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 王艷寧 吳曙粵
[摘要] 麻黃在臨床上的使用具有悠久歷史,具有多種化學成分,其生物堿是主要的活性物質。隨著對麻黃的研究不斷深入,其發汗解表、平喘、免疫抗炎等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逐漸闡明。該研究就近年來麻黃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旨在為麻黃的開發與研究提供參考和指導。
[關鍵詞] 麻黃;藥理作用;綜述
[中圖分類號] R2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3(a)-0195-04
Research Progress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Ephedrae
HUANG Ling1, WANG Yan-ning1, WU Shu-yue2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Nanni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Nanning, Guangxi, 530022 China; 2.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Nanni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Nanning, Guangxi, 530022 China
[Abstract] Ephedra has a long histor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has a variety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its alkaloids are the major active substance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tudy of ephedra, its sweating solution, asthma, immune and anti-inflammatory and othe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mechanisms gradually clarif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ephedra in recent years are review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ephedra.
[Key words] Ephedra;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Review
麻黃在我國應用于中醫臨床已有兩千年多年的歷史,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為麻黃科植物中麻黃、草麻黃或者木賊麻黃的草質莖。味微苦、辛,性溫,歸肺及膀胱經,有宣肺平喘、發汗解表以及消腫利水的功效,主要用于風寒感冒、氣喘咳嗽,并可用于小便不利、風濕痹痛及風疹瘙癢等病癥,其主要有效成分為生物堿,并有多糖、揮發油、有機酸、鞣質、黃酮成分[1-2]。現如今,學者們對于麻黃的研究趨于細化,證實其不但在多種疾病治療中可以體現出臨床價值,且能夠經過不同的路徑發揮出解熱、發汗利水、免疫抗炎等效用。該研究就近十幾年來國內對其藥理作用研究情況進行總結分析,現分述如下。
1 麻黃藥理作用
1.1 解熱發汗
麻黃發汗作用明顯,但不同炮制品,不同活性成分發汗作用強度不同。廖芳等[3]以大鼠為研究對象通過足跖汗液分泌著色法,對麻黃不同炮制品、生麻黃及各炮制品與不同提取組分的發汗作用交叉比較的實驗,結果表明:生麻黃、清炒麻黃、蜜麻黃的發汗作用由強至弱;生麻黃揮發油組分、醇提組分、水提組分、生物堿組分的發汗作用由強至弱;生麻黃揮發油組分的發汗作用最強。趙云生等[4]以高劑量(132 mg/kg)和低劑量(66 mg/kg)麻黃多糖對小鼠進行實驗,均有發汗功效但活性較低。王艷宏等[5-6]通過麻黃化學拆分組分實驗證實,麻黃中生物堿具有發汗作用,發揮解熱作用的物質基礎為生物堿組分、揮發油組分及酚酸組分,但作用較緩慢且微弱。同時指出麻黃產生強烈的發汗作用,需超常劑量46~93 g,并與桂枝、葛根等發汗解表藥配伍應用或溫飲覆蓋以助藥力,表明麻黃具有發汗作用,但非發汗峻猛之藥。
1.2 鎮咳平喘
麻黃總生物堿為麻黃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擴張支氣管作用,其中麻黃堿含量最高,占總生物堿的40%~90%。姚琳等[7]以豚鼠枸櫞酸引咳法和整體動物藥物引喘法, 研究麻黃總生物堿和麻黃堿鎮咳平喘作用,結果二者均在服藥后2 h起效,但作用維持時間有所差異,麻黃堿藥效維持時間為30 min,總生物堿為60 min。王艷宏等[8]考察了麻黃水煎液及其化學拆分組分(生物堿組分、多糖組分、揮發油組分、酚酸組分)對藥物所致豚鼠變態性哮喘以及對離體豚鼠氣管平滑肌作用的影響,表明生物堿組分和多糖組分為麻黃平喘的主要物質基礎。在體內噴霧致喘實驗中,麻黃水煎液、生物堿和多糖組分,均具有平喘作用,生物堿組分和多糖組分配伍后,才與麻黃水煎液的平喘作用相當;體外實驗結果,麻黃水煎液及生物堿組分對離體豚鼠氣管條、組織胺和乙酰膽堿所致氣管平滑肌痙攣均具有松弛作用,而多糖組分則無作用;揮發油組分、酚酸組分對組織胺所致氣管平滑肌痙攣具有松弛作用。提示麻黃通過不同途徑、不同靶點發揮平喘作用。
