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凡

資管新規發布之后,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讓所有投資產品的風險問題處在同一起跑線上。買哪個產品都會有風險,那么,會有更多的投資者只從產品收益率角度去選擇產品,比如,當前的P2P收益率在9%-12%之間,高收益率必然吸引更多眼球。而最近p2p平臺問題頻出,你在高收益誘惑的同時,有些風險不得不防。
今年1-5月問題平臺數分別是48家、41家、27家、43家和14家(5月數據截止到11日),共計187家平臺出現問題,而同期正常運營平臺下降到1877家。 另據新華網數據,截至2018年3月末,全國778家(不含128家問題平臺)網貸平臺持有ICP經營許可證、EDI證或同時持有兩證﹔全國有1506家(不含122家問題平臺)P2P網貸機構直接與銀行對接進行資金存管,其中銀行資金存管已上線的有946家,已簽訂銀行存管協議還未上線的有560家。全國主動關閉、提現困難、失聯跑路等問題平臺累計達3381家。
可以想象,未來隨著監管逐漸發力,P2P淘汰仍會繼續,到底還會有多少家平臺出局?隨著備案的推遲,這仍是個迷。不過,生活仍要繼續,投資仍要進行,我們不去猜測會有多少家留下來,我們可以總結一下什么樣的被淘汰,盡力避免觸雷。
記者就近期行業內出現的問題平臺做一個梳理,或許你從中會學到些什么。
5月初,有媒體曝出,北京中融民信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旗下運營P2P平臺民信貸、Me金融)北京總部被查封,北京經偵部門已經介入;上海公司也被調查,公司相關高管被帶走。
之前,也有媒體曝出,中融民信已經出現上億元的兌付危機,已有投資人上門討要投資款項。不過,中融民信的回復稱逾期為支付系統的技術性問題。有投資人投訴中融民信分公司及線下門店對不特定人群開展線下理財業務,并通過POS機刷卡的方式吸收資金,疑似非法集資。
中融民信于2012年成立于北京,旗下有兩大產品民信貸和Me金融,該企業先后在北京、上海、洛陽、鄭州、西安、重慶、杭州等7個地方創建了多家分公司和營業機構。
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官網信息披露平臺顯示,民信貸上線于2014年1月,截至2018年2月28日,平臺總交易額超67.18億元,待償金額達2.28億元,投資總人數超過33.93萬人。
根據中融民信官網顯示,Me金融上線于2016年2月,最后一個標的發于2017年6月16日,目前已無可投標的。據Me官網報告顯示,該平臺累計成交額達10.48億元,借款余額達3.22億元。
綜合來看,若將中融民信已停運的Me借款余額3.22億元算作代償金額,再加上民信貸2.28億元的代償金額,中融民信總待償金額達5.50億元。
事實上,在查封消息傳出之前,中融民信就已陷入兌付危機中。此前有消息稱,中融民信1.5億元兌付延期,4月中旬已有投資人開始到北京總部“討債”。據一位投資了民信金服產品的客戶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自己投資的產品出現了逾期,民信金服方面給出了分期兌付的方案。該投資人還表示,自己的理財經理要求客戶不要去報案,因為“立案后會被定為非法集資,大家的錢一分錢也別想拿回來了”。
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信息披露系統披露的信息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中融民信的項目逾期率達到了16.66%,金額逾期率達8.7%,逾期金額3.93億元,在已接入官方信批的104家平臺中,中融民信的項目逾期率和金額逾期率分別排在第一和第二名。中國互金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2月底,民信貸平臺待償金額達2.28億元,Me金融待償金額為3.22億元。
除了兌付危機外,中融民信線下門店展業行為也存在很大爭議。根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網絡借貸信息機構不能自行或委托、授權第三方在互聯網、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等電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場所進行宣傳或推介融資項目,而線下售賣網貸理財產品違反上述監管規定。
