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伍

1996年出生的韋彥爾是山東濟南人。高中畢業后參加托福考試,她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前往美國留學的機會。
2014年7月,韋彥爾回到國內,萌生了剪掉長發的念頭。好好的一頭秀發,為什么說剪就剪?其實這不是她一時的心血來潮。在美國讀大學期間,韋彥爾就知道,美國有一個專門給癌癥患者捐發的公益組織,她在美國的表妹和舅媽因為連續幾年向這個組織捐獻頭發,上過當地報紙成為新聞人物呢!
受她們的影響,韋彥爾早就有捐發的想法了。只因為她報名的芭蕾舞班的老師有特殊的要求,所以不得不將剪發計劃一拖再拖。可是最近舞蹈跳得少了,韋彥爾覺得沒有必要再留長發,她想把頭發捐給癌癥患者。
為了給自己的秀發找個去處,韋彥爾開始在網上搜索給癌癥患者捐發的公益項目。令她感到意外的是,國內沒有系統組織過捐發公益活動。
韋彥爾又在網上查了一下國內癌癥患者的數量,數字顯示每天有8550人確診為癌癥,這個數字有些驚人。雖然沒有確切的數據證明這其中有多少人接受化療,但可以肯定,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被迫接受脫發的折磨。
韋彥爾還了解到,在國內一頂制作精良的假發價格在千元以上,對于患者家庭來說,在支付大量的醫療費后,這么高的價格并不是所有人都承受得起。而生活中,很多人剪了頭發,要么賣給理發店,要么直接丟棄。如果把剪掉的頭發收集起來做成假發,可以幫助很多因癌癥脫發的患者。
“為癌癥患者捐發”,韋彥爾認定這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她的內心不禁涌起一股沖動,立即找到同在美國留學的王蘇若和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讀大三的李嘉文,說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兩位“死黨”聽后沒有猶豫,三個人一拍即合,發起了一個無償為癌癥患者捐發的公益組織,取名“青絲行動”。
提交申請、招募志愿者、行動宣傳、籌資、尋找合作方……經過半年多的籌備,2015年3月,“青絲行動”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正式成立社團,成為國內首個捐發公益組織。
“青絲行動”起步就遇到很多困難。沒有辦公室,他們就利用食堂、咖啡館作為陣地,編寫計劃、明確捐發標準、制定捐發程序。資金不足,李嘉文將自己每個月一半的生活費拿出來,維持日常運轉。
為了讓捐發者清楚程序,韋彥爾帶頭做第一位捐發者。她寫了一篇日志《頭發短了》,發布在人人網上,敘說自己為什么剪發、捐發的心跡和創建“青絲行動”的初衷,并親自演示剪發的全過程及捐發要求,包括頭發不能經過任何染、燙、漂白等處理,長度至少達到30厘米,剪下的頭發干透后密封于透明的袋子里等。
宣傳算是做了,但捐發是無償的,條件還那么苛刻,會有人響應嗎?三個人心里也沒有底,畢竟捐發的概念在國內尚未普及。
惴惴不安中,兩周時間過去。出人意料的是,韋彥爾的郵箱里每天都收到許多大學生的郵件,對“青絲行動”表示肯定和支持,并希望成為“青絲行動”的志愿者。這之后,陸續收到了一些捐發,韋彥爾心里有了一點底氣。
當然,也有質疑的聲音。有人懷疑他們是“騙頭發去賣錢”,有人覺得只需要募集資金買假發贈給患者就行了,用不著那么費事。為了讓捐贈者放心,社團建立了嚴格的管理、登記制度,定時更新收到的頭發和送出去假發的數量,整個過程透明化。同時,對受贈方式也作出規定。贈發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由受贈者個人提出申請,經過審核后寄送假發;另一種是通過與醫院的合作,集體捐贈。
