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萌
2015年10月第六屆評彈藝術節目舉辦之際 ,《評彈人“平淡”事》成書刊行,其內容受到了諸多讀者的一致好評。回顧當年出書的經歷, 有想像不到的困難, 有偶爾相遇的機緣, 更有意料之外的驚喜。許多著名老藝人的軼事典故,不僅僅是筆錄的過去口述的歷史,更是寶貴的藝術經驗和豐富的精神財富。
一、共同的愿望共同的追求
張玉紅老師、郁乃堯老師和我,我們三位作者平時的工作生活中都是以評彈為圓心,久而久之就有了交集。張玉紅擔任《廣播書場》編輯多年,為了更好地辦好這檔蘇州電臺收聽率最高的節目,張玉紅動腦筋、想辦法,開辦了不少小欄目,其中就有專門訪問評彈名家及其子女、學生的專欄《評彈名家匯》。節目播出近四年,受到聽眾廣泛的歡迎。作為有心人,她保存了大量采訪的錄音資料,其中包括不少蘇浙滬的名家老藝人。隨著前輩藝術家們的紛紛謝世,這批錄音資料更顯珍貴,為了彌補廣播節目一聽而過的缺憾,留瞬音為永恒,張玉紅萌生了將廣播錄音整理成文、讓更多的評彈愛好者了解評彈往事的想法。我是蘇州廣電總臺《電視書場》的現任編導、執行制片,從小熱愛評彈,可以說在書聲琴韻里長大的江南女子,與眾多評彈人都有很深的交往,經常為有關報刊寫評彈人的文章,特別是撰寫各類大型活動的幕后花絮,頗受歡迎。郁乃堯是蘇州大學退休教師,全國勞動模范,資深的語文教育專家,多年連續參加囯家重點科研項目《漢語大詞典》的編寫工作,并在全國多家省市報刊發表各類文章200多篇,出版了《哲理詩選》(廣西人民出版社)、《漢字的故事》(光明日報出版社)、《趣味漢字》(東方出版社)、《我在蘇州“逛”歷史》(蘇州大學出版社)等著作。由于自幼受家庭影響,郁乃堯酷愛蘇州評彈、先后在《曲藝》《上海灘》《揚子晚報》《姑蘇晚報》等刊物發表過一批評彈人物傳記。
我們三位作者有個共同的心愿,就是萃取多年來收集、自撰的關于蘇州評彈方面的采訪文章結集出版。讓廣大評彈愛好者了解蘇州評彈的名家新秀的藝術成果和后臺生活中鮮為人知的軼事趣聞。為了早日達成心愿,三人各司其職:郁乃堯統籌規劃全書分類,張玉紅整理大批錄音資料,并按廣播電臺的播出特點,編纂整理出上百則生動故事。為了核實采訪錄音中的內容,她多方咨詢請教,力求把誤差降到最低;我除了不斷捜集材料聯系采訪對象,尋找合適刊登的照片外,還包攬了許多事務工作,如封面設計、構思、書名、題字等等。本書的出版得到了蘇州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責任編輯花費了大量心思和精力三校其稿,終于趕在第六屆評彈節開幕前將之出版發行,也圓了三位作者的“評彈夢”。
二、意外的收獲帶來驚喜
該書出版后, 受到廣大蘇州評彈愛好者的歡迎,有些評彈團將之作為青年演員提高藝術素質的讀本。中國評彈網、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等相關媒體發表了出版書訊,有位上海評彈愛好者看了書訊特地打電話給我要求購買《評彈人“平淡”事》一書,我欲郵贈一冊卻被他謝絕,他特地郵匯書款和郵費,以此表示對作者辛勤勞動最大的尊重。張玉紅在該書出版后首先贈送給本單位同事,大家認為這是她從事《空中書場》編輯工作最好的總結;上海一位老先生認認真真讀完后,給張玉紅寫了詳細的勘誤表,第幾頁第幾行,正誤對照,基本上都是因為方言引起的音同字不同的錯 誤,令張玉紅感動萬分,馬上打印勘誤表貼在書上;郁乃堯有次去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的百花書店,巧遇一位上海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專程來購買此書和評彈碟片。當書店營業員向他介紹郁乃堯這位作者時,他直像一個追星族一樣要求與郁老留念合影并索要簽名。
該書還作為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的專業書籍,被遠在美國的法拉盛圖書館以及泰國曼谷的“中國文化中心”收藏,成為中華曲藝的又一張名片。
三、平淡中的不平凡
該書收錄故事150則,涉及著名藝人近百位,他們艱難坎坷的學藝生涯,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耐人尋味的藝術尋求,都是千金難換的寶貴經驗總結,值得后人景仰學習。如黃異庵(1913-1996)是蘇州評彈著名才子,演出的《西廂記》堪稱一絕,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是他一生命運坎坷,我采訪中曾獲得黃異庵留下一張珍貴照片。如今每當看到這張照片和他病重時自擬的“一世無愁半世屈,他生未卜此生休。”對聯時,我總會對這位蘇州評彈才子生出深深的同情與崇敬。吳 迪君、趙麗芳伉儷是書壇中的“怪咖”,本書中有記述文章五篇: 《蘇州評彈界的“怪”夫妻》《小開吳迪君的藝術之源》《汽艇為什么要追趕趙麗芳》《趙麗芳的空軍夢》《孝女趙麗芳》。趙麗芳認為這很好地為他們作了藝術總結。 他們認為,藝術永葆青春的出路就是要與時俱進, 就要敢于挑戰傳統陳規。這對現在某些不思進取、只抱著一二部師承的傳統書“啃老”的青年演員,無疑有著警醒的作用。
許多朋友閱讀本書后,紛紛給作者留下讀后感。如85后書迷程靜蔚留言:“該書作者他們以一種文化人特有的謙虛樸實的態度為本書取名為《評彈人“平淡”事》,這就是一種大智慧的表現。”“瀏覽至目錄,一條條頗有‘噱頭的標題好似古代章回小說中回目的名稱,抓住了我的眼球;正文品讀間,作者們用生動、詳實的筆觸還原出一批評彈老輩的故事。看罷回味、更覺‘扎勁!在我慢慢欣賞本書的過程中,也想向廣大讀者們推薦這本書,讓更多人走進評彈、了解評彈、喜愛評彈!”資深蘇州評彈愛好者潘德寶簡評:“書壇上,說噱彈唱,嘻笑怒罵,演繹悲歡離合風流故事;生活中,德識才學,柴米油鹽,趣談酸甜苦辣平凡人生。”蘇州科技大學教授、資深書迷濮宏魁認為:“該書內容翔實,講述好多評彈藝人的奇聞軼事,使評彈迷了解他們生活中的甜酸苦辣,喜怒哀樂,受益匪淺。”
著名蘇州評彈藝術家和評彈作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評彈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邢晏春為本書欣然作序:看一看本書亦莊亦諧的篇目,有恍如吃貨看到一張菜單,上面印滿久違的美食,不由得食指大動的感覺。若聽或讀這一篇篇作品,真如聆聽一位德高望重、博學多才的好好先生,如數家珍般娓娓道出,一樁樁發生在你身邊真實的故事。咀嚼余味,每每可以品出,其中雋永的人生哲理;諫果回甘,將獲取更多的啟迪和感悟!
看似平淡的故事,背后必有不平凡的經歷,愿一切美好都能被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