1.3 利尿
趙杰等[9]通過麻黃-甘草藥對對正常大鼠排尿量的實驗觀察發現,麻黃的利尿作用無量效關系,麻黃水煎液小劑量(1.86 g生藥/kg)灌胃能促進大鼠利尿作用,增大劑量則利尿作用減弱。選用麻黃1.86 g/kg的單一劑量與不同劑量的甘草配伍,隨著甘草劑量增加,利尿作用增強,呈現配伍優勢。李苗等[10]研究麻黃水煎液及各拆分組分(生物堿組分、非生物堿組分、醇沉組分、揮發油組分)對腎陽虛水腫模型大鼠的影響得出,麻黃水煎液和生物堿組分能夠顯著增加大鼠24 h尿量,降低尿蛋白,具有顯著的利水消腫功效。
1.4 免疫抗炎
近年來的研究證實,麻黃中確實存在可調節免疫的物質。麻黃多糖能夠干預實驗性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EAT)所產生的甲狀腺激素及相關抗體水平的變化[11],麻黃多糖能夠預防EAT 小鼠的甲狀腺組織病變,具有一定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是可通過抑制CD4 +T淋巴細胞對自身抗原的識別和應答,使對已過激應答的免疫系統得到有效控制[12]。
脊髓損傷(SCI)作為一種嚴重的創傷,可引起損傷組織強烈的繼發性免疫炎癥反應。急性SCI后存在補體系統的激活,草麻黃補體抑制成分能夠減輕大鼠SCI 后的免疫炎癥反應,在繼發性SCI中起到重要作用[13]。缺血性腦損傷者,草麻黃水提物能顯著抑制補體C3活性,阻止腦組織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羥自由基的產生,降低腦水腫的嚴重程度,從而減輕炎性反應[14]。
王曉虹等[15]通過抗-卵黃的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麻黃單劑對小鼠體液免疫的影響實驗認為,麻黃能提高血清中特異性抗體的水平,對小鼠體液免疫具有上調作用。
麻黃水提物霧化吸入能減輕哮喘小鼠氣道炎癥,抑制支氣管肺組織中IL-13、Eotaxin蛋白的表達[16]。單劑麻黃按低劑量0.9 g生藥/kg、高劑量3.6 g生藥/kg以蒸餾水配制后灌胃,均可抑制哮喘大鼠BALF中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白細胞的升高,調節IL-4、IL-13、IFN-γ等炎癥因子的表達[17],可能是其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作用機制之一。
孟翔宇等[18]通過小鼠耳廓腫脹試驗考察麻黃、甘草單煎液及藥對共煎液的抗炎活性變化發現,麻黃和甘草的主要部位均有抗炎作用,共煎液的抗炎作用優于單煎液。麻黃-甘草藥對能明顯抑制角叉菜誘導的大鼠胸膜炎胸腔液滲出和炎癥區域白細胞數量增多,抑制肺組織中前列腺素E2(PGE2),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的異常升高,有良好抗炎作用[19]。
1.5 抗菌、抗病原微生物
麻黃生物堿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且隨生物堿濃度增加而作用增強;揮發油對流感嗜血桿菌、甲型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奈瑟雙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隨藥物濃度增加而作用增強;對亞洲甲型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20]。朱欣等[21]用麻黃水提液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進行體外實驗,根據結果可以看出,一定濃度的麻黃水提液可通過抑制RSV 合胞體的形成而發揮抗病毒作用,并且用藥時間越早, 給藥濃度越高;或在同一時間內, 用藥濃度越大,抗RSV效果越好。
1.6 鎮痛
麻黃雖是解表藥但臨床也常用于止痛。麻黃在不同的痛證及方藥配伍中可以多靶向發揮止痛功效,上可發汗透邪以止痛,下可利尿排泄以止痛,中可通調血脈祛瘀滯止痛,為寒痛、痹痛、絡病疼痛、瘀血疼痛及風火疼痛等止痛要藥[22-23]。
1.7 抗腫瘤
在抗腫瘤方面,含麻黃的中藥方劑主要在肺癌、乳腺癌、甲狀腺瘤等腫瘤治療中有相關的研究。據實驗研究[24],麻黃水溶性組分能體外抑制人臍靜脈內皮細胞的血管生成及B16F10黑素瘤細胞侵入基質膜;抑制接種B16F10黑素瘤細胞的DBF1小鼠腫瘤生長。
大量的實驗研究證實,以麻黃為主的復方(如陽和湯) 具有較好的抗腫瘤作用。黃立中等[25]通過陽和湯對小鼠移植性腫瘤抑制作用實驗研究得出,按42.9 g/kg(大劑量)給藥,陽和湯對移植性肝癌抑制率達37.24%。竇建衛等[26-27]的實驗證實,陽和湯對人乳腺癌組織中CD90表達具有明顯下調作用,對人乳腺癌細胞的生長具有明顯抑制作用,并且能夠顯著抑制三陰性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長、增殖和轉移。李仲普等[28]使用陽和湯干預陽虛證小鼠Lewis肺癌生長,結果小鼠脾臟中的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明顯增加,Bcl-2表達降低,Bax表達增高,機體免疫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還能有效降低陽虛證Lewis肺癌小鼠腫瘤組織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蛋白的表達,抑制腫瘤細胞釋放VEGF,從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的途徑發揮抗腫瘤活性。
