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孔子是我國的至圣先師,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將教育平民化的老師,他的人生故事就是一部奮斗大書。
他3歲喪父,跟隨寡母生活,“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從小為了生存,就什么事都做,幫人拉車、打雜、喂馬、煮飯等,只要能有一口飯吃,打各種工。
16歲時,母親去世,從此孔子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更是一條奮斗不止的道路。他繼續打各種工,別人不做的事他去做,并從中舉一反三,除了學習并掌握生存的技能,更磨煉意志,并提升了智慧。
孔子沒有正規地上過學,后來卻成為人類教育史、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星星,跟他孜孜不倦的好學精神是分不開的。他的好學不僅是向書本學習,更是從世間萬事中學習。
后來他求官、為政,當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時候,他沒有一味悲嘆,抱著懷才不遇的心態怨天尤人,相反,他邁開了腳步,踏上周游列國的旅程,一邊尋求合適的、可以一展抱負的知遇之國,一邊教授不斷壯大的學生隊伍。這個時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是他的經典寫照。
周游列國是一項壯舉,很超前,很浪漫,但也充滿危險。孔子幾次面臨生死關頭,雖然最后都化險為夷,可有多少驚心動魄深藏其中。最常見的還是遭人鄙薄,被人譏諷。
一次,孔子到鄭國去,和弟子們走散了,就一個人站在城東門那兒等著。他的弟子們到處尋找,有人就告訴弟子們:“東門那兒有個人,他的額頭像堯,他的后頸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產,但是腰部以下不到大禹的三寸,憔悴頹廢得像失去主人的狗。”找到孔子后,他的學生子貢就將他們聽到的話如實地告訴了孔子。孔子欣然笑了,說:“形容我的樣子,是細枝末節的小事。然而說我像失去主人的狗,確實是這樣啊!確實是這樣啊!”
這個故事透露出孔子的豁達、幽默、坦然,然而,我想,如果當時有朋友圈,孔子記錄下這件事后,必定會附以一個表情:尷尬。
奮斗之路正是這樣的呀,有宜人的風景,有壯闊的詩篇,有震撼的風險,還有各種尷尬和不足為外人道的心酸。可這也正是奮斗的魅力啊!我們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生其實也一樣,如果沒有奮斗,就如同一潭死水,誰會喜歡?誰要過這樣的生活?
當孔子走過一路風雨,在一個春天里和弟子們共同討論理想的時候,他對學生曾點的“風乎舞雩,詠而歸”贊嘆不止,說:“吾與點也!”他和曾點一樣的理想啊———風雨中那點痛算什么,我會在暮春的季節里,穿著嶄新的春服,在沂水邊洗一把,到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后唱著歌兒回家。
這樣的人生何其暢快!
從小我們就會背誦一段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當他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斗爭!”
孔子的一生都在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理想社會而奮斗,他周游列國,創辦私學,傳播思想,終于成為一代至圣先師,以致有人說,如果沒有孔子,我們的世界都是黑暗的。
當孔子回首往事,他可以說———人生只有奮斗出來的美麗,沒有坐等而來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