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瑜
《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的詩句,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鳥兒站在高大樹木上呼朋引伴的畫面。有人在品鑒此句時,可能會將注意力放在對鸞聲鳳鳴的想象中而忽略發聲者所站立的地方―― 扎根于大地的參天大樹。沒有地基的大樓終將崩解,失了根系的樹木也不能久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曲隨時代 藝為人民”,作為中華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曲藝自誕生以來就與人民群眾有無比緊密的聯系,其創作、演出無不是圍繞人民的需求進行。在新的歷史時期,曲藝取得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對群眾生活的深刻觀察和藝術再現。可以說,群眾就是曲藝這條河流的源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曲藝作品是曲藝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帶著這種殷切的期盼和深沉的思考,曲藝界全國政協委員―― 董耀鵬、籍薇、吳文科、盛小云、鞏漢林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會議上積極履職、建言建議,他們的聲音是曲藝人發展繁榮曲藝事業信念和決心的集中體現,并以當代曲藝的藝術體系建構和發展路徑延伸為中國文藝彰顯“藝術之美”“中國之美”提供了具有前瞻意義的參考。專欄特精選五位委員建言建議的精華與讀者分享。
曲藝學科建設進行時
千百年來,曲藝的傳承方式都是師徒相繼、口口相傳。這種傳承方式的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一來包括曲藝在內的許多藝術門類在過去多數時候都被視為末流,煌煌上庠或是平常書塾中,自也不大會有教授曲藝的夫子、記載曲藝的典籍;再者曲藝藝人、特別是基層藝人為了生計奔波,足跡會遍布鄉土周邊乃至大江南北,不可能在較長的時間段內有較為穩定的駐所,隨身也不過三五弟子。這種情況下成規模、成體系的教育自也無從談起。
實事求是地講,老藝人們南北往來在客觀上促進了曲藝種類的多樣發展。他們散播下的“種子”,往往會就當地環境而生發出不同的藝術樣式。但在新的歷史時期中,曲藝從業者的創作表演地域相對固定,各地曲藝的自我發展也可能會進入一個相對平靜乃至滯澀的境地。這對某些受眾較少或流傳地域較為閉塞的曲藝形式的影響有時會是致命的。隨著老一代從業者的老去,某些曲藝形式往往會陷入“人亡藝息”的境地。而這種傳統曲藝教育方式發展還會加重曲藝從業者的師徒之別、門戶之見,阻礙不同曲種的交流,更有甚者還會使得曲藝從業者互有杯葛。因此,不論從進一步發展的角度還是保留藝術火種的角度,變革曲藝教育模式,建立曲藝學科體系都是當務之急。
從2015年至2017年,中國曲協主席姜昆連續三年在兩會上提出建立完善曲藝高等學科建設的建議和提案。
2015年,姜昆在《突破傳承困境 設立曲藝學學科勢在必行》的提案中列舉設立曲藝學學科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三方面的重要性,建議教育部門重視曲藝學科建設;
2016年,姜昆在《設立曲藝學科為曲藝高等教育破題》的提案中,根據上一年相關工作的進展情況,進一步明確提議“設立曲藝表演等特設專業,讓曲藝正式進入曲藝高等教育;適時在藝術學門類下設‘中國曲藝學一級學科,或將原有的‘戲劇與影視學更名為‘戲劇曲藝與影視學,以此讓曲藝成為一級學科,為曲藝藝術插上騰飛的翅膀?!蓖?,董耀鵬委員提出了詳細的中國曲藝學學科體系圖譜(詳圖見下頁):
2017年,姜昆在《設立曲藝特設專業 邁出曲藝學科建設的關鍵一步》中提議,可經由遼寧科技大學、北京城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四川師范大學、遼寧大學、聊城大學等具有一定條件和基礎的高等院校向教育部有關部門提出申請,準予設立曲藝特設專業,盡快為曲藝高等教育特別是曲藝本科教育破除瓶頸、邁出曲藝學科建設的關鍵一步。在具體實踐中,各高??闪⒆惚拘D酥帘镜貐^實際開展有特色的曲藝本科專業教育,為曲藝持續健康長遠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連續三年提出建設完善曲藝學科的相關提案,這表現出了中國曲協對曲藝發展的使命和擔當,這些提案獲得了相關部門的積極響應。據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董耀鵬介紹,中國曲協副主席馮鞏在中央戲劇學院創設了相聲大專班,后又與北京電影學院合作開設了相聲本科班,培養了一批青年曲藝人才。