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出于求生的本能,無論是動物,還是人,自呱呱墜地始,便張開嘴巴嘰里哇啦,嗷嗷待哺。
《孟子》有言:“食、色,性也。”食,是為了維系生命;性,是為了繁衍生命。坊間亦有“民以食為天”與“人是鐵,飯是鋼”之說。由此可以窺出,吃,于人的重要性。
我至今尚未修煉出汪曾祺先生的那種雅好,算不上吃貨,更非美食家。身為布衣黎民,早已習慣以粗茶淡飯果腹,對飲食不甚講究,亦從無挑剔。那時,物資匱乏,縱使內心再怎么渴望滿足一下味蕾,調劑調劑胃口,或是奢望吃得稍考究一些,也因囊中羞澀,只能作罷。
現今,時運昌盛,國家繁榮,百姓腰包日漸鼓脹,已粗具經濟實力去達成自己的喜好,感受多彩的生活。隨著飲食理念的轉變和健康意識的強化,人們對飲食結構作出調整,對吃重新進行審視,并有了更多的期許。誰都有權享受“大飽口福”和追求更具品質的生活。整合一下吃的格局,也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然而話說回來,有錢,不等于會吃,更不等于能吃好。會吃,卻無需花費大把鈔票,關鍵是要剖析研讀菜譜,明晰營養構成,熟悉食材搭配,這樣便可收到花錢少、吃得舒心可口之效。當然,烹飪是個極其重要的環節。
會吃,首先要懂吃。庸常日子里時常聽見有人感嘆,今朝不曉得吃什么,到了菜市場像沒頭的蒼蠅在里面亂轉。這就是事先未考慮好,最終人雖在菜市場,但心中缺乏主見,只能東張西望,舉棋不定。還有好些鄰居,幾乎三天兩頭只曉得買豬肉與青菜,其他似納入不了他們的視線,極少購買,經常抱怨沒東西可吃,其實是自己的視野太狹窄,見識短淺。當下物質那么豐富,說沒東西吃既不客觀,也非事實,是自己不懂得吃恐怕是真的。現在正值春夏之交,集市上菜蔬豐沛,買兩條素雞,回家切成片,先放油鍋里小火慢氽至微黃,再加適量八角、香葉等調料燒煮,既清新爽口,又營養經濟;或買上一斤紅皮小蘿卜,洗凈,去須,拍碎,用精鹽與糖腌制三刻鐘,將汁水潷掉,加食醋、麻油和香菜,拌了吃,活色生香,獨具風味,口感超群。再如將番茄、土豆切成片,下油鍋爆炒,略放點酸菜或雪菜燒湯,相當開胃提神。總之,稍動下腦筋,就不愁沒菜吃,舌尖上的享受層出不窮,而且帶給你視覺上的美感,愉悅又滋潤。
會吃,要學會烹飪。僅會采購挑選,只能說完成了一半。缺乏最基本的食材搭配技能與烹制廚藝,不能把握油鹽醬醋糖姜蔥椒蒜酒的恰當比例,不懂掌控火候,便魯莽上陣,貿然行事,大有可能把品質優良的食材做得一塌糊涂,甚或簡直不成體統,令人望洋興嘆,食欲方式驟減,胃口盡失。因而,適當投入些精力去琢磨一下烹飪技藝,極有必要,這也是實現自身價值的另一條途徑,為家人奉獻愛心的另一種方式,何樂而不為?由此,我倏然想起了父親,家父雖是很普通的一介職員,也沒多少文化,卻靠自學苦練做得一手好菜,哪怕是爆個虎皮青椒、炒個水芹,也會使其活色生香,常給家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與實實在在的享受。烹飪的確是門藝術,每道菜品就是烹飪者的作品。一飽口福的我們,無數次在菜足飯飽之余由衷贊嘆父親的手藝,深切感恩父親的辛勤付出。“肯做菜的人是有愛心的,會做菜的人是富有智慧的。”此話不假。
會吃,須事先籌劃。飲食,積淀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買菜做菜雖屬再庸常不過的繁雜瑣事,然亦頗有學問,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倘若三天兩頭都吃相同的菜肴,那肯定會使人生厭發膩,提不起精神,故而調節好家人的口味,使之心情舒暢地學習、工作,掌柜的負有相當大的責任。而要經常變換花色品種,保持口味常吃常新,則須開動腦筋,預先備好課,擬定好次日的菜譜。“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買菜。臨時抱佛腳,手足無措,匆忙應對,只會亂了陣腳,于事無補。多年來,我已養成睡前想好次日吃啥菜品之習慣,所以翌日清晨跑到菜場是按部就班,章法不亂。
會吃,應研判嗜好。在一個各具特性、愛好迥異的大家庭里,要做到面面俱到是有難度的,也是不現實的。魯迅喜嚼咸亨的茴香豆,莫言愛啃高密的煎餅卷大蔥,這種偏好是滲進骨髓的鄉情鑄就的,根深蒂固。對此情形,既要求大同存小異,最大限度地去滿足大多數人的心愿,也要有的放矢地去研判個別人的需求,竭力去滿足他們的飲食嗜好,或實施個性化采購,或單獨為其開小灶,釋放善意撫慰,兼顧彼此心緒。華燈初綻,當看到全家人沉浸在溫馨的氛圍里,圍坐一起,其樂融融地狼吞虎咽時,且不時聽到家人的溢美之詞,你的心里定會像喝了蜜一般欣悅。
吃,蘊藏著人類智慧的精髓,彰顯出豐厚的民族文化藝術。
在漫長的勞動實踐中,睿智的國人研發出了無數的美食菜品。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冠我國以吃的國度,一點也不為過。身為國人,在引以為豪、慶幸自己有口福之余,深感珍視這份文化財富,傳承好寶貴的歷史遺存,讓子孫后代持續舌尖上的享受,延綿不絕,世代傳承,乃是你我之職責。
作者簡介:褚福海,男,江蘇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北方文學》《散文百家》《中華文學》《散文選刊》《鴨綠江》《少年文藝》《海外文摘》《青年文學家》《散文詩世界》《太湖》《文學港》《牡丹》《散文詩》等報刊 。出版散文集《掬水聞香》《心音》。
(責任編輯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