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貴
漢語有個成語叫“一敗涂地”,還有個成語叫“有物有則”,其中的“敗”與“則”這兩個字都有一個“貝”字作為偏旁,似乎都應該跟“貝”的財貨意義相關,其實卻都沒有什么關系。那么“敗”與“則”這兩個字跟何物有共同的聯系呢?卻原來跟“鼎”有著密切關系?!皵 迸c“則”這兩個字的共有偏旁都是“鼎”而不是“貝”,只是由于它們的字形在歷史演進中以訛傳訛,才造成了今天“從貝”的寫法,這就需要辨析它們各自字形字義之間的構字理據,才能夠真正理解何謂“一敗涂地”,何謂“有物有則”。
人們往往用成語“一敗涂地”來形容失敗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然而若仔細思索,這“失敗”跟“涂地”又有什么聯系呢?我們常聽說“肝腦涂地”,那可以理解,竭盡忠誠,在所不惜。然而為什么這“一敗”也會“涂地”呢?幾乎所有解釋“一敗涂地”這個成語的詞典都回避了這個問題。更有甚者,因為不便回避,便作了這樣的解釋:“一敗”的“一”是“一旦”的意思,“涂地”是“肝腦涂地”的省略說法,意思是一旦失敗就會肝腦涂地,形容徹底失敗不可收拾。
像這樣來解釋“一敗涂地”也算是夠具體細致的了,然而解釋對了嗎?愚以為,一開始將“一敗”解釋作“一旦失敗”是可以的,最后將整個成語解釋作“形容徹底失敗不可收拾”也是可以的,然而中間部分說什么“涂地是肝腦涂地的省略說法”卻是可疑的,為什么“一旦失敗就會肝腦涂地”呢?至于嗎?您還別說,像“一旦失敗就會肝腦涂地”這樣的解釋還真不是亂說,那是有權威根據的。目前中國最大規模的也是最權威的《漢語大詞典》對“一敗涂地”是作如下解釋的:
【一敗涂地】形容徹底失敗,不可收拾?!稘h書·高祖紀上》:“天下方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一敗涂地。”顏師古注:“一見破敗,即肝腦涂地?!?/p>
該詞條后面還有一些關于“一敗涂地”的書證材料,無非是多舉幾個例子而已,此處不再贅引。那么為什么“一敗”就會“涂地”呢?隋朝名儒顏之推之孫,唐初儒家學者,經學家、語言文字學家、歷史學家顏師古的解釋最為權威,因為他還是研究《漢書》的專家,《漢語大詞典》引用的就是《漢書·顏師古注》的說法:“一見破敗,即肝腦涂地?!?/p>
《漢書·顏師古注》的說法可靠嗎?看來要弄清“一敗”與“涂地”這二者的關系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得從“敗”字的構字理據入手才行。
先來看“敗”字的古文字字形,“敗”字的甲骨文為合體會意字,但是不同的甲骨文字形卻有兩種不同的構字依據:一為“從鼎從攴”,一為“從貝從攴”。
一種解釋是如上圖第一個甲骨文字形(從鼎從攴,此字形見《甲骨文合集》2274),左邊為“鼎”,右邊為“攴”(手持工具之形),表示在制作陶鼎毛坯時由于不慎而使得尚未成形的器物損壞,這里的“鼎”不應該是青銅鼎,而應該是容易破損的陶鼎,而且應該是在制作過程中的陶鼎毛坯。“攴”也不一定是表示手持棍棒故意打擊,而只是表示手持工具制作陶鼎毛坯的動作。只有在制作陶鼎毛坯的時候“敗”(損壞)了,那些軟泥材料才可能“涂地”。
另一種解釋是如上面第二個甲骨文字形(從貝從攴,此字形見《甲骨文合集》17318),左邊為“貝”,右邊為“攴”(手持工具之形),表示貨貝(作為財寶的海貝)或者貝幣(作為貨幣的海貝)在使用過程中被損壞?!瓣贰币膊灰欢ㄊ潜硎臼殖止靼艄室獯驌?,可能只是表示手持工具加工貨貝或者加工貝幣的動作;或許是指用工具將海貝穿個洞,以便于貫穿成串,結果孔未穿好,貝卻損壞了,也未可知。
金文字形左邊的符號可以解讀為“鼎”也可以解讀為“貝”,字形“從二貝(或二鼎)從攴”會意,其構字原理與甲骨文是一致的,多畫了一個“鼎”或者“貝”,并沒有什么特殊含義。小篆的字形又將右邊的構件減縮為一個,并最終定型為“貝”。
漢字中像“敗”字這樣由“鼎”或者“貝”兩種構件表示同樣的造字本義的情形并不多見,兩種字形都能夠表示同樣的造字本義,即“毀壞”的意思。那么依據哪種解釋更為合理呢?這還需要認真地斟酌與推敲。
愚以為,“敗”字應該是從鼎從攴,表示手持工具制作陶鼎毛坯時不慎毀壞,陶鼎的毛坯用稀軟的泥土制做,一旦不成功,用作材料的稀泥便會癱軟在地上,這就是“一敗涂地”。也就是說,只有在制作陶鼎毛坯時才會發生“一敗涂地”的現象,“敗”字的本義應該是“毀壞”。四川話中小孩玩跳房子游戲時,不成功還說“敗了”,因此漢語失敗的“敗”也應該是由此引申而來的。而制作加工貝幣,即便是毀壞了,也不會“涂地”的。至于為什么有些古文字字形從“貝”不從“鼎”,那就只好用以訛傳訛來解釋了。