遼寧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從2004年開始招收曲藝本科生,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20余所高校及科研機構開設了曲藝鑒賞相關課程或開展曲藝學科研究。2016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在其印發的《關于公布第八批“精品視頻公開課”名單的通知》中,遼寧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由田連元、田潔、周壯、裴冠紅主講的《中國評書藝術》赫然在目、課時最長,深受大學生歡迎。自2017年5月始,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逐一問世,《中國曲藝發展簡史》《中國曲藝藝術概論》《中華曲藝圖書資料名錄》《中華曲藝書目內容概覽》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相聲表演藝術》《評書表演藝術》《快板表演藝術》《山東快書表演藝術》《蘇州評彈表演藝術》《全國少數民族曲藝藝術》《外國學者論中華曲藝》等教材也將在一年內完成編撰出版。
成就屬于過去,成功還在未來。為促進曲藝學科建設的進一步全面發展,董耀鵬委員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上鄭重提議:
“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研究生司(學位辦)對新時代的曲藝學建設和發展予以有針對性的具體指導和幫助,可適時與文化部、中國文聯召開聯席會議或專題座談會,也可派人出席一年一度的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教育峰會或兩年一屆的中國曲藝柯橋高峰論壇,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曲藝學創造有利條件。
可在2020年調整《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之時,將藝術學門類下‘戲劇與影視學一級學科調整為‘戲劇、曲藝與影視學一級學科。同時鼓勵先行先試,可從2018年起,在遼寧科技大學、北京城市學院、四川師范大學、溫州大學等具有一定條件和基礎的高等院校開辦曲藝特設專業,從而推動曲藝學科建設和本科教育教學取得實質性進展?!?/p>

溫暖的曲藝
某明星演喝會現場入口門庭若市,許多中學生花掉攢下足兩個月的早飯錢為求取一張入場券,一些女孩因為沒能獲得門票而不顧形象的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與之相比,一些傳統高雅藝術演出的入口處門可羅雀,更是少見一些青少年的身影……
2003年12月3日的《光明日報》上刊載了一篇題為《青少年該有什么樣的審美情趣》的文章,其中列舉了上述一些情景。
我們可以指摘這些青少年在某種程度上對父母期許的悖逆,也可以痛心于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漠視。但凡事皆有因果,一味地指摘責斥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找到這些事情的起因方是重點。
一個人的成長方向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其所接受的教育。盡管我國提倡素質教育已有相當長的時間,但就實際效果來看仍可在某種程度上認為是不甚理想的。近年來頻繁發生的校園霸凌并非偶然,這暴露出了教育過程中存在“冰冷地帶”——家長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功利性”,學生情感缺少溫暖關懷,學生理智情感隨著學業負擔的加重處于疲軟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在相當程度上刺激感官、宣泄情緒的快餐式的消費文化席卷學生群體。而這種文化也會導致大量學生審美情感趨于功利化,導致他們審美能力的缺失。
讓學生回歸理智的文化消費、進而重塑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之一在于讓他們仍在不斷“加速”的學習“汽車”慢下來,讓他們能看到周邊的風光而不是在一瞬而過中追逐那些模糊的剪影。老話講“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曲藝聽不膩的關鍵在于有“味道”,能讓人反復咂摸過后仍會覺得回味無窮。有些觀眾甚至說,經典的相聲段子什么時候想起來都想笑。這就是曲藝特有的、能讓人慢下來細細品味的魅力。