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概述 本技術主要通過無抗肉豬飼料配制、肉豬無抗生素養殖、肉豬無藥殘飼養管理、疾病防控等技術實現肉豬使用無抗生素飼料養殖、藥物休藥期至少50d以上,解決豬肉及其可食用副產品藥物殘留的問題。本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1.2 增產增效情況 應用該技術養殖15 kg以上仔豬及生長育肥豬,其增重及單位增重耗料與全程使用飼用抗生素的養殖方式相當,但抗生素使用量減少50%以上,豬肉產品藥物殘留未檢出,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大提高,同時藥物隨糞尿排出的量大幅降低,環保生態效益顯著。
1.3 技術要點
1.3.1 無抗生素配合飼料、濃縮飼料、復合預混料配制技術 按照本研發團隊建立的15kg體重以上的各階段肉豬無抗飼料營養水平參數制定肉豬配合飼料、濃縮飼料、復合預混料配方。飼料加工過程按照農業部最新公告的《飼料質量安全管理規范》要求、養殖場自配配合飼料按照GB/T 20014.6及GB/T 20014.9要求進行。無抗飼料產品生產之前應對生產場地、設備、工具、容器進行徹底清理,防止藥物污染。
1.3.2 肉豬無抗養殖技術 肉豬養殖采用無抗生素配合飼料飼養,出欄前至少50d禁止使用抗生素藥物,具體操作按照《無抗生素肉豬養殖技術規程》(DB51/T 2337-2017)四川省地方標準執行。
1.3.3 肉豬無藥殘飼養管理技術 肉豬自由采食或分餐飼喂。分餐飼喂的每天飼喂次數為2~3次,每次飼喂后以所有豬停止采食、料槽中略有余料為宜。飼喂密度:保育仔豬0.3~0.5m2/頭,生長育肥豬 0.8~1.5 m2/頭;環境溫度要求:15~30kg體重階段 20~26℃,30~60 kg 18~24℃,60 kg以上15~22℃。
1.3.4 疾病預防與治療技術 肉豬養殖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的要求進行免疫。肉豬出欄前50d或體重60kg(出欄體重至少110kg以后)以內允許針對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使用預防及治療用藥,但要由執業獸醫師根據豬群健康狀況的實際需要開具處方用藥。
1.4 其他 適宜區域:全省規模豬場及無抗品牌肉豬生產養殖場;注意事項:養殖環境惡劣,豬舍溫度達不到要求會引起嚴重消化道及呼吸道疾病,慎用此技術。
技術依托單位: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聯系人:楊加豹,等),電子郵箱:809631975@qq.com。
2.1 概述 安格斯肉牛耐粗飼、適應性好、抗病力強、易管理、易繁殖、育成時間短、放牧及圈養均可,很適合農民飼養,具有較好的綜合性能。
2.2 增產增效情況 黑安格斯犢牛平均初生重為25~32kg,具有良好的增重性能,在自然隨母哺乳的條件下,公犢6月齡斷奶體重為198.6kg,母犢為174kg;周歲體重可達400kg,并且達到要求的胴體等級,日增重950~1000g。肉用性能良好,表現早熟易肥、飼料轉化率高,被認為是世界上各種專門化肉用品種中肉質最優秀的品種。安格斯牛胴體品質好、凈肉率高、大理石花紋明顯,屠宰率為60%~65%。
2.3 技術要點
