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權
蘇州華碧司法鑒定所 江蘇省蘇州市 215000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商用車市場保有量逐年上升,乘用車市場家用汽車的普及率越來越高,車輛道路行駛安全及汽車的安全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目前車輛因各種原因起火時有發生,直接危及人民得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
本文對一例車輛起火原因的案例進行調查分析,通過現場細致的調查并提取相關物證,運用科學的檢測手段,得出車輛起火的原因。希望為今后車輛起火原因的分析鑒定能有所幫助,并提供一份參考。
我所于某年某月某日至涉案車輛停放處,某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同申被雙方、委托方對涉案車輛起火原因進行現場調查,并進行取樣封樣帶回我所進行檢測。涉案車輛車牌號xxxxx,車輛VIN碼為xxxx,發動機號碼xxx,該車自購得至起火,一直在被申請方處進行正常維保,車輛未有出險記錄。x年x月x日當時天氣狀況晴好,微風,涉案車輛正常行駛后停靠于路邊不久后,發現前部引擎蓋處起火。x年x月x日涉案車輛從交警停車場拖至x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用車衣覆蓋停放于xxx銷售服務公司內。(見圖1)
圖1 車輛存放現場
車輛外部調查,車身左側未見明顯過火痕跡。(見圖2)
圖2 車身左側
右側翼子板局部過火,有煙熏痕跡漆膜燒損可見金屬層,右側其它位置未見明顯過火痕跡。(見圖3)
圖3 車身右側過火痕跡
車尾調查,后保險杠,后行李箱,車燈均未見明顯過火痕跡。(見圖4)
車輛四只輪胎,右前輪局部過火碳化,其它未見明顯過火痕跡。(見圖5)
車內調查前儀表臺,內飾,底板墊,座椅均未見明顯過火痕跡。(見圖6)
底盤調查未見變速箱,傳動軸,制動器過火煙熏痕跡,排氣管未見異物吸附。(見附圖7)
車輛整體調查發現,車身兩側、尾部、底盤、車內駕駛室均未見過火痕跡,車輛前部發動機艙內存在明顯過火痕跡,由此可確定車輛起火部位位于車輛前部。對車輛前部進行進一步調查發現,引擎蓋過火缺失,發動機艙橡膠密封膠條右側燒損,左側尚存。發動機裝飾罩過火局部燒熔,艙內中冷、水箱、膨脹箱、進氣管及前端皮帶未見明顯燒損,發動機左側管路,線束未見過火燒損;調查發動機艙右側,右前大燈局部過火煙熏痕跡,前擋風玻璃下水槽右側燒損,右側洗滌壺過火缺失(見附8)
圖4 車身右側
圖5 右前輪
圖6 駕駛室內
圖7 底盤
圖8 發動機艙過火痕跡
右側電氣線路線束燃燒至銅絲裸露且有線束熔斷現象,依據GB/T 16840.1-2008《電氣火災痕跡物證技術鑒定方法 第1部分:宏觀法》[1]線束有熔珠的物證特征。(見附圖9)
圖9 熔珠
依據GB/T 16840.2-1997 《電氣火災原因技術鑒定方法第2部分:剩磁法》[2]對右側過火區域進行剩磁檢測,多處剩磁大于0.5Mt(見附圖10,11,12)
發動機艙內的過火燃燒存在右側重于左側特征,且火勢有自高位向低位,由后向周邊蔓延擴散的痕跡特征,據此可判斷起火點位于發動機艙內右側靠近減震器安裝區域。結合剩磁檢測,線束熔珠,可判斷起火點存在短路物證特征。依據GB/T 16840.4-1997《電氣火災痕跡物證技術鑒定方法 第4部分:金相法》[3],對現場取回的樣品“線束熔珠”進行金屬顯微組織檢測,檢測結果顯示:熔珠組織為粗大的柱狀晶及等軸晶,有細小的樹枝晶存在于大的晶粒內,并有較多大小不一的氣孔,具備一次短路后,導線熔珠再經歷火場高溫加熱特征。(見附圖13,14)
圖10 剩磁1
圖11 剩磁2
圖12 剩磁3
圖13 體視
圖14 過渡分界線
依據GB/T 18294.5-2010《火災鑒定技術方法第5部分:氣相色譜-質譜法》[4]對現場取回的樣品“燃燒殘留物”進行氣相檢測,未發現有汽油,煤油,柴油及其殘留物,可排除車輛起火因管路泄漏引起可能。結合交通事故調查報告和現場調查、視頻記錄可知,車輛在正常行駛后停靠路邊后不久起火,可排除人為縱火可能,外來火源可能;車輛前部、尾部未見明顯碰撞痕跡,可排除車輛因碰撞事故造成起火可能。
綜述所述涉案車輛起火原因可排除,因管路泄漏,人為縱火,碰撞造成可能。涉案車輛起火原因與汽車電氣線路故障存在因果關系。
涉案車輛起火原因可排除,因管路泄漏,人為縱火,碰撞造成可能。涉案車輛起火原因與汽車電氣線路故障存在因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