而好的曲藝作品中富含的正能量“營養”更是使青少年兒童均衡發展的關鍵之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協副主席籍薇就認為,傳統文化要從娃娃抓起,要對小朋友做引導、介紹、普及、宣傳、指導等一系列工作,這樣才能讓他們從小接受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浸潤、滋養,養成高尚高雅的精神素質,杜絕糟粕文化的侵蝕,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播者。從2017年4月開始,籍薇委員就為幼兒園的娃娃們教授鼓曲演唱。她根據小孩子的心理特點,采用律動教學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孩子們掌握了“一板三眼”的節奏,也學會了《四世同堂》《十字西廂》《津門老字號》等鼓曲小段。據籍薇委員介紹,經過不斷探索和努力,小朋友們不僅學會了唱段,而且愛上了中國傳統曲藝藝術。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們帶動了他們的父母和爺爺奶奶,小粉絲帶來了大粉絲。每當回憶起那一家人坐在一起學習、品味曲藝的溫暖場景,籍薇委員臉上總會不自禁地浮現笑容。
“溫暖”之于教育,猶如水之于魚。無論是從“溫暖”詞源學方面的考究,還是對歷史發展中人類追逐“溫暖”的回顧,教育都從未離開過“溫暖”。而這種家庭中特有的教育“溫暖”很可能對孩子未來的發展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有一位兩歲多的小朋友,跟著姐姐從法國到中國上幼兒園,他不會說中國話,我教他說繞口令,現在已經會背‘八百標兵奔北坡了。這位小朋友的姐姐到了上學年齡,有一天見到我跟我說,籍奶奶,我明天就該回法國上學了,我舍不得您,我喜歡聽曲藝。由于不知情,我沒有準備禮物,便給了她一張我的名片,我說‘你拿著這張名片,將來長大了,你喜歡曲藝,再來找籍奶奶,籍奶奶再教你。”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籍薇感動得哽咽起來。
教育“溫暖”是一種傳播途徑,也是一種目的。主體給予溫暖的情感,通過溫暖的傳遞對個體內心進行感化,從主體方感受到關懷與溫暖。溫暖是雙向的,具有流動性、傳遞性和不間斷性。教育“溫暖”作為教育愛的載體,通過溫暖的行為—尊重、關懷、愛護、理解、寬容—最終可引導受教育者走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種“溫暖”沒有家長一言堂強勢的熾烈,而是“潤物細無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審美、甚至影響家長的審美。因此,籍薇委員建議,教育部門可以組織詞曲作者,專門為不同年齡段的小朋友創作適合他們的鼓曲小段,將曲藝內容融入幼兒園或者小學教材中。在教育“溫暖”的環境中為曲藝發展埋下新的種子。
曲藝發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是一個文明傳統悠久深厚的國度,又是一個廣土眾民的國度,其文化的時代性演進和地域性展開均呈現婀娜多姿的狀貌,因而切忌作簡單化的描述與概括。已故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指出:“把中國文化看成一種亙古不變且廣被于全國的以儒學為核心的文化,而忽視了中國文化既有時代差異,又有其地區差異,這對于深刻理解中國文化當然極為不利?!弊T先生的這一論說顯然是有感而發的,因為籠統地界定中國文化,已是一種司空見慣的作法,此類作法有礙于人們從共相與殊相辯證統一的高度把握中國文化,而這種一體化的思維慣性,更不利于有針對性地解決我國文藝事業乃至文化整體發展中存在和出現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美好的需求是共性,但這共性中還要根據時間、空間上不同的發展規模和所處階段做出相應的個性判斷。全國政協委員吳文科認為,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成人與兒童之間,其需求存在很大不同。切不能將不同需求“一刀切”“一風吹”。因而完善文藝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曲藝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進行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多元文化的沖擊,當前曲藝業態存在某些不利于自身發展的因素。在吳文科委員看來,某些曲藝從業者重形式,輕內容;重短段,輕長篇;重表演,輕創作;重技術,輕藝術;重演員,輕伴奏;重數量,輕質量;重包裝,輕內涵;重宣傳,輕實干。這成為制約曲藝繁榮和發展的主要問題。“曲藝作為綜合性很強的表演藝術之當代發展,因而飽受‘木桶原理的嚴重困擾。由此帶來的原創匱乏和‘曲本荒,以及因對自身傳統缺乏全面深刻繼承,導致出現所謂的創新追求往往淪為自我異化的吊詭現象,都構成了阻礙曲藝發展的致命瓶頸?!?/p>