在臨床應用方面,崔宴醫[29]用陽和湯加減治療甲狀腺瘤約10 cm×5 cm硬塊,服用數十劑,硬塊全消。饒群陽[30]用陽和湯為基本方辨證加減治療惡性腫瘤性疾病80例,顯著改善34例,部分改善16例,穩定18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85%。韋艷碧[31]用陽和湯防治內鏡治療后腸腺瘤性息肉再發80例,結果顯示治療組和對照組0.5、1、2年后腸息肉的復發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癥狀積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陽和湯防治結腸腺癌性息肉有較好的療效。
1.8 其他作用
麻黃有擬腎上腺素能神經作用,可興奮心肌β1和血管平滑肌α1受體而呈現正性肌力作用,并能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升壓反應可產生快速耐受性。麻黃堿有中樞興奮作用,治療劑量能興奮大腦皮層和皮質下中樞,可縮短巴比妥類藥物的催眠作用時間,亦能興奮延腦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對離體豚鼠回腸的自發收縮有抑制作用[20]。麻黃干浸膏溶液給小鼠自由飲用,能降低腺嘌呤誘發的慢性腎功能衰竭大鼠血中尿素氮、肌酐、甲基胍,糾正高磷低鈣血癥,改善腎功能[32]。麻黃水煎液給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灌胃,能延長凝血酶原時間,縮短血漿優球蛋白溶解時間,降低血液粘度, 改善其血液流變性[33]。麻黃可促進大鼠附睪處脂肪細胞由葡萄糖轉化的脂肪合成,抑制由去甲腎上腺素促進的脂肪分解作用,但該作用不是由麻黃堿引起,提示麻黃在脂肪細胞的脂質代謝中顯示了胰島素樣的活性[34]。麻黃非生物堿類成分對實驗性高脂血癥小鼠有降血脂作用,明顯降低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提高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降低MDA含量[35]。從麻黃中提取的水溶性多糖抑制鄰苯三酚的自氧化,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36]。但長期灌胃麻黃水提取物可致使家兔肺、肝、腎臟及大腦中MDA含量升高,SOD、過氧化物酶(POD)活力降低,顯示麻黃提取物引起部分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導致器官抗氧功能下降,且隨著給藥濃度的增加,損傷作用增強[37]。
2 麻黃的不良反應
麻黃中能引發不良反應的主要成分是麻黃堿,可出現中樞神經和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如頭暈、耳鳴、煩躁不安、心律時常、血壓升高、瞳孔散大等不良反應,嚴重者可出現排尿困難,甚至心肌梗死或死亡。并有因麻黃臨床不合理使用(如長期服用),引起肝損害的報告[38-40]。
3 小結
傳統醫學里中藥麻黃一般用于治療肺部疾病,在當代循證醫學以及分子生物科技支持下,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麻黃不僅有發汗止咳平喘的作用,更在抗炎、抗腫瘤、調節免疫力等領域中取得一定進展。研究麻黃的藥理活性為麻黃的深度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但如何對麻黃的“去性存用”( 即通過炮制或中藥配伍,去除或制約藥物的某些不良反應而保留或生成對疾病有更好作用的性能),使用合理方式,削減麻黃的不良作用,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此外,就麻黃飲片而言,如何在早期炮制過程內使用有效手段對組分活性加以干預,提升治療效果減除不良反應,或者在煎煮中藥過程中下麻黃的時間是否影響治療結果等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丁麗麗,施松善,崔健,等.麻黃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20):1661-1663.
[2] 周玲,吳德康,唐于平,等.麻黃中化學成分研究進展[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42(1):71-72.
[3] 廖芳,張丹,蘭明輝,等.探析不同炮制方法對麻黃主要功效影響的機理[J].西部中醫藥,2015(8):12-15.
[4] 趙云生,毛福英,姚海花,等.麻黃多糖發汗、止咳與利尿活性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16):11-13.
[5] 王艷宏,王秋紅,夏永剛,等.麻黃化學拆分組分的性味藥理學評價——化學拆分組分的制備及其解熱作用的研究[J]. 中醫藥信息,2011,28(5):7-10.
[6] 王艷宏,王秋紅,夏永剛,等.麻黃化學拆分組分的性味藥理學評價—麻黃化學拆分組分“辛溫”發汗、利水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1,18(6):489-491.
[7] 姚琳,鄧康穎,羅佳波.麻黃總生物堿與麻黃堿鎮咳平喘作用比較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8,24(2):18-19.