其實就算是“一敗涂地”了也沒什么,將制作毛坯的稀軟泥土收拾起來再重新塑造就是了,又何至于“一見破敗,即肝腦涂地”呢?下面我們將進一步來考察“敗”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敗”的造字本義是“毀壞”,《說文·攴部》:“敗,毀也。從攴、貝。敗、賊皆從貝,會意?!薄墩f文》將其解釋為“毀也”,是個會意字,這應該是符合造字本義的,只是后面的解釋“敗、賊皆從貝”似乎有點畫蛇添足之嫌,因為許慎的意思應理解為:“敗”和“賊”都是表示不好的意思的字,都使用了“貝”作為造字構件,那意思是說,用“貝”作偏旁的字是可以表示貶義的。但事實上“賊”字也不“從貝”(詳見下文筆者對“則”字的解說),而是“從戈從則”會意,“則”亦聲?!百\”乃手持兵器作亂之人,故其從“則”(毀則為賊)不從“貝”(古代的賊并非盜竊之人)。
從許慎對“賊”字誤解為跟“貝”有關,可以推測他認為“敗”字也跟“貝”有關,那是靠不住的。因此筆者認為“敗”字的造字本義應以第一個甲骨文字形為準,只有如此,才好解釋“一敗涂地”這個成語;因為如果將“貝”毀壞了,那是無法“涂地”的。這樣看來,無論是許慎對“敗”字的解釋,還是顏師古對“一敗涂地”的解釋,從構字理據上來講都是大可商榷的。
當然,若拋開“敗”字的構字理據不論,那么說“敗”的造字本義是器物毀壞,則是無可非議的。在現代漢字中,“攴”大多寫成“攵”,只有極少數字保留著“攴”的寫法(如“敲”“寇”等)。從“攴”的字多與打、敲、擊等手的動作有關。當然,“敗”字的構件“攴”不一定是表示手持棍棒故意打擊,而只是表示手持工具制作陶鼎的動作。
“敗”的本義為“器物毀壞”,例如《左傳·僖公十五年》所載:“涉河,侯車敗。”這里指的是戰車毀壞了;又如東漢·王充《論衡》所云:“死而形體朽,精氣散,猶囊橐穿敗,粟米棄出也?!边@里用作比喻的是囊橐(口袋)毀壞(?。┝恕?/p>
“敗”字由“器物毀壞”的意思可引申為人性的毀壞,例如《呂氏春秋》所載:“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边@段話的意思是:因此凡所學習,并不是能給人另外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達天性。只要能夠保全天賦予的人性而不使它受到毀壞,這就叫作善于學習??梢娨闹械摹皵 笔恰皻娜诵浴钡囊馑?。
再進一步,“敗”字便可引申為一切事物的破壞、敗壞,例如《韓非子·難一》所載:“若罪人則不可救,救罪人,法之所以敗也,法敗則國亂?!边@里的“法敗則國亂”意思是如果法律被破壞,國家就會混亂;又如賈誼《過秦論》所云:“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边@里“從散約敗”的意思是指合縱的關系被離散,合縱的盟約被破壞。
“敗”字又可引申為“失敗、戰敗”的意思,與“勝”相對,例如《孫子兵法·形篇》所載:“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庇秩缢巍ぬK洵《六國論》所云:“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p>
再進一步,“敗”字又可引申為“打敗、使失敗”的意思,例如《左傳·隱公元年》所載:“敗宋師于黃?!庇秩纭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匪疲骸靶倥霘⑦|西太守,敗韓將軍?!鼻拔牡摹皵∷螏煛本褪谴驍×怂螄能婈?,后文的“敗韓將軍”就是使韓將軍失敗。
還可引申出“殘落、消散”的意思,例如:敗葉,敗柳,花開敗了,敗火(中醫指清熱、涼血、解毒等),敗興而歸等。
又可引申為“腐爛變質”的意思,例如《論語·鄉黨》所云:“魚餒而肉敗,不食?!?/p>
還可引申為“破舊、損毀”的意思,例如明人劉基《賣柑者言》所云:“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又如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所云:“提竹筒、絲籠于敗堵叢中?!鼻耙焕摹皵⌒酢本褪瞧婆f的棉絮,后一例的“敗堵”就是損毀的墻垣。