2.3.1 繁育技術 (1)選擇符合品種特征,系譜完整,達到品種種用要求的種牛;(2)把握時機適時配種,安格斯牛早熟易配,12月齡性成熟,但常在18~20月齡初配;(3)做好發情鑒定,及時查出和治療不發情和乏發情母牛;(4)規范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技術,把握好適時配種時間和輸精部位。
2.3.2 健康養殖技術
(1)飼養管理。犢牛:及時哺喂初乳,喂足初乳;早期補飼植物性飼料,刺激瘤胃發育;保證犢牛舍保溫和通風良好,保證清潔飲水。育成牛:保證牛的正常發育和適時配種,防止飼喂過肥;公牛需補飼精料,以促進其生長發育和性欲發展。
(2)牛場的設計與建設。選址符合法律法規和當地土地利用發展規劃,牛床和糞溝方向保持1°~1.5°的坡度,場內分設凈道、污道,不交叉、混用。
(3)粗飼料加工、青貯、飼料飼草調配技術和人工種草技術。秸稈飼料切成1.5~2cm拌入混合料中飼喂,開展青粗飼料青貯,推廣優良牧草種植。
2.4 其他 適宜區域:四川農區及盆周山區;注意事項:加強種牛選育、保證種牛質量,供給充足的優質粗飼料,搞好衛生防疫工作等。
技術依托單位:四川農業大學(聯系人:劉長松),劍閣縣農業局(聯系人:賈用培,電話:0839-6601542),電子郵箱:308181751@qq.com。
3.1 概述 品種來源為安格斯×(西門塔爾×本地黃牛)。雜交牛耐粗飼、適應性強、生長快、屠宰率高,經濟效益好。
3.2 增產增效情況 采用西雜母牛生產的安西本三元雜交肉牛的初生重、日增重均優于西本二元雜交肉牛。安西本三元雜交肉牛的平均初生重為27.19 kg,比西本二元雜交肉牛的初生重23.67kg增重3.52kg/頭;6月齡,頭平日增重增加0.12kg,頭平增重增加21.6kg;18月齡,頭平日增重增加0.19kg,頭平增重增加69.35kg。
3.3 技術要點
3.3.1 把好西雜母牛配種技術要點 抓好西雜母牛培育,制定母牛改良方案、良種后備母牛認定標準和編號方案、良種登記和生產性能測定方案。
3.3.2 西雜母牛的飼養管理技術
(1)空懷期和妊娠前期的飼養管理。成年空懷母牛保持中等膘情,按時配種。母牛懷孕后,前5個月胎兒生長發育緩慢,其飼養可以和其他母牛一樣,以粗飼料為主,適當配搭少量精料。在夏秋青飼料充足季節,西雜母牛可以完全飼喂青草,不用飼喂精料。但是青草種類要多,質量要好,數量能滿足西雜母牛的需要。
(2)妊娠后期的飼養管理。母牛妊娠后期,即懷孕后的第6~9個月,胎兒生長發育快,需要從母體攝取較多的營養物質,同時西雜母牛在體內也需要蓄積一定量的養分,以保證產犢后的泌乳。此時,應按照飼養標準配合日糧,原料仍以青粗飼料為主,適當配搭精料。精料應選擇資源豐富的農副產物如玉米、小麥、菜籽餅、棉籽餅及其他糟粕類等。同時,還要特別注意補充適量的礦物元素和維生素。要做好母牛的安全防范工作,防止母牛碰撞、滑倒、擁擠、轉急彎等,以免發生流產。
(3)哺乳期的飼養管理。西雜母牛產后飼養要做到營養全面,特別是飼料中蛋白質、礦物元素和維生素要充足。飼料以優質青粗飼料為主,根據不同季節,適當補以精料。夏秋季水草豐茂時,可少喂或不喂精料;冬春枯草季節,可考慮適當多喂一點精料,加之合理運動,日光浴,其子宮恢復就快。西雜母牛在產犢三周以后,發現發情即可配種,最遲在產后42 d之內配上種,這樣才能保證西雜母牛一年產一胎,從而提高繁殖率,降低飼養成本,提升養牛經濟效益。
3.3.3 安西本雜交犢牛的飼養管理技術
(1)安西本雜交犢牛的護理。清除黏液:當安西本雜交犢牛出生后,應首先清除口鼻孔的黏液,以免妨礙呼吸。已吸入黏液而造成呼吸困難時,可握住犢牛的后肢將牛倒掛并拍打其胸部,使之吐出黏液。其次是擦凈軀體上的黏液,以免犢牛受涼。若西雜母牛正常產犢,母牛一般會立即舔舐而無需擦拭。
