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江平
(正德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6)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社區迅速崛起,城市社區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社區所承納的居民也越來越多,城市社區的小社會功能愈發顯現。城市社區已成為中國城市社會的縮影,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行為最能彰顯目前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概況。本文通過對南京市社區居民的調查與分析,力圖全面梳理南京市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活動現狀,找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探尋改革的措施和改進的建議,以期為城市化背景下的全民健身活動的推進貢獻錦薄之力。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分析法,對南京市社區居民體育鍛煉現狀進行研究。
2.1.1 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的社區居民的年齡結構 調查顯示(表1),參與體育鍛煉的人群以36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主,其中56歲以上的群體占57%,36~55歲的群體占31%,而35歲以下的群體占比最小,呈現出明顯的年齡分化特征。造成這種狀況原因主要在于:56歲以上的群體大多已退休,閑暇時間比較充裕,對身體健康的需求也較為強烈,參與體育鍛煉既能夠強健體魄,又可以娛樂身心,因此這個群體的鍛煉意愿最為強烈。36~55歲的群體正處于事業工作的穩定期,忙碌的工作、繁忙的家務大大壓縮了這個群體的空閑時間,但是這個群體正處于身體狀況的衰退期,這個群體已經開始注意到身體狀況衰退對自身的影響,有部分人開始有意識地參與體育鍛煉來延緩這種衰退趨勢。35歲以下的群體是參與體育鍛煉占比最小的群體,其中19~35歲的群體占比僅為5%,而18歲以下群體的占比也只有7%。18歲以下群體大多處于在校學習階段,他們忙于學業,可以在學校系統中參加有組織的體育活動,對于參與自發的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并不高;而19~35歲群體的占比之所以最小,原因在于在這個年齡段的群體,大多處于工作的適應期,忙碌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務事使得他們缺乏足夠的閑暇時間來參與體育鍛煉活動,同時這個年齡段的群體大多處于身體強壯的階段,也缺乏體育鍛煉的動機。
表1 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的年齡情況
表2 社區居民每周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的頻次
2.1.2 社區居民每周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的頻次特征 根據表2發現,南京市居民堅持社區體育鍛煉的意識還不夠強,有近半數的社區居民每周參與體育鍛煉的頻次過少(少于3次)。而在鍛煉持續時間上,有近七成的社區居民體育鍛煉時間偏短(少于30min)。體育鍛煉頻次過少和持續時間過短難以保障體育鍛煉的效果。
2.1.3 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的主要方式 根據表3發現,南京市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的方式還是符合預期的。走跑類鍛煉方式簡便易行,鍛煉效果好,是社區居民首選的鍛煉方式,而舞蹈類健身方式在近年來方興未艾,配有音樂的廣場舞深受中老年群體的推崇,健身器材類健身方式也占據重要位置。隨著近年來南京市加大了社區體育健身器材的投入,社區健身區域業已成為社區居民進行體育鍛煉活動的新的聚集點,而球類健身方式主要以羽毛球、乒乓球等隔網對抗性的項目為主,參與群體主要是中青年。此外,也有部分社區居民自創一些鍛煉方式,如抖空竹等。以上調查顯示,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方式主要以有氧運動為主,且對器材設備的要求不高,但是在開展體育鍛煉活動時,場地空間問題是值得注意的地方,譬如深受中老年群體推崇的廣場舞常會因為場地和噪音問題產生糾紛。
2.2.1 缺乏有效的宣傳與組織 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活動需要有關管理機構的宣傳與組織,宣傳與組織的成效如何,直接影響著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態度和體育鍛煉行為。從調查可知,大多數社區都未能將體育鍛煉活動作為常態化的活動,組織宣傳活動的隨意性較大,未能起到宣傳帶動作用。南京市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活動仍以自發性的自主鍛煉為主,鮮有政府組織的集體性活動,社區基層組織的作用也未能得到有效發揮。社區居民自發性組織起來的鍛煉群體具有松散性,社區基層組織很少主動參與這些群體的活動,除非遇到某些特殊性的活動,如國慶、黨慶時才會主動聯系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群體組織。
2.2.2 缺乏基層社會體育指導員 根據走訪調查發現,目前南京市的基層社會體育指導員十分匱乏。本研究所涉及的10個社區,都沒有配備長期供職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只有在需要進行社區活動時,才會臨時抽調一些專業體育人才進行指導,如廣場舞比賽,會邀請部分舞蹈老師進行指導。而在社區居民自發組織的體育鍛煉中,往往是由一些熱心的離退休人員來進行兼職指導,這類群體雖然熱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專業的體育素養,指導的效果良莠不齊,有些還容易造成傷害事故,缺乏稱職的基層社會體育指導員已成為制約南京市社區居民進行科學體育鍛煉的重要障礙。
2.2.3 經費來源單一 通過走訪調查發現,資金投入和場地設施問題已成為制約南京市社區居民進行體育鍛煉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在社區中,場地問題是很難解決的問題,相對容易解決的是設施器材,雖然南京市在近年來已經加大了對社區內健身器材的建設安裝,但這些設施器材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功能上,仍然很難滿足社區居民的健身需求,而后繼的維護與管理更是一個大問題。總體來看,南京市在社區體育資源的配置上,經費來源單一,主要依靠政府的專項資金劃撥,設施器材暴露在風吹日曬雨淋的環境中很容易變得陳舊,再加上無人管理和看護,設施器材的損毀率比較大,由此也帶來了諸多安全隱患,進而影響了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動機。
表3 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的主要方式
南京市社區居民體育鍛煉的群體以中老年人為主,每周鍛煉頻次偏少,每次鍛煉持續時間偏短,鍛煉方式以走跑類和舞蹈類為主。南京市社區管理機構對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缺乏有效的組織、宣傳和指導,極度缺乏基層社會體育指導員,相關的經費配套比較缺乏,器材設施較為陳舊且缺乏有效的維護管理。
政府組織和社區管理機構應重視體育鍛煉的宣傳與組織,積極引導社區居民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加大政府專項資金的投入,積極創造適合社區居民進行體育鍛煉的場地空間,增加器材設施的配備和維護管理,培養和配備有專業技能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深入到社區,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體育活動,引導社區居民科學鍛煉,增強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意識,滿足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需求,為全民健身工作的持續推進創造條件。
[1]景會鋒.延安市社區居民體育健身現狀調查與分析[J].搏擊.武術科學 ,2015, 7(5):15-16.
[2]孫媛,王燕.太原市社區居民體育活動現狀調查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2(3):9-11.
[3]蔡忠元,陳婷,劉瑋等.上海市寶山區社區居民體育鍛煉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07,23(5):343-345.
[4]李愛琴.全民健身下鄭州市社區居民體育鍛煉現狀分析[J].中國科技縱橫,2015(10):207-208.
[5]汪偉信,李燕.安徽省城市社區居民體育意識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2):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