“敗”字還可引申為“災年、荒年”的名詞意思,例如《穀梁傳·莊公二十八年》所載:“古者稅什一,豐年補敗,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边@里的“補敗”就是彌補災荒年的意思。
還可引申為“過失、弊端”的名詞意思,例如《韓非子·難一》所云:“舜之求敗也,則是堯有失也。”又如《漢書·藝文志》所載:“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 前文的“求敗”就是尋找自己的過失,后文的“改秦之敗”就是改革秦的弊端。
根據上面對“敗”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特將“敗”字字義的發展脈絡予以圖表簡示。(上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系。)
“敗”字在常用成語中的使用情況大致有四種文化含義:
其一是指毀壞、破壞的意思,例如:“背盟敗約”,意謂背叛誓言,撕毀盟約?!吧頂∶选保吧怼笔巧矸?、地位的意思,意謂地位喪失,名譽掃地,指做壞事而遭到徹底失敗?!皞L敗俗”,意思是敗壞社會風俗,多用來譴責道德敗壞的行為?!皻饧睌摹保庵^上氣不接下氣,狼狽不堪,形容十分慌張或惱怒。“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意謂趁著興致來到,結果很掃興地回去?!俺墒虏蛔?,敗事有余”指辦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
其二是指失敗、戰敗的意思,例如:“佯輸詐敗”,意謂假裝敗下陣來,引人上當?!皩覒饘覕 保庵^多次打仗多次失敗?!皟蓴【銈?,意謂斗爭雙方都受到損傷,誰也沒得到好處?!肮〈钩伞?,“垂”是接近的意思,意謂事情在將要成功的時候遭到了失敗。“成王敗寇”,意謂成功的人稱王稱帝,失敗者淪為草寇。“成敗利鈍”,意思是成功或失敗,順利或不順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種情況或結果,語見諸葛亮《后出師表》之結尾一句:“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p>
其三是指殘落、衰敗的意思,例如:“枯枝敗葉”,意指干枯的樹枝,衰敗的花葉,形容荒涼、破壞的樣子?!皻埢〝×保庵笟垟×说幕?,凋殘的柳樹,也可用以比喻生活放蕩或被蹂躪遺棄的女子。
其四是指破舊、損毀的意思,例如:“頹垣敗井”,意謂頹塌的墻垣,毀壞的廢井,形容荒涼破敗的景象?!敖鹩衿渫?,敗絮其中”,意謂外表有金玉等珍寶作裝飾,里面卻是破爛的棉絮,比喻外表很華美,而里面一團糟。語見劉基《誠意伯集·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飲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敗鼓之皮”,“敗”是破舊的意思,指破鼓皮可作藥材,比喻雖微賤,卻是有用的東西。語見韓愈《進學解》:“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敗材傷錦”,意謂用破敗的材料會傷害美好的錦緞,比喻用人不當會傷害國家。語見《后漢書·劉玄列傳》:“敗材傷錦,所宜至慮?!?/p>
行文至此,筆者忽然想起與“一敗涂地”相反的一個說法,那就是“立于不敗之地”。何謂“立于不敗之地”呢?讀了此文之后,諸君就可以聯想到:那些剛剛用軟泥做成的陶器胎型,泥質柔韌適度且能夠保持住已經塑造的形體者,也就是最終能夠挺得住的,便可以說它“立于不敗之地”了。
制作陶鼎毛坯注重的是“不敗”,而制作銅鼎毛坯注重的是“有則”。有個成語叫“有物有則”,它的含義是天地間所存在的事物都具有它的規律或規則。何謂“規則”?就是事物所能夠產生或形成的模型或范例,這也正是“則”字的本義之所在。下面讓我們來考察“則”字這一含義的形成依據。
殷墟甲骨文中沒有被解讀出的“則”字,目前看到的“則”字最早的形體為金文,并且可以探知“則”字源于青銅器的制作工藝,它跟金文的鑄造成文有著直接密切的關系?!皠t”字的金文為合體會意字(從鼎從刀),左側圖形符號為“鼎”,有畫一個的,也有畫多個的,右側圖形符號為“刀”?!岸Α北硎局谱鞯那嚆~器物的模具,“刀”表示制作模具的工具雕刀。
