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瑩

不少人認為,比起大醫院昂貴的檢查和藥物,免費服務是沒有用的
在一些貧困地區,因病致貧和因貧致病雙雙存在,惡性循環。而在貧困地區開展人群健康項目,最大的阻礙并非疾病本身,而是人們的思維模式。
一些收入低的人們,普遍忽視自身的身體狀況,平時有些小毛病,或者出現一些癥狀,如果不影響到日常生活的話,他們就不會在意,只要能忍就忍過去。
除非嚴重到起不了床,吃不下飯,走不動路,否則他們不會想到去看病,更不用說進行預防性的檢查了。
對一些人來講,在沒有癥狀時,或者癥狀可以忍受時,健康完全不重要。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小病拖成了大病,原本可以有效控制的疾病拖成了難以治療的絕癥。
小病或初期的疾病,治療周期短,治療效果好。無論是看病本身,還是因疾病造成的勞動時間損失,收入的損失,都比較小,對家庭經濟影響不大。
反之,這些成本急劇增加后,很容易使一個家庭掉入貧病的惡性循環之中。
一些扶貧人士在貧困鄉村開展了一些初級預防保健服務工作,比如健康教育,傳播基本的衛生保健知識,給孩子和婦女提供基本的保健檢查等,期望這些舉措能讓人們早預防旱就診早治療。這些服務是免費的,但即便挨家挨戶地宣傳動員,來聽課和接受檢查的人卻寥寥無幾。
問及原因,除了不愿意花時間以外,不少人認為,比起大醫院昂貴的檢查和藥物,免費服務是沒有用的。
而正是這些不去利用低價甚至免費的基本衛生服務的人,一旦重病,要么放棄,要么趕赴大醫院求救,結果要承擔對于他們的收入來說頗為昂貴的醫藥費和旅費。
印度的班吉納和法國的迪弗洛在《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么擺脫不了貧窮》一書中。列舉了大量拒絕低價預防服務而購買昂貴治療服務的例子,他們調研發現,許多生活貧困的人寧可花大價錢買藥打針吊鹽水,也不愿意免費接種。他們認為,這是窮人為其錯誤理念付出的代價。
身處貧困,在健康問題上卻采取不愿花小錢、而要花大錢的做法,并不罕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健康問題涉及諸多的醫學知識和原理,在很多專業人員看來是常識性問題,對于文化知識水平較低的貧窮人群來說,的確存在認知上的困難。他們只能以最簡單原始的判斷標準,貴的就是有效的,免費的則無效。
這樣的錯誤理念不獨流行于貧困人群,在缺乏醫學知識的人群中也同樣流行。他們往往基于價格判斷價值,置有效低價的預防和基本醫療服務于不顧,而對昂貴的藥物和檢查趨之若鶩。
有關人士在鄉村調查中發現,健康問題方面,村民只顧眼前不顧未來的現象較為普遍。比如。村民吸煙、重度飲酒等現象比較普遍;他們幾乎沒有參加體檢的意愿,理由是如果有病,不如不知道;不愿意在預防和保險上花錢等等,他們認為只要不生病,就不值得為健康花錢。他們沒有意愿為未來的健康投資,或者為未來的健康作出改變。
歷史學家布萊格曼在《貧窮的根源》中指出:“當人處于‘稀缺頭腦模式的時候,也意味著其很容易陷入一個貧窮的惡性循環當中。”所以在作決定時,他們更加傾向于短期收益。
這可以直接解釋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花時間去體檢,他們更在乎這些當下付出產生的損失.而不是未來的收益。他們計算眼前的付出和得到,注重即時回饋,而不會為長遠投資。
上述考慮健康問題的思維模式。在我們周圍的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要破除健康問題的“貧窮思維”,需要認知上的提升,把健康問題看作是人生一項重要的投資。
對于個體來說,維持健康的身體狀況,減少疾病帶來的健康損失,可以視作是有未來預期的、降低疾病風險的一個長期投資過程。
健康投資有三個方面,即信息投資、金錢投資和時間投資。
信息投資,即學習基本的知識,使自己具備一些基本的醫療衛生常識,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醫學領域的知識和原理紛繁浩瀚,醫療思維與其他領域相比有其獨特性,要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和能力,對非專業的人來說難度頗高。比較好的渠道是找到權威的科普網站、報刊,定期閱讀,保證知識的積累。
金錢投資是指通過購買健康保險,購買預防、體檢和健康管理等服務,來抵御未來的疾病風險,以及由疾病帶來的經濟風險。健康服務與疾病治療相比,投入產出比顯著增高,但需要早投入,長線投入,效益更高。
時間投資就是為健康花費時間。參加預防保健服務、接受體檢、利用疾病篩查服務、就診等,都需要耗費時間。很多人就是因為不愿意為了小毛病去醫院就診,而拖延成了嚴重的疾病。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抵御大部分慢性疾病的侵襲,建立和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鍛煉、健康飲食等都需要耗費時間,持之以恒,這也是時間投資的重要部分。
總之,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基礎,我們應摒棄健康問題的“貧窮思維”,盡早投入,堅持不懈,細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