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人
華羅庚(1910~1985)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他于1925年初中畢業后就因家庭生活拮據而輟學。1931年,自學成才的華羅庚應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大數學家熊慶來的邀請,登上了清華大學的數學講臺。華羅庚28歲成為大學教授。建國后,華羅庚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
勤于思考 華羅庚在初中讀書時,有一次,語文老師布置他和同學們在假期里讀胡適的《嘗試集》,并要寫出讀后感。《嘗試集》卷首是一首七言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華羅庚讀了這首詩后,經過認真分析,認為這首詩在邏輯上犯了錯誤,于是就在所寫的讀后感中分析說:詩中的第一個“嘗試”是說一試就成功的事情世界上是沒有的;詩中的第二個“嘗試”是說自古以來的成功都是從一次一次的嘗試得來的。兩者的意義迥然不同,決不能把第一個轉化為第二個,更不能用后一個嘗試否定前一個嘗試。當時,胡適是很有名氣的文人,而華羅庚不過是個14歲的初中生,竟敢批評起胡適這位名家來,豈不是太“狂妄”、太“放肆”?崇拜名家的語文老師看了華羅庚寫的讀后感后,十分惱火,認為華羅庚這個初中生竟敢在胡適這樣的名家頭上“動土”,于是就在華羅庚的讀后感上批了“懶人懶話”四個字。其實,這個批語太不符合實際了,太不公平了,華羅庚要是不勤于思考,深入分析,他能發現胡適邏輯上的錯誤嗎?實在應該批上“勤人勤話”才對,因為如果華羅庚不勤于思考,是發現不了胡適邏輯上的錯誤的。華羅庚正是有了這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才能做到不迷信權威,不然,到1930年,僅靠自學數學的他是不可能在上海《科學》雜志上發表糾正一個大學教授錯誤的數學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了。
學習方法得當 華羅庚在自學數學的過程中,從不“死記硬算”,僅就看書而言,他的看書方法就“別出心裁”。在看書時,他不是把每一本書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后一個字,而是首先竭盡全力把書的內容徹底弄通,然后再去看第二本書;在學第二本書時,他就不像學第一本書那樣精細了,即凡是在第一本書中已經學到的知識,并且沒有什么特別的不同的地方,他就一眼帶過,只是出現了第一本書中沒有包含的內容,他才精心細讀。后來,華羅庚在總結自己的讀書經驗時,是這樣說的:“念書不一定要每次都從頭念到尾,像老太婆念經一樣;而要念第二遍的時候,比第一遍知道得多,應該在重要的地方花上更多的力量,而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獨立思考勇于創新 華羅庚在長期的自學過程中,培養出了一種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這同在校學生的師云亦云、亦步亦趨的學習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他所發明的被外國學者稱之為“華氏直接法”,就是他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產物。
華羅庚不但是著名數學家,而且對對聯也頗有研究,常寫出令人稱道的對聯。1953年,中國科學院組織考察團出訪,由著名科學家錢三強任團長,團員有華羅庚、張鈺哲、趙九章、貝時璋、呂淑湘等人。途中閑暇無事,大家便談古論今,縱論科學史上的是非得失。大家越談越有味,這時數學家華羅庚即興出了“三強韓趙魏”的上聯,求對下聯。這里的“三強”,說的是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個強國,卻又語意雙關隱喻錢三強的名字,這就要求下聯要以數字體現古代歷史文化,又要嵌入另一位科學家的名字。因此,大家一時難以應對。 過了一會,華羅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聯:“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指我國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勾、股、弦則分別表示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和斜邊。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直角三角形中,兩條直角邊(勾和股)長度的平方和等于斜邊(弦)長度的平方,而《九章算術》中詳細闡述了這種規律。“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團成員、大氣物理學家趙九章的名字。華羅庚的下聯對得如此之妙,使在場的人都齊聲喝彩。
1965年,華羅庚率領的推廣統籌法小分隊在石家莊市工作。一天,華羅庚找他的隊員陳德泉、計雷,他倆正下圍棋入了迷,聽到喊聲,趕忙把被子拉過來蓋上,可是動作慢了點,露出了馬腳。華羅庚笑著說:“正好工廠提了個問題,咱們來研究一下!”他把圍棋盤上的棋格作為時間和勞力的座標,一個棋子代表一個任務,并且在上面注明,先在棋盤上擺出初步計劃來,然后,一邊討論,一邊修改。緊張的氣氛變得輕松愉快了。后來,用圍棋討論問題的辦法不但在他們中間固定下來,而且迅速地在工人和干部中間流傳開來。華羅庚聽后很高興,給大家送了一副對聯:“觀棋不語非君子,互相幫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點。”此聯改自古語:“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大丈夫。”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安徽督軍倪嗣沖有一個女兒名叫倪妙。倪妙讀過書,也懂得古詩與對聯。她要找一個才貌雙全的夫婿,經過許多人的介紹,都不合心意。于是她出了個“妙人兒,倪家少女”的上聯,聲稱“只要有人能對出下聯,不論家世,均可作配偶。”這下子引得不知多少癡情人煞費苦心想對出下聯,但卻一直沒人能對出。因為其是一種“拆字聯”,即聯首的“妙”字要拆成聯尾的“少女”二字,而中間的“人兒(兒)”則要合成為“倪”字,要對的下聯也必須符合這些條件,所以多少年來也無人對出。1981年4月,華羅庚來合肥講學,住在稻香樓賓館。有一天,他在賓館客廳踱步時,看見女服務員小倪,就想起了這副“絕對”,就在這時,恰好派來照料他的張醫生在身旁,華羅庚靈感一來,便對出“搞長弓,張府高才”的下聯。60年前的“絕對”,就這樣被華老輕松地對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