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曉蕾 崔強
摘 要: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有的傳統繪畫形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瑰寶之一。高校教育是傳承和普及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高校中國畫專業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傳承和發展中國畫的文化精髓,培養具有較高文化藝術修養的中國畫傳承人,提升中華民族的審美理想和追求。社會信息化、多元化和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高校的中國畫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高校中國畫專業課程體系格面臨著結構的調整和資源的重組。
關鍵詞:中國畫;課程體系;改革;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為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傳統繪畫教育現狀及改革發展策略研究”(項目編號:HB14YS022)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有的傳統繪畫形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瑰寶之一。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傳承與發展都建立在與其相適應的特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發展背景的基礎上,中國畫也不例外。幾千年來中國畫的傳承主要以師徒傳授的教育形式為主,在這種方式下中國畫薪火相傳,數不清的偉大藝術家,留下的作品數不勝數。社會的發展,必然帶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隨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西學東漸的興起,教育體制的改革也改變了中國畫的教育模式,中國畫被納入學院體系,開始了班級授課制的教育模式。然而,在一百多年來的高校美術教育中,中國畫課程存在的問題卻日益明顯。高校中國畫專業的教育教學中的課程體系有待于進行深入的改革和調整,才能更好地推動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一、高校中國畫專業課程體系概述
高校中國畫專業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傳承和發展中國畫的文化精髓,培養具有較高文化藝術修養的中國畫傳承人,提升中華民族的審美理想和追求。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中國畫的教育方式也發生了根本上的改變,1906年南京兩江師范最早設立了圖畫手工專科,其美術教育模式采用了日本和西方的一些教學模式,隨后又相繼成立了上海美專、國立北京美專、國立藝術院等美術專科學校,班級授課制的美術教育模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師徒教授模式。在這一百多年的中國畫教育發展歷程中,中國畫教育受到了各種思潮的影響,其教學目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發生了多次轉變。隨著近年來各類院校美術專業的大規模擴招,中國畫的技藝得到了更好的普及,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學習中國畫,但是目前中國畫教學體系方面存在的弊端也越來越突出。
目前高校的中國畫教育主要由各獨立藝術院校、高等師范院校和各綜合性大學的藝術類院校來完成,其中以獨立藝術院校中的各大美院和高等師范院校為主要教育教學主體,綜合性大學的藝術類專業主要以藝術設計類專業為主。各大美院的教育教學宗旨是重點培養高精尖的專業人才和藝術工作者,其招生數量從總體上來看只是中國畫教育培養人數的一少部分,而且美院在其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很多豐富并且相對完善的教學經驗和相對完善的教學課程體系。而更多的中國畫專業人才的培養是由各地各類不同層次的高等師范院校來承擔完成的,而且多年來高師院校也培養出了眾多的優秀專業人才,在全國各地形成了一定的影響,推動了我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全國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各地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美術教育工作者,但是各地師范院校的教育資源、師資力量、教育理念和教學經驗良莠不齊。縱觀全局,關于中國畫專業課程改革與發展的研究和探索的重點應當放在高等師范院校的中國畫教學上,我們通過實地調研國內不同高等師范院校中國畫課程設置情況,分析當前高等師范院校中國畫專業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尋求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從而建構未來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中國畫課程體系的理論模型。
二、高校中國畫專業課程體系中現存的主要問題
(一)課程體系偏離了自身的培養目標
為中小學基礎教育事業培養綜合素質較強的師資力量是高等師范院校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務。但是,由于教育發展的種種原因,許多院校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沿用的是獨立美術學院培養專業畫家的模式,偏離了師范性的指導方向,重學術性輕師范性傾向普遍存在。高等師范院校培養目標是從事美術教育的中小學教師,其知識結構要求是美術學科知識及教學的理論與技能,對于美術學科知識的要求也不同于專業畫家培養,專業技能之外更強調把握藝術的共通規律、藝術涵養,借助基礎教學傳播美術理念,提高全民的藝術修養。另外,中國畫專業課程設置的實踐與培養目標之間存在著偏差。高校對中小學所需師資缺少全面、科學的調查研究,以致中小學美術教學中需要的許多知識與技能在學校沒學到,而在學校學的一些知識在教學工作中又用處不大,學與用存在差距。
(二)課程設置內容不夠全面