斷臍帶:在擦凈犢牛的體軀后,往往自然扯斷臍帶,在未扯斷的情況下,需在距犢牛腹部10~12cm處用消毒剪刀剪斷臍帶,擠出臍帶中的黏液并用碘酊充分消毒,以免發生臍炎。
喂初乳:初乳是西雜母牛產犢后5~7d內所分泌的乳。初乳對安西本雜交犢牛的健康與發育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應盡量保證犢牛吃到初乳。
(2)安西本雜交犢牛的飼養管理。哺乳期犢牛的生長發育受西雜母牛產奶量的影響較大,故要對母牛進行早期補飼,即補飼含優質蛋白、易消化的飼料和優質青干草。安西本雜交犢牛出生后兩天開始訓食,方法是:用黃豆炒香磨成粉末,抹在犢牛嘴上誘導,開始10 g,逐步增加喂量;7日齡開始訓食優質青草,后期自由采食。安西本雜交犢牛在飼喂上要做到“三定”,即定時、定量、定質。
3.3.4 科學育肥技術
(1)犢牛育肥。根據犢牛肌肉生長和脂肪沉積的特點,重點促進牛骨骼、內臟、肌肉的生長。此時應飼喂富含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優質粗料、青貯飼料和糟渣類飼料,每頭牛每天補精料 0.25~2 kg,酒糟 2~8 kg,干草 1~2 kg。精料配方:玉米 55%,餅粕類 30%,麩皮 10%,預混料4%,食鹽1%。
(2)育成牛育肥。重點是促進肌肉生長和脂肪沉積。日糧中粗飼料的比例一般不超過飼料總量的55%,每頭牛每天補精料1.5~4kg,酒糟10~12.5kg,干草 4~5kg。精料配方:玉米 60%,餅粕類25%,麩皮10%,食鹽1%,復合預混料4%。
3.4 其他 適宜區域:西南地區;注意事項:選擇牛群基礎、牛舍條件較好的農戶進行配套技術示范,逐步推廣。
技術依托單位:達州市達川區畜禽品種改良站(聯系人:張旭初),電子郵件:291240757@qq.com。
4.1 概述 蜀宣花牛生長發育快、乳肉性能佳、抗逆性強、耐粗飼、適應范圍廣,與同類型品種相比,在產奶量、乳脂率、屠宰率、凈肉率等經濟性狀方面具有較好的綜合性能。
4.2 增產增效情況 蜀宣花牛及配套生產技術已推廣應用到上海、河北、云南、貴州、重慶等12個省市和四川省內21個市(州),累計推廣種牛10.14萬頭,肉用牛130.7萬頭;改良地方黃牛98.64萬頭,推廣凍精80.5萬劑;開發了“川馳”牌牛肉、“天友”牌大紅棗酸牛奶等系列產品18個,生產液態奶61.69萬噸,牛肉制品5 450噸,奶粉3 492.1噸;利用秸稈286.6萬噸,種植牧草293.8萬畝(1畝≈667m2);新增產值163.37億元。取得了極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4.3 技術要點
4.3.1 蜀宣花牛繁育技術
(1)選種選配。選擇符合品種特征,系譜完整,達到品種種用要求的種牛;把握時機適時配種,公牛初配年齡為16~18月齡,母牛適配期在16~20月齡;選配種公牛的等級要高于母牛,避免近親選配,搞好品質選配。
(2)繁殖技術。把握初配年齡及產后配種時間,適時配種;做好發情鑒定,及時查出和治療不發情或乏發情母牛;規范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技術,把握好適宜的配種時間和輸精部位;及時做好早期妊娠診斷。
4.3.2 蜀宣花牛健康養殖技術
