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利用改號軟件實施的電信詐騙,有關部門的監管治理工作誠然重要,但對改號軟件的搭建平臺依法實施精準打擊更加刻不容緩。
市民遭遇電信詐騙,特別是遭遇那種“改號”電話的詐騙,造成錢財損失,作為提供來電顯示等服務的通信運營商究竟要不要部分擔責?目前司法實踐中尚無相對明確和統一的結論。一些受騙者狀告通信運營商的案件,也因不同法院基于個案證據的多寡,秉持裁判理念的不同,造成不同的判決結果。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陳偉才曾表示,像此類因“改號”來電被電信詐騙的,運營商應當負民事賠償責任。
改號軟件具有讓您撥打電話時在對方手機或座機上顯示為任意號碼的新型功能。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信息通信詐騙案件日益增多,詐騙手段和方式層出不窮,不法分子利用網上改號軟件冒充公安、司法、通信、銀行等部門實施電話詐騙的案件時有發生。低成本,高收益,改號軟件為騙子的不法行為披上了新裝,使其詐騙的手段更具有隱蔽性,讓市民們防不勝防。
當前,電信詐騙的新聞已屢見不鮮。今年初,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警方成功破獲一起利用改號軟件平臺實施電信詐騙的非接觸性犯罪案件,抓獲該團伙犯罪嫌疑人9名,繳獲改號軟件等作案工具,同時破獲涉及廣西、上海、北京、吉林、浙江等地案件70余起。去年10月末,哈市陸續有市民手機卡被他人補走,手機所綁定銀行卡內的存款亦被他人轉走,涉案金額高達200余萬元。案發后,哈市警方在偵查中發現,犯罪嫌疑人都是利用改號軟件冒充機主撥打客服電話,申請升級補辦4G卡,負責取卡的犯罪嫌疑人獲取補辦的4G卡后,選擇深夜將新卡激活,同時將機主手機卡綁定的銀行卡內資金全部轉走。
改號軟件都是利用網絡電話進行設置的。網絡電話的原理是點到點傳輸,一些不法分子通過制作網關隨意修改主叫號碼,再把修改結果送到運營商的網關系統中,對方電話上就會顯示修改后的電話號碼。改號軟件通過透傳線路任意顯示號碼,能讓被害人對各類電信詐騙不法分子虛構的事實信以為真。從警方已經破獲的案件來看,涉嫌電信詐騙的犯罪行為人之所以容易得手,一方面在于受騙群眾大多對網絡技術比較生疏;另一方面在于銷售、搭建改號軟件平臺這一環節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打擊。
法律的監管不力和市民警惕意識的缺乏,加上一些客戶資質良莠不齊,運營商對客戶又監管不力,才是騙子屢屢得手的根本原因。一方面,雖說改號的源頭很難追溯,具有極強的隱蔽性。但對于運營商來說,并不是沒有辦法防范遏制,從技術上來說也并不復雜。如加強防火墻技術,可以防止和識別大部分改號電話;又如設置“防詐騙語音提示”系統,當市民接到網絡電話后自動追呼或進行語音提醒,如此能夠避免很多消費者上當受騙;另一方面,盡管通過改號軟件實施的網絡犯罪,具有現代通訊技術的特點,相對傳統詐騙案件更難偵破。但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網絡技術的發展,也提供了更進一步地追蹤、定位以及識別等偵破手段。因此,只要有責機構投入力量,專事偵辦,同樣可以以技術的手段來制約、限制和消滅這種利用改號軟件實施的網絡詐騙犯罪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有關部門的監管治理工作誠然重要,但對改號軟件的搭建平臺依法實施精準打擊更加刻不容緩。如哈爾濱市警方此前破獲的利用改號軟件平臺實施電信詐騙的非接觸性犯罪案件,辦案人員準確運用刑法修正案(九)中新出臺的“幫助網絡犯罪活動罪”條文,對改號軟件的搭建平臺實施了有效打擊,同時獲得大量利用該改號軟件平臺實施電信詐騙等非接觸性犯罪的線索。哈市警方借此成功破獲涉及多地70余起電信詐騙案件。可以說,集中開展涉網絡詐騙等多發性犯罪網絡服務平臺專項整治,從源頭上截斷電信詐騙案件的發生,加大對電信詐騙打擊的精度和力度,能夠有效遏制此類網絡違法犯罪活動日趨泛濫的趨勢,保障網絡時代的基本生活秩序。

(摘自2016年9月6日《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