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在于人才的匱乏。傳統曲藝師徒口傳心授的傳承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當下復雜文藝事業發展環境,新時代曲藝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涵蓋創作、表演、伴奏、舞美和理論評論、學術研究、編輯傳播、經營管理等各個方面,這些缺口沒有有效補位,可能會導致某些缺乏曲藝知識、片面強調市場化的人員填充其中,對曲藝發展造成消極影響。所以吳文科委員認為,如何通過強化頂層設計與完善制度安排,制定適宜新時代曲藝發展的必要政策措施,應該成為有關部門必須及時面對和盡早完成的歷史答卷。
人才需要培養,不同觀眾的不同需求更要詳細了解。地域或者群體的曲藝文化需求往往有明顯的表征和自我認識。所以在保證作品價值導向正確的大前提下,吳文科委員認為可以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放手讓各地結合自己本地及其文化類型的實際,在具體的機制建立上,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比如可允許各地尤其是區縣一級按照曲藝品種和戲曲劇種等的傳承發展需要,恢復或建立相應專業的曲藝團和戲劇團,一方面為使這些藝術能夠良性發展提供必要機制與陣地依托,另一方面也為這類藝術的持續高格演進樹立文化標桿。”
傳播手段的日趨多樣化也為不同受眾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平臺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只看在上面展示的是什么樣的文藝作品。宣傳陣地正能量不去占領,則必然會充斥有害物質?!霸诶习傩盏摹诖懤m富了之后,怎樣讓他們的‘腦袋也同時富裕起來,的確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值得特別關切的大問題?!彼詤俏目莆瘑T認為,如何在國家傳播平臺和現代主流媒體上,搭建文藝欣賞和文化消費的“高速公路”與“天地舞臺”,創建適應新時代藝術傳播和文化傳揚的應有“品牌”,對于破解文化供給的不平衡狀況,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件事半功倍和功德無量的事情,值得有關方面下大力氣研究解決。
中國美的整體推廣
全國政協委員盛小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著眼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更需要讓世界來感受中國美、體驗中國美。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闡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文化強國建設必然要以文化影響力、傳播力為重要的衡量指標之一。文化走出去,讓世界感受、體驗中國美,是中國文化強國建設的題中之意。
中國文化從遠古走來,蜿蜒流過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金文小篆咸陽樓,隸筆常引漢宮柳。兩晉蘭亭流觴酒,詩藏魏碑引風流。詩仙斗酒筆墨稠,宋詞新譜唱舊愁。更有元曲共檀板,明清傳奇共芳秀。此余更在不同地域形成不同的支流。可以說中國文化種類之多,浩如繁星,究竟何者能代表中國之美?
《論語·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币勒赵忈屌扇鍖W安樂哲與郝大維兩位先生的說法,和與同的分別,就是“協調”和“調?!钡牟煌!皡f調是結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分,使之構成和諧整體,令各成分皆能受惠,令效益有所提高,發揮最大可能,而無須犧牲每個獨立成分。調校則是令某一成分符合既存標準,與之一致,因而增強某一成分也許會削弱其他成分?!币蚨?,盛小云委員認為,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時候應該熔鑄成一個整體的品牌體現中國文化之美,展現中國人自信之美。
再者,文化走出去不應該是走過場,而應該認真考慮走出去后怎么“扎下去”。中國要想更自信地彰顯自己的國家形象,于文藝創作方面必須在“協調”上下功夫——不能失了自己民族地特色,也要充分考慮到傳播受眾的心態。如蘇州被稱為“東方威尼斯”,但江南水鄉嬌羞溫婉的東方風韻怕是威尼斯所不具備的,但也正是這種共性中溫和的個性比較,可能更讓外人著迷,也能更讓外人了解這座城市。因此盛小云委員建議,文化的傳播對象要認真分析。要真正走入國外當地人當中,不能只在外國華人圈中走過場。
