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對基礎文化設施建設日益重視,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的探究越來越多,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保護國家文化遺產不受損失,不斷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是當前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關鍵詞:文化遺產 區域整體保護 新類型 城鄉歷史文化聚落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流傳至今,文化內涵豐富,靠的是千百年來國人的共同努力。我國有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古村落建筑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各類文化生態保護區等文化遺產。
一、城市歷史文化聚落提出的背景、內涵分析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農業發達程度不斷提升,文化逐漸產生了地域差異,豐富多元的地域文化和類型不一的城鎮與鄉村聚落,是多年來勞動人民辛勤勞動、改造自然、提高生產力的結果。這種不斷發展、探索和延續形成的區域性文化板塊,成為推動時代發展的重要基石。每一個地域類型的聚落有獨特的自然環境、聚落職能,體現了豐富的文明發展過程,且彼此之間互相影響、互相聯系,不斷孕育和演進形成了功能關系網。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在富集的地區之間,很多農業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中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華,且極具國際競爭力和城市地區特色,使聚落從單純的本能生存逐漸發展成為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綜合發展集結體。在特定的時間分布區域內,很多歷史性的城鎮和鄉村聚落分布非常密集,主要依托于重要區域交通廊道、軍事防衛需求或者自然地理環境等。這些極具共性和差異性代表了地域性的城鄉聚落風貌,從功能發育和空間組織上共同形成了兼具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文化體系,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深化、鞏固和創新。
城鄉歷史文化聚落是指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城鄉聚落,一方面要橫跨一個以上城市行政邊界區域地理單元,另一方面要體現歷史性、漸進性和文化性,同時還要兼具復合性和整體性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要素體系和集成單元。城鄉歷史文化聚落符合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和社會發展的整體需求。但是這種區域分類并不能從整體上涵蓋區域整體性。
二、文化遺產區域整體保護的新類型——以城鄉歷史文化聚落為例
城鄉歷史文化聚落是一種文化遺產,具有顯著的內在特征,需要對城鄉歷史文化聚落特色內容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保護,才能不斷提高文化價值。具體而言,城鄉歷史文化聚落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一是具有區域性和單元性的特征,這表明文化遺產分布本身具有區域性,從區域層面去認識和解讀,有助于和其他區域進行比較,從而提煉自身的本質區別,同時可以進行具體文化單元的研究,從單元之間結構關系的整體去解讀,從而實現微觀和宏觀的有機聯系;二是具有共性和個性的屬性,當我們用“聚落”來進行表述時,就會引導公眾對共性文化特色和個體性特色進行區別,由于文化差異認知不同,所以對于城市歷史文化聚落歷史文化價值的評估和認知存在差異。但這也能夠促使區域文化不斷深化、創新和傳承,從而在辯證地看待歷史發展的基礎上,全面衡量城鄉歷史文化聚落的歷史文化價值。
我國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從認識到制度層面都是一個漸進的、不斷完善的體系,經歷了從形成、發展到完善的三個重要時期,從單純進行文物保護的單一體系,發展到以融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內容的雙層次保護體系,再發展到現在的以歷史文化保護區為主的多層次保護體系。這種變化和發展,逐漸擴大了城鄉歷史文化聚落的內涵,內容豐富,從微觀到宏觀,從局部到整體逐漸深化。
從空間分布的角度來看,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空間層次,從微觀、中觀、宏觀角度將城鄉歷史文化聚落的格局進行整合和分離,這為制度設計提供了強大的支撐依據。由于公眾對文化遺產的整體認識往往是從主觀的角度去判斷和分類的,然后通過劃分空間層次將不同類型的遺產要素形成統一的結構網絡,這種分類方法雖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可以從歷史文化保護的角度,或者隨著時代的發展從全新的角度進行完善、優化,進而將骨干的城鄉歷史文化聚落劃分為更多的類型。從分類保護到整體保護,既是一種分類方法,也是實踐探索經驗逐漸成熟的積累,更是從保護文化遺產的角度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和分析。無論采取什么樣的分類方法,都可以對各類遺產要素之間的歷史關系、區域關系、文化關系、功能關系等將這些看似分散的關系構造串聯起來,從而形成兼具系統性、整體性、關聯性、個體性的多重結構,更好地推動文化遺產區域整體保護向著全新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傅大偉,嚴國泰.傳統村落整體性保護策略探究——以浮梁古村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7(04).
[2]張羽佳.基于文化遺產保護的外部空間整合性設計探索[D].重慶:重慶大學,2016.
[3]王麗萍.文化線路與滇藏茶馬古道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07).
(作者簡介:況銳,女,碩士學位,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