公司主體為善林(上海)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注冊地在上海自貿區,注冊資本人民幣12億元,唯一股東是自然人、公司董事長周伯云。該公司以線下理財起家,企查查資料顯示,分支機構已達606家,覆蓋兩百多個城市。而現在已經形成線上線下多業務形態體系,旗下有善林寶、善林財富、億寶貸(原為“幸福錢莊”)等數家平臺。 據網貸之家預計,善林金融員工數量可能超過1萬人,財富管理規模可能為100億元以上。
具體來看,截至2018年3月底,善林財富、善林寶和億寶貸3家主要平臺累計交易金額111億元,累計投資人數超過21萬,待還余額31億元。其中,善林財富累計成交量達41.52億元,待還余額20.24億元;億寶貸累計成交量49.67億元,待還余額8.54億元;善林寶累計成交量20.15億元,待還余額2.27億元。
盡管監管部門明令網貸業務不能線下營銷宣傳,但善林金融的大部分資金來源依然來自線下端。 和許多爆雷的風險平臺類似,善林金融的背后有著錯綜復雜的股權關系和關聯平臺,整體結構非常龐雜。通過天眼查查詢發現,與善林金融相關的公司有600多家,周伯云直接或間接控股的企業有26家,多數公司在2014至2015年密集注冊投資。一位網貸CEO表示,根據以往經驗,自融平臺風險遠大于獨立經營的平臺。不排除善林金融將平臺吸收的資金投向房地產,用于彌補地產項目開發資金不足問題,如果地產項目經營不善,巨大的財務窟窿瞬間就能將網貸平臺擊穿。
事件到這里,我們逐漸理清了善林金融的風險點,為違規線下營銷、虛假債權(自融)、關聯公司眾多、分支機構眾多、資金流向模糊等等。善林金融的問題和之前E租寶等性質相似,龐氏騙局,在資金鏈條出問題后引爆炸雷。在此提醒投資者,一定要在投資時看清資金流向。當前監管層穿透式監管,正是要資金流向清晰,防范金融風險,自己的血汗錢,切不可報僥幸心理去冒險。
5月8日,“廣州公安”發布消息稱,廣東省公安廳部署廣州警方開展收網行動,成功摧毀“云聯惠”特大網絡傳銷犯罪團伙,黃某等多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在行動中落網。經查,以黃某為首的該團伙成立廣東云聯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并依托該公司“云聯商城”,以“消費全返”等為幌子,采取拉人頭、交納會費、積分返利等方式引誘人員加入,騙取財物,嚴重擾亂經濟社會秩序,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犯罪。
公開資料顯示,云聯惠(廣東云聯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月,憑借特有的高額返利模式,近年來擴充迅速,勢頭驚人。其商業模式可簡單概括為,商家或顧客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加入云聯商業平臺后,消費者正常消費買東西花的錢,云聯平臺逐日全額(100%)返還給消費者。商家暫時拿出16%傭金提供給平臺運作,這16%也會逐日返還給商家。
云聯惠實際上是利用人們貪便宜的心理,買東西返現,讓大家覺得我買了我需要的產品,還能返現,兩全其美的好事呀。即使將來不能全返,那我也得到了商品,不吃虧。實際上,云聯惠商城的價格普遍偏高,例如,一部5000元的手機,商城可能會賣7000元。可有的人就會想,反正最后錢會返給我,這不相當于自己白白賺了2000元嗎?但是,沒有多少人去仔細研究返現的設定條件,很多人根本就無法達到返現要求的積分要求,為了這個積分,需要不斷超高消費。就算達到了返現積分,還要交高達13%的提現手續費,這樣下來,消費者根本就不可能賺錢,而是被套成了平臺銷售商品的下線。
看著云聯惠,不禁想到那句話: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免費的往往是最貴的。我們貪圖別人的利息、別人的實惠,而別人在算計我們的本金。賺錢不易,投資更難,我們在投資時一定要看看這家企業的經營范圍、贏利來源,要時時關注監管政策,了解穿透監管的當下,我們也是穿透式投資,一定要明白資金流向,讓風險降到最低。
回頭看,今年國家的重要任務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穿透監管,強力出手,撥亂反正,已有多家平臺顯現原形。我們在擁護國家政策的同時,也要沉下心弄清出問題平臺的特點,要學會識別風險,敬畏投資。我們了解了P2P的風險點,也了解了近期平臺出現的主要問題,根源還在于不符合監管政策的違規行為,比如線下營銷。而云聯惠這種純粹是偽平臺,如果我們多加警惕,不被貪便宜的心理沖昏頭腦,對這種風險還是能提早防范的。關鍵是那些打著創新的理財或P2P平臺,我們要多看看資金流向、債權特點。對于P2P投資的風險防控,投資者應該多學學銀行貸前調查的方法,從現金流量入手,看一下債務人的現金流是否順暢、可信,而不是僅依靠抵押、質押或第三方擔保來保證本金,只有債務人自身造血功能健全,現金流健康,才能讓我們的投資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