第三,文化的海外傳播不應當是孤立的,而應該與經濟的海外發展聯系起來。盛小云委員建議,鼓勵各類企業投入到“文化走出去,讓世界體驗中國美”的事業中去。“文化走出去”不能滿足于文化事業,要更加重視文化產業,高度重視產業文化。一兩場演出可以熱鬧一段時間,而富含中華文化元素的各類產品、商品更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起到傳播中華文化的作用。有企業已經將“讓世界體驗中國美”作為企業的愿景和使命,體現出了很強的發展眼光、歷史責任感和世界格局觀,建議對富含中華文化元素、體現“中國美”、能講好中國故事的產品或企業予以表彰和獎勵。充分利用出口退稅等政策,將相關政策向能體現“中國美”的企業、產品傾斜。
欲正人者先正己
在當前傳播手段發展繁榮的大背景下,文藝工作者和受眾之間的關系由單向的授受變成了雙向的評價,文藝工作者很難將自身與與相關作品或所扮演角色割裂開來,所以他們的整體形象在受眾眼中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成敗。所以當前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就是保持在受眾眼中的形象。
但這種保持并不是要文藝工作者隨波逐流,毫無底線的以受眾之好為好。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多元文化的繁榮,讓受眾的喜好也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分層,而隨之而來的就是某些“文藝工作者”沒有底線或者自覺放棄底線地迎合觀眾。全國政協委員鞏漢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指出,“如今,中國的文藝確實發展了、繁榮了,但糟粕的東西依舊不少。尤其是在智能手機普及、自媒體出現后,直播、微電影、小視頻等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愛,這些新興的文化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其中有些甚至充斥著頹廢文化、落后文化?!?/p>
某些受眾的需求——頹廢、落后文化的出現——頹廢、落后文化又影響一批人,如此將會構成一種惡性循環,導致對人生觀、世界觀尚未成型的年輕一代產生不良影響,也會對中國的主流文化、優秀傳統文化造成沖擊。這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
在這一鏈條中,文藝工作者們的自律至關重要?!叭缃裼械南矂⌒∑肥翘}卜快了不洗泥,兩三天就能編出來,純屬快餐式創作?!膘枬h林委員認為,其根源在于創作者人心浮躁,想走捷徑、圖方便,一味迎合市場迎合觀眾,而不愿意踏踏實實地從零開始。據此鞏漢林委員建議,文藝工作者要有工匠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也要敢于“封殺”自己。“如果你都覺得自己的作品質量不高,或只是為了應景而創作,那么你干脆就不要把作品拿出來給觀眾看。”
曲藝有藝諺云:“說書唱戲勸人方”,指的就是曲藝故事中頌善黜惡的整體框架會給受眾最樸實最直觀的好壞分野。這對導正社會觀念、引導正確價值觀非常重要。而欲正人先正己,文藝工作者的自律和文藝行業的他律同等重要。
行風是對一個行業素質、形象、生態等的綜合反映,體現著一個行業從業者的思想境界、道德規范、價值追求、精神面貌,展現著一個行業的社會責任及其知名度、美譽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個行業的生存發展及其榮辱興衰。文藝界行風問題是關系到文藝界整個行業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文藝界行風建設是整個行業建設的有效突破口和最佳切入點。
當前我國文藝界的行風較以往有了很大改善,但一些惡搞經典、丑化英雄,消解崇高、解構莊嚴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些僵化封閉、粗制濫造,急功近利、抄襲做假的現象不斷滋生;一些追腥逐臭、娛樂至死,違法違紀、失德失范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唯我獨尊、排除異己,打擊報復、惡意誹謗的現象不絕如縷,這顯然與新時代建設文藝界優良行風的本質要求格格不入。針對這些問題,董耀鵬委員建議從四方面入手解決:一、實施新時代文藝行風建設工程,持續釋放建設優良行風的正能量。二、強化行業自律,做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捍衛者和踐行者。三、高度關注并重視發揮新文藝群體、新文藝組織和文藝自由職業者在建設新時代文藝行風中的獨特作用。四、建立文藝行風建設聯動機制,形成推動建設新時代文藝界行風的強大合力和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