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媛,楊華
(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農業局,四川 遂寧629000)

脫溫雞是指不再需要提供溫度就能基本適應外界環境的較大雞苗,一般在1月齡左右。筆者與一線養殖戶接觸和診治疾病多年,總結了脫溫雞苗飼養過程中的常發病及其常用藥和注意事項,供廣大養雞戶參考。
1.1 病因 育雛前期,雞苗受供應廠家母源沙門氏菌凈化不徹底或育雛環境消毒不嚴等因素影響而致感染,雞苗出現糊肛、白痢、腸炎、消化不良、卵黃性腹膜炎等癥狀。育雛中后期受濕熱、密度、衛生等環境因素影響,容易感染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及其他腸道細菌,多出現拉稀、消瘦等癥狀。
1.2 用藥方案
1.2.1 育雛1~3 d 添加抗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的藥物,常用藥物有阿莫西林、恩諾沙星、慶大霉素、硫酸黏菌素可溶性粉、氟苯尼考等,一般選用其中一種,配合使用楊樹花口服液抗菌止痢,效果更好。務必注意選擇毒副作用低的藥物;用藥療程盡量短,一般3 d左右;對易感菌敏感為原則,劑量切忌過大,以免對后期生長造成影響。
1.2.2 育雛中后期 添加另一種抗生素飼喂3~4d,同時對易感雞場增加聯合用藥,使用兩種或以上藥物,以減少耐藥性、增加療效,如:青霉素類、頭孢類配合使用β-內酰胺酶抑制劑或氨基糖苷類,氟苯尼考配合使用多西環素、TMP,林可霉素配合使用鹽酸大觀霉素等。
2.1 病因 雞支原體病為脫溫雞常發病,多數雞苗的支原體感染呈陽性,飼養各階段均可感染此病。氣候突變、飼養密度過大,舍內二氧化碳和氨氣濃度過高,溫度、濕度忽高忽低,免疫接種等應激因素等,常促使本病發生。
2.2 用藥方案 9~11日齡或15~18日齡階段,預防性使用抗支原體藥物,一般 3~4d,常用藥物有酒石酸泰樂菌素、吉他霉素、替米考星、紅霉素、泰妙菌素、多西環素、鹽酸大觀-林可霉素、泰萬菌素等。值得注意的是,支原體極易產生耐藥性,避免長期使用單一藥物,用藥一定要足量,療程不宜太短,注意輪換用藥和聯合用藥,盡量選擇敏感度高的藥物。
2.3 預防性措施 選擇種雞凈化過該病的雞苗,建立良好的飼養管理制度和衛生制度,定期消毒;保持禽舍通風良好,飼養密度合理;減少舍內塵埃,定期清除糞污等。
3.1 病因 近年來,脫溫雞常常存在著一種以腹瀉、糞中含未消化飼料、采食量明顯下降、生長緩慢、飼料轉化率低、脫水、突然猝死為特征的疾病——雞腸毒綜合癥。該病雖然死亡率不高,但常常造成飼料轉化率降低、增重減緩,隱性經濟損失巨大,而且常被誤認為是一般的消化不良或單一的腸球蟲感染。該病主要由于球蟲嚴重感染以及混合感染一些病毒、細菌引起,是一個造成腸道內環境改變、電解質大量流失引發自體中毒的過程。另外,霉菌毒素、濕熱環境、飼料質量、水質不良、長期使用抗生素等也是發病誘因。
3.2 用藥方案 以抗球蟲、抗菌消炎、清熱解毒、補充電解質和維生素為治療原則,采用中藥長期拌料能有效預防該病發生,如白頭翁散、四味穿心蓮散、雞痢靈散等。
4.1 病因 該病一般由多病原混合感染,多病因協同作用引起。常見的如舍內環境不良(密度大、氨氣超標、空氣流通不良、溫度過高或過低);支原體和大腸桿菌混合感染、流感病毒和新城疫病毒感染等。疫苗免疫不當或不及時,免疫失敗,雞群抵抗力下降等因素也會導致該病發生。
4.2 用藥方案 改善環境和藥物治療并舉;支原體和大腸桿菌同治;抗病毒藥物、解表藥物、止咳祛痰藥物不能少;堅持療程不松懈。常見治療配方:替米考星溶液+板青顆粒+麻杏石甘口服液,氟苯尼考+多西環素+清瘟解毒口服液+甘草顆粒,亦可配合注射給藥或使用干擾素,療效更迅速。
養好脫溫雞苗的關鍵在于科學的飼養管理,堅持做到以下幾點可有效預防疾病發生:引進好的雞苗;嚴格消毒,把控好溫度和飼養密度;使用高質量疫苗免疫;加強日常保健。值得注意的是,脫溫雞苗的飼養周期短、日齡小,濫用藥物會導致肝腎損害,造成生長發育不良和耐藥性。選用品牌廠家的優質藥物和高效配方,可以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