(1)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飼養管理。①犢牛:及時哺喂初乳,喂足初乳;早期補飼植物性飼料,刺激瘤胃發育;保證犢牛舍保溫和通風良好;保證清潔飲水;適時穿鼻、去角、剪去副乳頭。②育成牛:保證牛的正常發育和適時配種,防止飼喂過肥;適時初配;育成公牛需補飼精料,以促進生長發育和性欲發展。③產奶牛:采用階段飼養,根據不同泌乳階段調整日糧;產后1周內不宜飲用冷水;飼喂定時定量,先粗后精,少給勤添;供給充足飲水。
(2)牛場設計與建設。①選址符合法律法規和當地土地利用發展規劃、村鎮建設發展規劃;②位于居民區及公共建筑群的下風向處;③距離交通主干線不少于500m,距離畜產品加工廠不少于2000m;④牛床向糞尿溝方向保持1°~1.5°的坡度;⑤場內分設凈道、污道,不交叉、不混用。
(3)粗飼料的生產與制作。①選擇適合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的牧草品種;②利用“飼草輪作模擬系統V1.0”,智能篩選提出養殖場牧草種植方案;③適時刈割牧草,刈割時間:飼用玉米、高粱在蠟熟期,蘇丹草在株高100~130 cm,雜交狼尾草在株高150cm以上;④青貯原料含水率控制在60%~75%,含糖量高的原料(如飼用玉米類)青貯時間為5~6周,含糖量低的原料(如豆科牧草)為6周以上。
(4)疫病防控。①不從疫區引進種牛,引進種牛隔離觀察至少30~45d,經檢疫健康后方可供繁殖使用;②在牛場大門口和牛舍入口設消毒池,牛舍周圍環境每周消毒1次,牛場周圍及場內污水池、排糞坑和下水道出口,每月消毒1次;③選擇適宜的疫苗和免疫方法制定免疫程序;④對牛場疫病進行實時監測。
4.3.3 智農網手機微信平臺應用 智農網手機微信平臺搭建了遺傳資源數據庫、種草養牛循環生產智能模擬系統、肉牛飼料配方系統、精準飼喂實時監控系統等多個育種及管理模塊,利用互聯網技術的便捷性,實現蜀宣花牛精準、高效的配套生產技術轉化與推廣應用。
4.4 其他 適宜區域:主要為我國南方亞熱帶地區及類似生態區域;注意事項:加強種牛選育、選擇適合的選配方案,有效控制近交系數增量,保證種群質量;犢牛及時飼喂初乳,提早采食青粗飼料和精料;做好母牛發情鑒定,適時配種;提供充足的優質粗飼料;搞好牛舍衛生防疫工作等。
技術依托單位: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聯系人:王巍,等),電子郵件:wws20062127@163.com。
5.1 概述 本技術主要集成了肉羊良種繁育、適度規模養殖、快速育肥、飼草料均衡供應、疫病綠色防控、環境控制、羊糞綜合利用七個方面的多項科研成果,適用于四川農區及盆周山區。
5.2 增產增效情況 新技術推廣以輻射適度規模肉羊養殖場為主。可有效提高肉羊繁殖力和生產性能,商品育肥羊年出欄率達170%以上,肉羊繁殖成活率達到90%,羔羊成活率達到92%以上,降低肉羊發病率15%,肉羊出欄時間縮短1個月,同時實現糞污治理和綜合利用。通過推廣本技術,可為肉羊養殖戶增加純收入100元/只。
5.3 技術要點
5.3.1 良種繁育技術
(1)選種選配。①選擇符合品種特征,系譜完整,達到品種種用要求的種羊;②把握時機適時配種,川中黑山羊(金堂型、樂至型)和成都麻羊母羊的初配年齡為6~8月齡,公羊初配期在8~10月齡;③避免近親選配,搞好品質選配。
(2)繁殖技術。①把握初配年齡及產后配種時間,適時配種;②做好發情鑒定,及時查出和治療不發情或乏發情母羊;③做好冷凍精液的人工授精技術,把握好適宜的配種時間和輸精部位;④及時做好早期妊娠診斷。
