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偉 壽建堯 黃淑浩 (浙江省諸暨市大唐鎮農技站 80;浙江省諸暨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800;浙江省諸暨市直埠鎮農技站 87)
水稻疊盤暗出苗育供秧技術是由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諸暨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專家多年來聯合攻關共同研發的水稻育供秧新模式,是指由育秧中心完成育秧床土(或基質)準備、種子浸種消毒、催芽處理、流水線播種、溫室疊盤、保溫保濕出苗等過程后,將針狀秧苗連盤提供給用秧戶,再由用秧戶在煉苗大棚或秧田完成后續育秧過程的一種“1個育秧中心+N個育秧點”的育供秧模式。筆者于2015—2017年在諸暨市開展了該技術模式的示范。現將水稻疊盤暗出苗育供秧模式的主要優點和示范成效介紹如下,以促進該技術模式的推廣應用。
水稻疊盤暗出苗育供秧技術由專業育秧中心完成疊盤出苗,全面落實選用優良品種、進行種子處理、應用育秧基質,并選擇適宜播種期和播種量,出苗前合理調控溫度和水分等措施,育出的秧苗出苗整齊、出苗率高,且可減少或避免小規模分散育秧容易出現的播種期偏遲、播種量偏高、爛芽死苗、秧苗瘦弱等現象。
水稻疊盤暗出苗育供秧與玻璃溫室育供秧相比,空間置盤量可增加6倍以上,室內出苗時間由5~7 d縮短到2.0~2.5 d,供秧能力提高12倍以上。在秧苗運輸環節,由于出苗秧盤可疊盤運輸,運輸成本降低,運輸距離也可加長,因此供秧范圍大幅擴大。
水稻疊盤暗出苗育供秧不僅使設備利用率、勞動效率、秧苗質量、成秧率等指標有所提高,還可節省種子用量25%左右,從而使育秧總成本下降15%。
水稻疊盤暗出苗育供秧可大大提高現有育秧中心的育供秧能力和服務范圍,中小規模的種糧大戶和合作社不用重復建設育秧中心、購買育秧設備,可直接從育秧中心購買秧苗,這不僅可以減少育秧設備投入,還可節約農業設施用地。
水稻疊盤暗出苗育供秧由于提高了育秧能力、降低了育秧成本,且水稻產量增加了5%左右,因此水稻增產增收效果十分顯著。
水稻疊盤暗出苗育供秧是現代農業生產的新模式,對促進機插水稻穩步發展有積極作用,該技術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機插育秧難的問題,實行集中育供秧還可大幅拓展供秧規模,提升服務能力,實現水稻機插育秧規模化、專業化和集約化,從而進一步促進機插水稻的穩定發展。
2015年在諸暨市山下湖、江藻、楓橋、陶朱、王家井等9個鄉鎮開展了水稻疊盤暗出苗育供秧模式示范試驗,示范面積為1845.33 hm2,其中早稻示范面積504 hm2、單季晚稻示范面積853.33 hm2、連作晚稻示范面積488 hm2。2016年參加水稻疊盤暗出苗育供秧示范的鄉鎮增加到22個,供秧面積3870.67 hm2,其中早稻示范面積1220.67 hm2、單季晚稻示范面積1450.67 hm2、連作晚稻示范面積1199.33 hm2。2017年參加水稻疊盤暗出苗育供秧示范的鄉鎮增加至25個,供秧面積7504.07 hm2,其中早稻示范面積2088.13 hm2、單季晚稻示范面積3416.67 hm2、連作晚稻示范面積1999.27 hm2。
示范結果表明,采用水稻疊盤暗出苗育供秧技術的秧苗素質好,秧盤內秧苗分布均勻,移栽到大田后空缺率低,基本苗數足。以“中早39”為例,疊盤暗出苗育秧比對照移栽時葉齡增加0.2葉、苗高增加3.7 cm、單株總根數增加0.8根、單株白根數增加2根、單株莖基寬增加0.1 mm、每盤成苗數增加1022株、成秧率增加17.94%、移栽到大田后空缺率減少12.90%,見表1。

表1 “中早39”不同育秧方式秧苗素質和大田空缺率比較
由表2可知,采用水稻疊盤暗出苗育供秧技術的水稻有效穗多、每穗粒數多、結實率高,最終產量高。以“中早39”為例,疊盤暗出苗育秧比對照每667 m2有效穗數增加0.81萬穗、每穗總粒數增加10.4粒、每穗實粒數增加15.5粒、結實率增加4.84%、千粒重增加0.2 g、產量增加6.65%。

表2 “中早39”不同育秧方式產量及其結構比較
另據2016年統計,采用疊盤暗出苗育供秧技術的超級早稻“中早39”攻關田,每667 m2最高產量達747.85 kg,百畝豐產方平均每667 m2產量為713.84 kg,創造了浙江省早稻產量2項紀錄。采用疊盤暗出苗育供秧技術的單季常規晚粳稻新品種“浙粳99”攻關田,每667 m2最高產量達778.3 kg,百畝豐產方平均每667 m2產量為750.0 kg,創造了浙江省單季常規晚粳稻產量2項紀錄。據2017年統計,采用疊盤暗出苗育供秧技術的單季晚稻新品種“春優927”“浙粳優1578”其百畝方豐產平均每667 m2產量分別為916.8、856.6 kg,均超過了農業部超級稻認定的目標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