高等師范院校中國畫專業重視技法,輕視理論和文化修養的全面培養。在專業的品評標準上,以單純的對技能的掌握程度作為衡量學生能力的標準,對學生人文素質及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其次,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理論與技能知識不能較好地融合。專業技能課與美術理論、美術教法課是分別由不同的教師來教授的,技法老師不注意理論的傳授,理論課老師也不注重將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課程往往枯燥空洞,造成學生在專業課的學習上只注重技巧,忽視理論的重要性,同時忽視了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缺少學科間的綜合把握。
(三)課程設置的單一性和排他性
高等師范院校中國畫課程框架和體系是一種線性的結構,在課程的設置上有明顯的排他性,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強化了課程體系的專業性、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卻忽視了和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目前高等師范院校的本科教學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即二二制,前兩年主要是基礎課,后兩年是專業方向課,其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夯實基礎,豐富綜合素養,從而達到“一專多能”,但從教學的實際情況看存在許多弊端。首先,學生要在一二年級完成絕大多數的基礎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專業理論課、專業基礎課等,要學完所有基礎課程,就須壓縮課時量,中國畫也不例外;三四年級還需要有半年的教育實習半年的畢業創作,專業課程的設置和內容至關重要,很多學校注重技法的學習。其次,學生在一二年紀所學的專業基礎課大多數是以西畫的模式為主,一些先行基礎課并不能較好地和專業課對接,導致中國畫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校中國畫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建議及策略
(一)找準學校自身的定位,明確培養方向和課程目標
每一所高校都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發展定位,明確專業課程的培養方向和課程目標,不能盲目效仿,不能簡單機械照抄照搬其他院校的成功經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中國畫課程的主要目標之一,中國畫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發展和審美的體系,學習中國畫的重要入門方法是對古代繪畫經典作品的臨摹學習。因此,高校中國畫教學的課程目標必須建立在以精品與經典為師的課程觀的基礎上,以歷代精品名畫作為臨摹和鑒賞的范本,提高學生的眼力和鑒賞水平。建立“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的專業課程體系,夯實傳統基礎。通過對中國畫課程的學習,學生掌握的不僅僅是中國畫的知識與技能,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提升對中國畫傳統文化的綜合學習能力。
(二)明確目標體系的基礎上選擇課程內容
各高等師范院校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應根據自身的發展定位,依據所確定的課程目標,對各種取向的課程內容進行取舍與歸納。首先,課程內容的選擇,要具有一定的廣度,而不是單純強調技法的訓練。加強人文知識和素養、美術學理論和美術教育理論課程的比重。注重教學中的人文精神的培養,強調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系統性、連續性。其次,專業基礎課不能一刀切,素描基礎、色彩基礎、透視等課程內容不能單純采用西方的審美理念和理論,要適當做些調整使之與傳統繪畫審美意象契合。專業方向課程可以開設水墨構成、實驗性水墨、綜合材料與技法、圖像文本轉化等課程,使學生在傳統筆墨基礎上拓展表現技法和繪畫語言。
(三)建構開放的課程結構
要想建構高等師范院校中國畫專業的生態性的課程體系,首先,必須加強學科交叉課程的設置,加大選修課的設置比例,注意不同課程內容與知識間的差異、多樣化的學科來源、不同的形式與趣味等。擴大學生的選擇空間,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幫助學生建構個人的基礎知識體系,從而形成既有學校設定的符合專業方向的特定課程體系,又反映一定個性化的基礎條件與更加自由的課程選擇權,真正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的課程觀。其次,由于可選課程變得豐富了,學生的選擇組合方向除了以中國畫專業方向作為考慮基礎外,還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興趣做出更大跨度的組合,使自己的知識結構更具有邊緣性和交叉性,給中國畫的專業范疇和性質增添了無限的拓展空間,創造更加輕松寬容的學習氛圍,實現課程結構的合理組織。
隨著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不斷發展,使高等師范院校的中國畫課程在有限的教學時限中最大限度地實現其課程價值,是進行課程體系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們從高師中國畫課程體系改革的整體性出發,對高等師范院校的中國畫課程目標定位,課程結構的優化,課程內容的整合等方面進行分析,梳理和組織一些院校的成功經驗,高等師范院校的中國畫專業課程體系應從學生本體的發展需要出發,重視中國畫專業價值,重視中國畫的教育價值和人文價值,注重學生教育研究和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從而建構適應教育發展的生態性中國畫教學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羅雙燕.美術教育的人文性與工具性[J].大眾文藝,2010,(20).
[3]徐丹旭.高師中國畫課程設置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6.
[4]孫軍.新疆地區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與對策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
代曉蕾,現任教于衡水學院美術學院,講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衡水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
崔強,現任教于河北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中國畫系,副教授,美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