的地來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損失的設備。但是國家對救援事業的大力扶持,使得此項水陸救援商品兩棲運載車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漁船的翻沉以及近年來的海上沖突不斷使得政府對于漁民的人生安全與利益更加關注,而此項產品能對這些救援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將對此項產品大力支持。
同時,公眾對于救援事業的關注,使得救援慢慢成為公眾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對于救援事業的投入也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