5.3.2 適度規模養殖技術
(1)精準分群。在按性別、品種、年齡分群的基礎上,對羔羊、育成羊、繁殖母羊和育肥羊及時按膘情、年齡、體格等進行精準分群飼養。
(2)精細化飼養管理。根據分群情況,建立完整的精細化飼養管理檔案。
(3)適度規模。以存欄基礎母羊50只,年出欄肉羊150只創建適度規模養殖場,建立家庭農場(有兩個勞動力),開展示范創建。
5.3.3 飼草料均衡供應技術
(1)新型牧草人工種植技術。①選擇適合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的牧草新品種進行栽種。
②飼用桑種植技術。栽植形式與密度:栽植前畝施有機肥2000kg,撒施后全面深耕,深度30~40cm;春季日均氣溫升至15℃左右時栽植,畝栽4 000株左右,行距40cm,株距40 cm;苗木定植成活后2~3個月開始平茬,留植株地面以上20~30 cm,多余部分全部刈割,以利于植株多芽萌發成枝,增加產量。采收:生長季桑樹可刈割多次,一年生植株刈割2~3茬,二年生后每年刈割3~4茬,兩次刈割間隔時間約 25~30 d,留茬 20~30cm;每刈割1次追肥1次,追肥后視天氣情況酌情補水,促使枝條再生;生長期間10 d如無有效降水,則要澆水1次。
③飼用油菜種植技術。播種時畝施尿素1kg作種肥,在油菜生長發育處于5~6葉期時施追肥,畝追施尿素7 kg;畝保苗數控制在10~12萬株;飼用油菜全生育期一般需澆灌3次水,在抽苔現蕾期收割的產量和營養最好。
(2)飼用油菜飼喂技術。飼用油菜采收后開展青貯加工:將刈割的飼用油菜晾曬1~2d,然后切成長5cm左右的小節,與玉米秸稈按7∶3的比例混合裝入青貯池,25d后待青貯飼用油菜出現芳香和酒酸味時,便可投入飼喂。現取現喂,飼喂時搭配秸稈、干草等,由少到多逐漸增加,經過7~10d即可正常飼喂。
(3)農作物秸稈飼料化技術。①先用鍘刀將其切短,每段大小為5cm左右,用植物微型粉碎機5mm篩孔將秸稈粉碎備用。②根據秸稈總量計算所需菌種數量,然后用5倍的溫水(水溫在30℃左右)進行2~6h的復活,將復活的菌液加入水中,攪勻備用;活化液與秸稈充分混合,然后裝入實驗桶中,壓緊、密封,常溫下發酵20~30 d即可。③秸稈發酵干燥:干燥溫度控制在低溫40~70℃,避免破壞發酵后的營養成分;發酵秸稈若貯存需控制水分在12.5%以下,若制作顆粒飼料需控制水分在20%以下。
5.3.4 快速育肥技術 羔羊按生產目的、要求和年齡結構差異采用階段分群全舍飼飼養,出生后半小時內哺乳,第7d開始誘食,補飼精料及少量飼草,30~45 d斷奶,使用人工哺乳或代乳料飼養,并結合不同季節的飼草料供應和飼喂配方,調整各階段精料補充料配方,實現斷奶后8~10個月快速育肥出欄。
5.3.5 疫病綠色防控技術 (1)不從疫區引進種羊,引進種羊至少隔離觀察30 d,經檢疫健康后方可供繁殖使用;(2)在羊場大門口設消毒池和消毒室,每棟羊舍入口設消毒池,羊舍周圍環境每周消毒1次,羊場周圍及場內污水池、排糞坑和下水道出口,每月消毒1次;(3)選擇適宜的疫苗和免疫方法制定免疫程序;(4)對羊場疫病進行定期監測:利用快速檢測試劑盒針對養殖場環境中的病原菌、肉羊主要病原(羊梭菌性疾病、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等)采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快速診斷檢測,為疫病預警和疫病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5.3.6 環境控制技術 (1)環境友好型場區的規劃設計(布局、綠化、防護林等);(2)清糞系統:自動刮糞系統、清糞工藝的改良與應用;(3)清潔飲水:采用新型飲水供給系統;(4)溫度控制:保溫功能圈舍、輔助裝置的設計與應用;(5)廢棄物處理基礎設施的改造完善:根據實際需要制定改造升級方案。
