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分期問題進行分析,要以音樂術語為出發點,通過查閱現有文件資料,了解音樂史的發展過程,對音樂史分期規劃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逐步解答。音樂史的分期問題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后期就備受矚目,很多專家學者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本文將學者的研究情況和對于初步的音樂史分期觀點進行總結,并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希望能為今后近現代史音樂分期問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近現代 音樂史 分期
音樂的發展過程中蘊含著人類思想的進步以及意識形態的發展,但是經過長期的發展,對于音樂史的分期問題產生了嚴重分歧,分期研究的進展舉步維艱。要對中國音樂發展史進行梳理和總結,就要對從古到今的音樂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一、中國音樂史發展總結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初級階段
冼星海在音樂藝術的初級發展階段對于時間的劃分給予了明確的界限:初始藝術階段是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的,在此之前還有少部分符合新思想的音樂可以劃分到近代史的音樂中。對于初級階段的結束時期,冼星海劃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藝術的發展,尤其是音樂方面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整個音樂系統的綜合思想都變得激昂高亢。由于革命史與音樂史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因此主要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抗爭屈辱階段,多以團結奮斗為主題,但是歌曲中大多帶有怯懦和委婉,不能通過歌詞直接地表達出來,而是從側面進行烘托。當時梅蘭芳先生的委婉派戲曲《貴妃醉酒》就是當時的大雅之作。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的中級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音樂形式變得激昂向上,以《黃河大合唱》為代表,讓百姓精神振奮,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建設祖國的行動中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主,音樂的元素也逐漸開始發展,毛主席當時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對于文化各方面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改革開放前,中國與國外的文化交流并不多,因此,音樂方面基本是對之前文化的沿襲,各方面的創新意識并不強烈。此階段的音樂以高昂為主,激勵人們進步。李慶元先生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講稿》和汪毓和先生的《中國音樂史發展講稿》,對于中期階段的音樂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改革開放后的后期階段
改革開放之后,流行音樂逐漸發展,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流行音樂符合潮流的發展以及當代人的音樂思維,更多的人欣賞流行音樂和各種新穎音樂,促進了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對于音樂的感知和認識,讓人們能夠在文字和旋律中感受音樂。要對音樂的元素進行逐步創新,在發展中將好的方面進行保留,在逐步的改革中將不好的元素及時地摒棄。
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劃分的依據
從哲學的視角出發,重點考慮自主分析的重要性。主體的自覺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與時俱進的,因此在分期問題上可以打破以往的模式觀念,提出自己對于音樂史發展的觀點和理解。藝術上要注重多元化的發展思想,不能對于某一思想一味進行打壓。要提倡多元化的思想發展,從整體上對音樂的發展進行分析和拓展,在史學文獻上進行總結。對于音樂的微發展,在一定層面上根據音樂的逐步發展和完善進行分析。結合音樂的術語進行分類,音樂術語的發展與音樂史的劃分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對于音樂史發展階段的劃分問題要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發散,盡量采取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對不同的目標進行分類,這樣對于音樂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結語
對于中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是主觀與客觀的交融和斗爭,對于音樂史的分期并沒有明確的依據,一定程度上還是應在現有的分配標準上進行進一步的修改。音樂術語的發展與音樂的全方位發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不能夠一味地讓主觀意識占據主導,要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正確的劃分進行評定,不能夠僅根據自己的喜好,也要有科學的依據,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觀點得到廣泛認可。音樂的發展腳步從來沒有停歇,對于音樂史的分期也在一直發展,在發展中尋求標準是一種挑戰,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分期問題仍有一定程度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程興旺.近現代音樂史分期問題的思考[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
[2]蘇文靜.中國音樂史分期之分歧[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5.
(作者簡介:丁婕,女,碩士,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