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
四川大學地處西南腹地,沒有沿海、沿邊的先天優勢。如何打破這一瓶頸,辦出具有川大特色的來華留學教育,成為近年來學校一直努力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2015年,國家三部委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特別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合作等,有利于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2016年,教育部制訂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明確教育定位,強調要為“一帶一路”重點共建的“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兩方面支撐:一是促進民心相通,二是為其他“四通”提供人才支撐。
四川大學把握服務國家戰略、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地域特點和學科優勢,緊緊圍繞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總體目標,開拓創新、深化改革,積極探索與世界一流大學接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來華留學生培養機制,努力打造“留學川大”品牌,在來華留學管理、服務和質量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擴大來華留學生規模,推進結構優化。近年來,學校來華留學生總人數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僅2017年度,學校來華留學生人數就達到3421人,來華留學生人數占在校生總人數的5%以上。其中,碩、博士高層次留學生有500多人;學歷生人數1857人,較往年也有大幅度增長,占留學生總數的54.3%。學校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從單純的數量增長已逐漸轉變為擴大規模和提升層次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創新管理和服務模式,打造“留學川大”品牌。首先,率先設立“一帶一路”來華留學生獎學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為來華留學生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16年,學校在全國高校中率先設立了總金額為1億元人民幣的“一帶一路”來華留學生獎學金,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來校學習、進修和培訓,不斷提升學校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影響力。該獎學金項目的設立很快得到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駐華使領館和高校的積極響應,吸引了數千名外國學生申請到學校學習。經過嚴格選拔,截至2017年年底,學校已為700余名優秀留學生提供該獎學金。
學校還積極舉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務政黨、青年領導力培訓班,為“一帶一路”的建設提供智力支持。三期尼泊爾高級政務研修班的成功舉辦,得到了時任尼泊爾總理奧利的高度贊賞。此外,越南順化大學“一帶一路”倡議短期培訓班和波蘭華沙大學“一帶一路”青年領導力培訓班也取得豐碩成果。
其次,加強品牌專業和品牌課程建設,打造精品課程。南亞地區發展中國家普遍缺醫少藥,工程類、計算機軟件類的人才缺口很大,四川大學結合以上需求和自身科學優勢,建設了一批具有針對性、吸引力和高質量的全英文授課專業課程體系,精心打造“留學川大”品牌。
依托優勢學科,四川大學建立了臨床醫學(MBBS)、口腔醫學、康復醫學、預防醫學、醫學信息工程、軟件工程、土木工程、能源與環境、國際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中國旅游文化與管理、中國經濟、商業分析、應用統計學、信息安全、中國學等16個全英文授課專業,受到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的普遍歡迎,吸引了大量優質的生源。學校還充分利用學院知名教授和引進的高端外籍教師在國外的知名度和資源,重點培養碩士、博士和博士后高層次人才,全面加強全球未來領導力人才培養和培訓。

四川大學的留學生們參加畢業典禮
自2012年,學校在全國高校中率先建立以“國際課程周”(University Immersion Program,簡稱UIP)項目為核心的高質量國際課程體系。至今,暑假期間都會邀請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專家學者和優秀學生來學校開展為期兩周的學分課程教學和學習。六年來,共邀請了來自42個國家的710位外籍教師,開設全英文課程895門,邀請了近2000名外國學生來校參加“國際課程周”項目,使每位川大學生(含留學生和港澳臺僑學生)都能在校園里面對面聆聽世界知名學者授課,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生交流互動,培養國際交往能力和膽識,培育通曉國際規則、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六年來受益于全英語國際課程的學生累計達到7萬余人次。
再次,調動院系積極性,創新留學生招生、教育、管理、服務模式。2015年,學校制定了《四川大學關于鼓勵學院自主招收和培養外國留學生的意見》,改革留學生管理體制。一是把留學生辦公室的部分功能和職責下沉到院系,建立以院系和學科為主體的留學生招生工作體系,完善招生激勵機制,發揮各部門、院系和導師對留學生教育的積極性,引導院系自主招生、自主培養、自主管理來華留學生,并將來華留學生的招收和培養納入各學院年度考核和學院領導的聘期考核中,學校對學院招收培養來華留學生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二是轉變留學生辦公室職能,強化服務、監督和外事工作政策的指導職能,協助院系開展來華留學教育工作。
最后,加強留學生第二課堂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弘揚中華文化。培養一批知華、友華、親華的國際友人,為中國的和平發展事業服務是來華留學生教育的重要方向。學校每年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加強來華留學生第二課堂的建設,如舉辦留學生的迎新晚會、運動會、美食節和足球賽,豐富留學生的課余生活,幫助新生更快更好地適應留學生活;組織留學生進行文化考察和參觀活動,領略川西的壯美河山、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體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建設成就,增進留學生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