5.3.7 羊糞綜合利用技術
(1)清糞和堆放。用刮板機械清糞,用遮雨棚堆放干糞;污水進入沼氣池。
(2)干糞堆肥發酵。進行高溫好氧堆肥發酵,物料碳氮比控制在25∶1,發酵溫度在55~70℃,物料濕度控制在40%~50%;堆肥時間在50~60d即可達到完全腐熟。
(3)生物有機肥生產。對腐熟后的物料進行再加工,生產出符合NY 525-2012《有機肥料》或NY 884-2012《生物有機肥》標準的優質肥料。
(4)污水發酵。采用沼氣工程,對污水進行發酵處理,產生的沼液和沼渣還田利用(可用于養殖場配套牧草種植)。
5.4 其他 適宜區域:四川農區及盆周山區;注意事項:選擇養殖條件較好、配合度較好的農戶推廣適度規模肉羊養殖技術,提高肉羊養殖總量;加強技術培訓、技術指導,為肉羊產業發展培育技術骨干。
技術依托單位:成都市農林科學院(聯系人:吳永勝),電子郵件:627425385@qq.com。
6.1 概述 該技術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獺兔生產中飼料營養供給不足,母兔單產水平低,獺兔被毛質量差的技術瓶頸問題,在四川養殖主產區內大面積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6.2 增產增效情況 四川示范區內獺兔仔兔的出欄成活率由75%提高到85%左右,母兔年提供商品獺兔量提高了7.69%;水泥機制預制兔籠的成本比傳統工藝制造(89.2元)降低了31.77%,板式組裝兔籠的成本比傳統工藝制造(89.2元)降低了38.34%;每只商品兔降低養殖成本2.70元,商品獺兔合級率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增產增效顯著。
6.3 技術要點
6.3.1 科學提出不同季節獺兔適宜的出欄時間,即春季21周齡,夏季27周齡,秋季25周齡,冬季21周齡。
6.3.2 提出獺兔從補飼到出欄(5月齡)的蛋氨酸、半胱氨酸添加水平均以0.25%最優;生長獺兔(3~4月齡)的蛋氨酸添加水平以0.4%最優,對獺兔生長與被毛發育均具有促進作用。
6.3.3 提出飼糧粗蛋白、粗纖維水平能夠影響母獺兔繁殖性能,其適宜的添加水平為:妊娠期以蛋白質19.05%、粗纖維17.55%效果最佳,泌乳期以蛋白質18.56%、粗纖維16.00%或蛋白質19.84%、粗纖維16.06%效果最佳。
6.3.4 在基礎日糧中添加光葉紫花苕草粉以41%為最優,為生產優質獺兔皮、降低飼料成本,提供了新途徑。
6.3.5 光照條件下同期發情繁殖模式:采用人工光照程序與限制哺乳相結合的方法促使母兔達到同期發情。光照程序為人工授精前6d至人工授精后 11d 每天光照 16h(6:00~22:00),仔兔每天早晨 8:00~8:30 哺乳一次。
6.3.6 采用簡單、實用、經濟的水泥機制預制籠和板式組裝兔籠。
6.3.7 在果園實施以黑麥草-白三葉混播、黑麥草-菊苣套種、白三葉-獼猴桃間種組合,同時利用兔沼液灌溉牧草和果樹的“果-草-兔-沼”循環生態種養模式,既節約養兔飼草成本,減少果園購買肥料的費用,又改善水果品質。