青銅器的一般制作工藝為:第一步是“塑?!保瑢蕚滂T造的器形先塑出泥模;第二步是“翻范”,在泥模上翻出外范,在泥?;蛲夥渡系窨趟璧幕y或文字,然后制作內范,有些要在內范上雕刻所需要的文字,內范與外范之間的距離,即為澆注后銅器器壁的厚度;第三步是“烘范”,將外范和內范陰干,晾曬后,組合放入烘窯中烘燒,使之脫水定型;第四步是“澆注成形”,經常是將烘范出窯后趁熱澆注,從澆注口注入青銅液體,待液體凝固后,將內、外范打破,取出所鑄器皿,對器皿的表面加工整理,青銅器便制造出來了。由于“范”制做不易,后來就不輕易打破“范”,而是設法保留模具繼續制做,但是由于脫模時器范容易損壞,于是逐漸發明了分段制作工藝。
在上述“塑?!焙汀胺丁钡倪^程中都可能使用刀具,而要成批地制作某一類型器物,就必須確立標準(塑模),于是塑模就成了翻范的標準,“則”字正是為了表達由“塑?!钡健胺丁钡闹谱鬟^程而造的字。
讓我們再來回看一下上面圖示的“則”字的古文字字形:圖中第一個金文字形為兩鼎一刀,可以理解為,上一個鼎表示塑模的器物,下一個鼎表示翻范之模型;第二個金文字形省去了一鼎,讓刀與鼎直接接觸,表示正在用雕刀雕刻花紋或文字,第三個金文字形只是鼎的形狀不同而已,其造字原理是一樣的。
小篆字形將“鼎”訛變為“貝”,現代漢字依據小篆字形隸變與楷化而成,于是就如《說文》所言“從刀從貝”了。其實“則”字與“鼎”有關,與“貝”無關。
鼎是青銅器物中最重要的禮器,也是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天子又常將其用作頒授賞賜之物,據《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壹命受職,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賜則,六命賜官,七命賜國,八命賜牧,九命作伯。”以上稱為“九儀”,是天子對九種命官的授命儀式,其中的“四命受器”是指頒授已經制作好了的器物,接受者不可以自造;而“五命賜則”則是賞給器樣,接受者可以根據需要依樣塑模、翻范、自鑄,而所授的器樣就叫做“則”。
可見“則”字的本義為“制模器樣”的意思?!墩f文·刀部》:“則,等畫物也。從刀從貝。貝,古之物貨也?!薄墩f文》將其解釋為“等畫物也”是基本符合造字本意的。所謂“等畫”就是比照器樣來刻畫“?!被颉胺丁鄙系膱D案或文字的意思,“等畫物”即為“制模器樣”。
當然許慎依據小篆字形所解的“從刀從貝”是與構字原理不合的。為了自圓其說,許慎又附加了一句解釋:“貝,古之物貨也。”意思是“貝”是古人購買東西的貨幣,然而這樣一解釋反倒更讓讀者不得要領了。
“則”的本義為制器模型(器樣),例如《詩·大雅·烝民》所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币馑际牵荷n天化育了人民,同時還創造了各種事物以及各自的產生模具,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天生萬物,各有各的遺傳基因,這遺傳基因就是萬物的“則”。治理國家也需要“則”,盡管目前我們有了各種各樣的“則”,諸如“原則”“法則”“規則”“守則”等等,然而憲法才是治理國家的“通則”,那是容不得半點差錯的。
“則”字由“制器模型”的意思可引申為“事物的規律”之意,例如《管子·七法》所載:“根天地之氣,寒暑之和,水土之性,百姓、鳥獸、草木之生,物雖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嘗變也,謂之則?!边@一段話的意思是:探索天地的元氣,寒暑的協調,水土的性質以及人類、鳥獸、草木的生長繁殖;事物雖多,但都有各自的形成依據,而且是亙古不變的,這就叫做“則”(規律)。
“則”字又可引申為法律制度的意思,例如古代講解字義的辭書《爾雅》所解釋的:“則,法也;則,常也?!薄蹲髠鳌ふ压辍罚骸班嵢髓T刑書?!倍蓬A注曰:“鑄刑書于鼎,以為國之常法?!笨梢姡稜栄拧匪Q的“法也”“常也”就是《左傳》杜預注所言的“常法”,而“常法”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法律制度,這就是“則”。
又如《管子·形勢》所言:“地生養萬物,地之則也。治安百姓,主之則也。教護家事,父母之則也。正諫死節,臣下之則也。盡力共養,子婦之則也。地不易其則,故萬物生焉。主不易其則,故百姓安焉。父母不易其則,故家事辨焉。臣下不易其則,故主無過失。子婦不易其則,故親養備具。故用則者安,不用則者危。地未嘗易,其所以安也。故曰:地不易其則?!?/p>
