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國聲智庫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也是黨中央作出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重大決策部署五周年。五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獲得國內外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個領域不斷取得新進展,結出新成果。黨的十九大把“一帶一路”倡議被寫進黨章,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擔當。同時,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為我國推進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五年來迅猛推進,不斷創新發展取得新成績。伴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中國對外開放、參與全球治理、中國發展融入全球發展邁進新時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聲智庫名譽主任李國強在此次論壇中表示,智庫是現代公共決策的“外腦”,為公共決策提供思想和行動方案,有咨政建言、理論創新、社會服務等各種功能。智庫在“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建設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表示,要加強智庫國際交流活動,打造智庫國際交流網絡。要發揮智庫作為國家間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渠道的作用。國際智庫建設要堅持共商共建,促進共贏共享,要聚焦重點領域,圍繞重點議題,深化合作,形成一批有針對性的研究成果,為共同推進“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
李國強表示,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陜西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以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為目標,統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打造“一帶一路”的五個中心,取得了很大進展和成果。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和自貿區建設成為中西部地區擴大開放的重要契機。陜西、西安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在此次論壇上表示,全球化視野需要全球化高素質的人才,企業的競爭、國家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但要理順人才體制機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不拘一格降人才。要勇于實踐探索,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要用創新的思維來指導我們的實踐。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認為,包括陜西在內,中國已有11個省市正在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可以說自由貿易試驗區承載著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使命。每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都要完成三件歷史性的重大任務:第一是要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重塑政企關系,尤其是要改善營商環境,加大對企業的服務力度;第二是服務業的開放;第三是金融監管,還有海關監管制度的創新。
張建平表示,在新一輪改革開放過程中,所有的自由貿易試驗區都是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要吸引外資、吸引內資,同時要加快自己“走出去”的步伐,形成“引進來”和“走出去”互動的一個格局。他同時希望在這個過程當中,西安能夠走在前列。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趙建軍在此次論壇上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西安被國家確定為“一帶一路”的核心區,就要圍繞這一目標來打造“核心”。
趙建軍認為,“一帶一路”核心區關鍵在核心的打造,要有機構、要有平臺,要有智庫論壇來支撐。他建議,在西安成立“一帶一路”推進協商理事會、“一帶一路”各國聯絡處以及“一帶一路”國內的辦事處。成立“一帶一路”各國聯絡處將所有沿線國家以及相關的國際機構,特別是包括亞投行、絲路基金,能夠聚焦在“一帶一路”,能夠聚焦在西安。
西安要努力打造創新、文化、綠色三位一體的“一帶一路”共享模式。在創新方面,西安“硬科技之都”名號已經打響,西安的文化可以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圍繞創新、文化、綠色,西安將真正打造出“一帶一路”的核心區。

2018年5月6日,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國聲智庫、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中共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在陜西省西安市聯合舉辦 “一帶一路”核心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智庫論壇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姜長云在此次論壇上表示,“一帶一路”核心區和自由貿易區建設對鄉村振興實際上有很好的牽引作用,在帶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方面,推動國際化方面是一個重要的平臺。
姜長云認為,陜西自貿試驗區包括三大片區,三大片區各有分工和側重、特色,三大片區實質性推進再形成功能互補關系以后,就可能形成自貿區體制機制改革網絡化發展的格局,對整個的功能提升有非常好的拉動作用。
建議西安吸引一些離退休專家做一些新的事情。他認為西安如果在這方面先行一步可能會搶占先機,真正對自貿區建設,對“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對鄉村振興夯實人才中心是非常好的手段。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杜志雄在此次論壇上表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運用好國際市場,運用國際市場時,也要注意分散來源市場的結構,從而降低風險。他舉例指出,2017年,我國農產品進口總額達到1260億美元,這些進口的農產品按照中國的單產水平折合過來相當于10億畝土地,由此可見運用好國際市場對于改善國內的農業供給結構非常有好處。要運用好“一帶一路”倡議實現中國農產品進口市場來源的分散化。
杜志雄建議,西安作為“一帶一路”的核心區和最新的自由貿易區,可以在構建我國農產品進口新來源市場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可以突出體現在將陜西自貿區打造成為中國農業中轉的樞紐基地。在西安硬科技里要充分開發好旱作農業硬技術,這對于農業向西開發和開放是非常好的。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高揚在此次論壇上表示,當前國際社會進入了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和大調整時期,在這樣的時期,國際交流的意義在于我們尋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要推動分享發展的機遇,共享發展的成果。
高揚認為,在國際交流中,陜西要發揮獨特的優勢,樹立獨特的形象。陜西是不缺機遇的,關鍵是怎么樣抓好和用好機遇。陜西是內陸地區,但是有自己獨特的地理資源和人文科技優勢。當前,陜西通過發展硬科技等舉措,著力打造“一帶一路”核心區,在國際交流中要積極宣傳陜西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方面的工作,在國際上樹立陜西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