6.4 其他 適宜區域:本技術適合在全國推廣;注意事項:母兔光照同期發情要注意光照強度;商品獺兔出欄要結合被毛品質評定;果園牧草一定要避開噴霧農藥期,待休藥期過后再利用。
技術依托單位: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聯系人:劉漢中,電話:028-87847129),電子信箱:hanzhong6688@sina.com。
7.1 概述 四川省畜牧總站對優質肉雞生態養殖各個環節進行關鍵技術集成并加以示范推廣,為優質肉雞大面積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7.2 增產增效情況 項目擬計劃實現:育雛期成活率提高3個百分點,生態放養雞成活率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用藥成本降低20%,出欄優質肉雞只平增收5元。
7.3 技術要點
7.3.1 雞舍建筑要求 雞舍建筑可分為永久式雞舍和移動式雞舍。永久式雞舍要求相對堅固,舍內采用墊料平養或用竹木架設50~60cm高的網床;也可內設棲架,棲架用木材或竹材搭建,應牢固可靠;飼養密度以8~10只/m2為宜,雞舍面積根據養殖數量確定。移動式雞舍較永久式雞舍小,主要利用較輕便、結實的金屬材料制作,方便移動,內設棲架,面積按8~10只/m2搭建,每個雞舍容納成年雞80~160只。
7.3.2 飲水與飼料系統設施建設 優質肉雞放養區域較大,故必須保證肉雞養殖過程中的飲水與補飼。舍內每30只雞配置一個直徑30cm的料桶、每50只雞配置一個直徑20cm的飲水器,舍外放牧區也應安裝飲水、補飼設施系統。
7.3.3 放養技術
(1)時間。舍內育雛至40~60日齡后(夏季40日齡、春秋季50日齡、冬季60日齡),方可轉入放養雞舍,選擇白天氣溫不低于15℃的晴天放養。最初幾天每天放2~4h,以后逐漸延長。初進放牧地,可用活動圍欄限制雞群在小范圍內,以后逐漸擴大。
(2)密度。每畝放養量在60只以下,每區群體數量以不超過400只為宜,且公母分群飼養。
(3)調教。對喂食、飲水、放牧、歸巢、緊急避險等進行調教,使雞產生條件反射形成習慣性行為。
7.3.4 補飼 放養初期用全價雛雞料過渡1周,之后讓其在放養區內自由采食昆蟲、青草及草籽等自然食料,不足部分用玉米、谷物、小麥、炒熟的豆類等雜糧直接飼喂或用幾種原糧混合飼喂,并輔以適量青綠飼料和鈣質。定時補飼:放養第一周早晚各一次,第二周起每晚一次。
7.3.5 輪牧與種養結合 放牧場因地制宜,合理劃分為若干小區,用圍欄隔開,實行分區輪放,每3~5畝為一個放養小區。一個小區放牧一批雞后,空置2~3月后再次使用。空置期間,可人工種植黑麥草、三葉草、鴨茅、苜蓿、苦荬菜等優質牧草用于放牧時補飼,實現種養結合、循環利用。
7.3.6 疾病防治 樹立“防重于治”的觀點,制定并實施養殖場生物安全措施、科學的免疫程序和消毒預防措施,加強肉雞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
7.4 其他 適宜區域:四川省農區范圍;技術依托單位:四川省畜牧總站(聯系人:馬敏,等,電話:028-85570036),電子郵件:354740609@qq.com。