這一段話一共出現了13個“則”字,用的都是“法則”的意思,整個這段話的意思是:地,生養萬物,這是地的法則。治理和安定百姓,這是作君主的法則。指導和監護家事,這是作父母的法則。對君主正諫死節,這是作臣子的法則。對父母盡力供養,這是作子婦的法則。地不改變它的法則,所以萬物生長。君主不改變他的法則,所以百姓安寧。父母不改變他的法則,所以家事得治。臣下不改變他的法則,君主就可以沒有過失。子婦不改變他的法則,雙親就被奉養得周到。因此,遵照法則辦事就平安,不遵照法則辦事就危險。地從來不曾改變它的法則,因而總是處于安定的狀態。所以說:地不易其則。
“則”字由此還可引申為“法典、規章”的意思,例如《周禮·天官·大宰》所載:“以八則治都鄙?!边@句話的意思是用八種法典治理大城市和邊遠地方。又如《周禮·春官·宗伯》所載:“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則以逆都鄙之治?!边@句話的意思是,執掌運用法典是針對“官府之治”的,執掌運用規章是針對“都鄙之治”的。今天常將“法”與“則”二字連用,可見其中的內涵。
又可引申為“準則、榜樣”的意思,例如晉人陸機《文賦》所云:“俯貽則于來葉,仰觀象乎古人。”這里“貽則于來葉”的意思是留下準則于后世。又如成語“以身作則”的“則”即為榜樣的意思。
還可引申為“效法”的動詞意思,例如《史記·周本紀》所載:“遵后稷、劉公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币馑际牵褐芪耐跫Р白裱箴?、劉公的事業,效法古公、周太王和季歷的法制?!?/p>
“則”字還可用于判斷句表示肯定、確認的意思,相當于“是、就是”,例如《孟子·公孫丑下》所言:“此則寡人之罪也?!庇秩缌谠恫渡哒哒f》所云:“非死,則徙爾?!?/p>
還可以虛化為副詞、連詞等,例如《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所載:“文不能取勝,則歃血于華屋之下?!边@句中的“則”相當于副詞“就”;又如韓愈《師說》所云:“于其身也,則恥師焉?!边@句中的“則”相當于連詞“反而”。
另外,“則”也可用作量詞,指成文的文字,例如:一則寓言,新聞兩則等。
根據上面對“則”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將“則”字字義的發展脈絡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系):
“則”字在常用成語中的各種引申義和使用功能十分豐富,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九種情形:
其一是表示“事物的法則規律”的意思,例如:成語“有物有則”意謂天地間凡事物皆有其法則、規律。語見《詩·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p>
其二是表示“法典、規章”的意思,例如:有個成語叫“率由舊則”,“率”是遵循的意思;“舊則”指舊有的法規,意謂完全依循舊規辦事。語見《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萬邦既化,率由舊則。”
其三是表示“準則、榜樣”的意思,例如:“以身作則”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動為準則做出榜樣。源自《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其四是表示“作為借鑒”的動詞意思,例如:有個成語“前危后則”,意謂前人的危亡,后人應引以為戒,猶言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其五是虛化為助動詞,相當于“可以、能夠”,例如:“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水可載舟也能覆舟,比喻民可以擁護君主,也能夠推翻君主。