2015年12月20日,在上海市陸家嘴街道和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的支持下,“青絲行動”第一次在上海陸家嘴地鐵站一號站出口的廣場上舉行剪發捐發公益活動。那天下著小雨,天氣有些冷,但仍然來了不少捐發志愿者,他們當中有企業白領、機關人員、自由職業者以及中小學生。活動結束時共收到頭發580束。
收到頭發后如何制作?按市場行情,在提供原材料的情況下,制作一頂假發成本也要600元左右。韋彥爾他們籌集到的資金,除了保證社團的日常開支,已經捉襟見肘,哪還有資金制作假發?不得已,他們鼓起勇氣聯系了假發品牌Rebecca。幸運的是,公司被三位大學生真誠的態度和實際付出的努力所打動,免費為社團制作了首批30個造型不同、長短各異的發套。
2016年1月,社團將這些假發捐贈給陸家嘴街道所在社區的貧困家庭的女性癌癥患者。
與此同時,捐發行動得到了上海外國語大學松江校區的支持。當志愿者發出“用捐發紀念畢業”的倡議后,畢業生們積極響應。“捐贈頭發,不僅可以紀念畢業,還能感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十分有意義!”“只希望這些小小善舉能夠給一些人的生活帶來一縷陽光。”“頭發于我只是裝飾,于需要的人卻是尊嚴,何樂不為?”參加活動的學生說。
接著,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學校的志愿者組織紛紛加入,“青絲行動”的影響擴大到全國各地,捐獻頭發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2016年1月,“青絲行動”在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成立專項基金,由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提供財務、行政、項目管理等方面的專業指導,正式確定為由大學生志愿者運營的非營利組織。

有了資金的投入,社團更加專注于公益活動的推廣,先后在上海、北京多次開展現場捐發活動。與此同時,“青絲行動”網站、微信公眾號陸續上線,社團收到全國各地志愿者寄來的頭發多了起來,最多的時候一天收到十幾個包裹。
為方便接收捐發,社團將位于松江大學城文匯路上一家名為haha的咖啡店作為“據點”,全國各地的捐發都會寄到這里。店主人的身份有些特殊,她曾經是“青絲行動”的志愿者,畢業后舍不得離開,就開了這家店,一邊經營咖啡,一邊繼續做志愿者。
每天,志愿者都會在這里處理各地寄來的包裹。包裹雖然大小不一,但都讓人感覺到捐發者的用心。有人用保鮮膜包好頭發,生怕弄散了;有人留下小字條說,頭發是洗完姜汁才剪的,易于保管;也有人給頭發編好麻花辮,綁上蝴蝶結,包裝得像從商場買回來的禮物。
這些志愿者都是在校大學生,每天除了完成學業,大部分時間都獻給了“青絲行動”。雖然很辛苦,但他們都覺得很值。“每次拆捐發者寄來的快遞,就像在拆一份禮物。里面除了頭發,還會有暖心的字條。這些簡短的話語,正是鼓勵我們前行的動力。”前任團長李睿玥說。
更讓志愿者們感動的是捐發背后的故事。
12歲的小朋友饒春燕寫道:“我喜歡長發,今年生日那天,我和媽媽決定,把我的長發剪下,捐給因為生病而沒有了頭發的小朋友。媽媽給我剪發的時候我哭了,不是因為后悔,是因為媽媽剪得太難看了。可媽媽說,只有那樣剪才能保證頭發長度符合標準。剪完后,我反復問別人長頭發好看還是短頭發好看,大家說美麗的心最好看。因此,過兩年頭發長了我還要剪。”
至2018年3月,“青絲行動”共收到發束7756束,制作完成700多頂假發。捐發者幾乎囊括國內每一個省、市、自治區,還有來自泰國、美國、澳大利亞的國外朋友。
一位患者在收到假發時說:“買一頂假發和收到一頂贈送的假發,感覺是不一樣的,它讓人體會到來自社會的溫暖和支持,增強戰勝病魔的信心和勇氣。”這也是“青絲行動”的全部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