8.1 概述 大恒699肉雞配套系是我國西南地區育成的第一個家禽配套系,于2010年通過國家審定。以“大恒699肉雞配套系標準化飼養管理技術”為主的科技成果“優質肉雞養殖技術研究與推廣”獲2012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大恒肉雞培育與育種技術體系建立及應用”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8.2 增產增效情況 種雞產蛋量提高6.55%,商品雞飼料報酬提高8.76%;放養雞全期成活率提高4.57個百分點,用藥成本降低23.48%。
8.3 技術要點 對育雛舍、育成雞舍、產蛋雞舍的墻壁、地面、飼養設備以及雞舍周圍徹底沖洗,雞舍充分干燥后,用兩種以上的消毒劑進行3次以上的噴灑消毒。雛雞入舍前的所有準備工作應在雛雞到達前24 h完畢。雛雞入舍前應預熱試溫,使舍內溫度達到33~35℃。
8.3.1 種雞育雛期管理 (1)隨時觀察雛雞狀態,適當調整溫度;(2)保持良好通風,無刺鼻、刺眼的感覺;(3)適時斷喙,且斷喙前1~2 d在飼料和飲水中添加多維,斷喙在晚間進行,減少應激;(4)合理的光照強度和時間;(5)適宜的密度;(6)雛雞先飲水后開食,少喂勤添,前4周自由采食,母雞從5周齡開始限制飼喂。
8.3.2 種雞育成期管理 (1)種雞在育成期間必須實行限制飼養,保證適當的飼養密度,控制種雞體重和均勻度;(2)育成期采用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相結合的方法,保持恒定的光照時數,使新母雞能適時開產;(3)5~18周齡期間,應根據各周體重調整喂料量,而不是只參照喂料量。此期間應各周稱重,并及時計算稱重結果。若稱重結果出現異常情況,如增重過多或過少,應立即組織重新稱重并查找原因,切忌盲目調料。
8.3.3 種雞產蛋期管理 (1)種雞開產后,逐步增加光照時間至16h恒定,原則上只能延長不能縮短,光照強度只能加強不能減弱;(2)采食量也要同步增加,產蛋高峰期過后視情況再逐步減少,同時注意監測種雞體重;(3)種公雞要選留健康、強壯、雄性特征明顯的個體,并檢查精液品質,淘汰品質差的公雞;(4)開產至產蛋高峰期時,應根據周增重和產蛋率調整喂料量。周增重隨著產蛋率上升而逐周下降,若該階段產蛋率上升緩慢或周增重較少,則表明料量不足;若產蛋率正常而周增重過多,則表明料量過多。該階段仍然需要定期抽稱體重,每周稱重一次,計算周增重,以確保種雞后期有較高的產蛋率和受精率。
8.3.4 肉雞飼養管理 (1)籠養雞上市日齡為70~90日齡,放養雞上市日齡為120日齡左右;(2)用“全進全出”飼養制度,保持飼料新鮮、飲水清潔,適時斷喙,合理的光照,合理的飼養密度,分群飼養,并做好防暑降溫和防寒保暖工作;(3)雞場門口和雞舍門口設消毒池或消毒盆等消毒設施,并定期對舍內外消毒,嚴格執行免疫程序,并由專職人員進行抗體監測,藥物使用和休藥期應遵循國家法律規定;(4)死、淘雞只和廢棄物應進行無害化處理,嚴禁亂扔死雞、污染環境。
8.4 其他 適宜區域:該項技術適宜在飼養大恒699肉雞配套系的全國范圍內推廣;注意事項:大恒699肉雞配套系適合集約化舍內籠養、平養,也適合在林地、果園、草地及荒山荒坡上放養,籠養雞上市日齡為70~90日齡,放養雞上市日齡為120日齡左右;詳細養殖要點參見《“大恒699肉雞”配套系父母代種雞飼養管理規程》《“大恒699肉雞”配套系商品代飼養管理規程》。
技術依托單位: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四川大恒家禽育種有限公司(聯系人:蔣小松,等,電話:028-84545177),電子郵件:xsjiang@sasa.cn。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