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水十條”“土十條”的出臺和危廢名錄的修訂發布,“十三五”危廢項目納入地方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將進一步強化地方危廢治理的責任和動力。隨著危廢管控體系的完善和付費機制的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危廢將成為固廢領域快速爆發的新興市場。
危廢領域由于種類繁多,細分市場復雜,不同能力與資源稟賦的企業分別行走在資源化(油脂、金屬)、焚燒(涉毒、難處理)、填埋的道路上,實現全工藝布局的企業鳳毛麟角。從行業發展格局來看,目前行業內仍是東江環保一家獨大,但近幾年已有十多家企業或通過產業鏈延伸、或通過技術延伸快速布局危廢領域,預期未來危廢市場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危廢處理市場“黃金時代”已經開啟,同時行業也將迎來整合機會。
“十三五”全國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方案發布,國家抽查+地方考核方式嚴格監管。危廢督察考核主要采取國家抽查+地方考核的方式。其中,省級考核要求經營單位、重點產廢單位、其他產廢單位抽查分別不少于20家、60家和20家;市級考核抽查單位分別不少于20家、50家和10家;單位數量不足的,則全部進行考核。方案施行后,危廢處理行業監管有望逐步規范化、日常化,有望帶動危廢處理率大幅提高,促進行業景氣度提升。
一是新建項目審批復雜、落地周期長,不能及時滿足危廢快速增長的強烈需求;二是整體處理能力與排放量錯配明顯,全國布局仍待優化,目前全國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數量集中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而山東、內蒙古、河南、湖南等重要的危廢排放地區處理能力不足。
參考發達國家危廢產生量占總固廢產生量的比例,美國、日本、英國、挪威、瑞士等國的危廢占比都高于5%,韓國的危廢占比也有4%,而2015年我國危廢占比僅為1.2%,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紤]到我國制造業偏低端,推測危廢占比較低,我國的比例應在3%~4%區間較為合適。
我國危廢行業目前處于初期階段,管理體系尚不夠健全,統計數據與企業管理仍需進一步完善,可以說,危廢行業處于“家底未摸清”狀態。
不同于一般垃圾處理設施,危廢進入門檻高,存在資質、資金、技術、管理四大壁壘。它不是簡簡單單的,通過資金并購就能形成突破的,事實上技術壁壘還是非常高的。一方面,危廢成分復雜、類別多,涉及眾多專業領域,包括環境工程、水、冶金、生物有機化學等;另一方面,危廢收運、儲存及安全處置風險大,對處置企業的運營管理水平要求極高。
根據環境保護部數據,2016年,我國危險廢物產生量多達5 347萬t。2018年,我國危險廢物產生量預計將達到7 071萬t,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2.49%,2022年將達到11 323萬t。

圖1 中投顧問對2018-2022年中國危險廢物產生量預測
2016年,我國危險廢物處置量為1 230萬t。2018年,我國危險廢物處置量預計將達到1 488萬t,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8.15%,2022年將達到2 036萬t。

圖2 中投顧問對2018-2022年中國危險廢物處置量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