其六是虛化為副詞,起關聯作用,相當于“就、就會”,例如:有個成語叫“自用則小”,“自用”是指只憑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不虛心向人求教,意謂主觀武斷,就辦不成大事。而成語“月滿則虧”意謂月圓過后就會變缺,比喻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開始衰退。還有一個“學而優則仕”,“優”是有余力的意思,意謂學習了還有余力,那么就去做官。
其七是虛化為連詞,用于假設結構,相當于“反而”,例如:成語“欲速則不達”是指如果過于性急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語見《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其八是虛化為關聯詞語,用于假設結構,相當于“那么就、就會”,例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意思是對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那么就改正;如果沒有,那么就用來勉勵自己。“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意謂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源自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成則為王,敗則為賊”,意謂在爭奪政權斗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寇賊。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語見羅貫中《平妖傳》第三十一回:“單槍獨馬領三軍,成則為王,敗則為賊?!?/p>
順便說一下,關于“賊”字的字義,因為“賊”字當中含有一個“則”字。現在人們通常以為“賊”字是由左半邊的“貝”(代表錢財)和右半邊的“戎”(代表兵器)構成的,于是認為“賊”字的字義就是手持兇器奪人錢財。其實古代謀人錢財的那叫“盜”,而“賊”是不謀財的。何以見得?原來“賊”字是由左半邊的“則”(代表社會制度)和右半邊的“戈”(代表兵器)構成的。左半邊“則”字的立刀被寫成豎撇與短橫而藏到了“戈”字之下,一般人便不容易識別其構字理據了。同理可證的如“班”“辨”這兩個字的中間構件也都是“刀”寫成豎撇與短橫了。于是,我們可以說,什么叫“賊”?“賊”是手持兵器破壞國家法律制度之人,竊物者為“盜”,竊國者為“賊”。《國語·魯語上》記載:“毀則者為賊,掩賊者為臧(注:窩藏賊的人或袒護賊的人稱作“臧zāng”),竊寶者為宄(注:《說文解字》:“外為盜,內為宄guǐ。”),用宄之財者為奸?!?/p>
其九是虛化為關聯詞語,用于假設或條件結構關系的語意,相當于“那么就、就應該”,例如:成語“聞過則喜”的意思是既然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那么就應該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源自《孟子·公孫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而成語“窮則思變”的意思是事物既然發展到了極點那么就會發生變化,現指在窮困艱難時,就會想辦法改變現狀。源自《周易·系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薄安黄絼t鳴”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既然受到委屈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源自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边€有一個成語叫“既來之,則安之”,它的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后指既然來了,那么就要在這里安下心來。語見《論語·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p>
作者:四川省“中華文化城市傳承普及基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