[8] 王艷宏,王秋紅,夏永剛,等.麻黃化學拆分組分的性味藥理學評價—麻黃化學拆分組分“辛宣苦泄”平喘作用的研究[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24):136-139.
[9] 趙杰,羅佳波,方芳,等.麻黃-甘草藥對利尿作用的定量評價[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2,28(2):13-14.
[10] 李苗,曾夢楠,張貝貝,等.麻黃水煎液及拆分組分對腎陽虛水腫大鼠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7,23(23):91-96.
[11] 嚴士海,朱萱萱,孟達理,等.麻黃多糖對EAT小鼠甲狀腺激素及相關抗體水平的影響[J].江蘇中醫藥,2008,40(10):111-113.
[12] 嚴士海,朱萱萱,孟達理,等.麻黃多糖對EAT小鼠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5):1069-1071.
[13] 李良滿,朱悅.草麻黃補體抑制成分對大鼠脊髓損傷后免疫炎癥反應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10):1385-1388.
[14] 唐政恒,高詩豪,陳圖南,等.草麻黃水提物對大鼠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繼發性腦損傷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5,44(25):3481-3484.
[15] 王曉虹,王蘇平.中藥麻黃單劑對小鼠體液免疫的影響[J].中國醫療前沿,2009,4(2):10-11.
[16] 王嬌,熊瑛,熊彬,等.麻黃水提物霧化吸入對哮喘小鼠氣道炎癥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3,42(3):304-307.
[17] 許杰紅,曹厚然,陳玉興.中藥單劑炙麻黃、麻黃對哮喘大鼠氣道炎癥反應的影響[J].新中醫,2014,46(12):197-199.
[18] 孟翔宇,皮子鳳,宋鳳瑞,等.麻黃-甘草藥對配伍前后主要藥效成分及抗炎活性的變化[J].應用化學,2009,26(7):801-806.
[19] 趙杰,余林中,方芳,等.麻黃-甘草藥對的抗炎作用及機制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5):163-166.
[20] 彭成.中藥藥理學[M].3版.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2012:87.
[21] 朱欣,李聞文.麻黃水提液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實驗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10):1555-1557.
[22] 陶方澤,顧維超.痛證用麻黃初探[J].山東中醫雜志,2015, 34(9):714-716.
[23] 陶方,顧維超.麻黃止痛靶向性淺識[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6,22(4):539-569.
[24] 張敏.草麻黃提取物的抗侵染、抗血管生成和抗腫瘤活性[J].國外醫藥:植物藥分冊,2004,19(2):72-73.
[25] 黃立中,張曉明,左亞杰,等.陽和湯對小鼠移植性腫瘤抑制作用的實驗研究[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2,22(1):33.
[26] 竇建衛,任翠翠,郝云,等.陽和湯對裸鼠荷人乳腺癌組織中CD90表達的影響及其抑瘤作用[J].世界中醫藥,2015, 10(3):391-393.
[27] 竇建衛,黃芊,趙天一,等.陽和湯對三陰性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長及IL-6、MMP-9表達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6,18(12):1-4.
[28] 李仲普,胡學軍,馮磊,等.陽和湯抑制陽虛證小鼠Lewis肺癌生長的實驗研究[J].中醫藥導報,2017,23(9):255-298.
[29] 崔宴醫.陽和湯新用[J].新疆中醫藥,2006,24(1):60.
[30] 饒群陽,徐基平,劉成高,等.陽和湯治療惡性腫瘤性疾病的臨床研討[J].光明中醫,2012,27(3):467.
[31] 韋艷碧.陽和湯防治腸腺瘤性息肉再發80例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14,32(8):105.
[32] 王國柱,大浦彥吉.麻黃干浸膏及其單寧成分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14(8):485-488.
[33] 陳文梅,何基淵.中藥麻黃、夏枯草、烏賊骨對抗急性血瘀證形成的實驗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20(3):39-41.
[34] 蔣明,高九武司,奧田拓道,等.麻黃對脂肪細胞脂質代謝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9,24(5):302-304.
[35] 周云云,但紅,宋成武,等.麻黃非生物堿類成份對高脂血癥模型小鼠脂質代謝的影響[J].湖北中醫雜志,2011,33(6):3-4.
[36] 張連茹,鄒國林,楊天鳴,等.麻黃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及其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資源,2000,22(3):24-26.
[37] 區炳慶,何永明.麻黃提取物對家兔部分組織抗氧化功能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2):349-357.
[38] 王芝春,李逢菊,楊靜.淺談麻黃的不良反應[J].臨床與醫療,2010,13:407-408.
[39] 姜雪,孫森鳳,王悅.麻黃的毒性作用研究概況[J].山東化工,2017,27(14):49-50.
[40] 鄭芳昊,羅佳波.麻黃對大鼠中樞神經系統毒副作用的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5,26(3):534-536.
(收稿日期:201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