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健 (上海市浦東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01201)
吳寶明 (上海樂農農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上海市浦東新區 201399)
稻飛虱是上海地區水稻生產上的主要害蟲,以成蟲、若蟲群集在稻株基部吸汁為害,蟲量大、危害嚴重時,可造成水稻全株枯死、爛稈倒伏,對水稻生產造成了嚴重威脅[1]。長期以來,化學防治一直是防治稻飛虱的最有效途徑。近年來,重點推廣的吡蚜酮、烯啶蟲胺等新藥劑在稻飛虱的防治上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長期重復使用極易使稻飛虱產生抗藥性。吡蚜酮與異丙威復配的新藥劑72%吡蚜·異丙威水分散粒劑(WG)對防治稻飛虱具有速效性好、持效期長等特點,不僅可彌補單劑速效性差、持效期短的不足,還能避免和減緩害蟲產生抗藥性,提高藥劑的防治效果[2]。因此,為驗證江蘇省蘇科農化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72%吡蚜·異丙威WG對稻飛虱的防效、持效期、適宜劑量、安全性等,為該藥劑的大面積推廣示范提供科學依據,特于2017年開展了本試驗。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水稻品種為“青香軟粳”,播種期為5月20日,移栽期為6月10日,栽培方式為移栽(機插)。試驗防治對象為稻飛虱。試驗藥劑為72%吡蚜·異丙威水分散粒劑(WG,江蘇省蘇科農化有限責任公司),對照藥劑為50%烯啶蟲胺可溶性粒劑(SG,南通江山農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WP,江蘇安邦電化有限公司)。
試驗于2017年設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新鎮新浜村進行,試驗田土壤為砂壤土,pH 7.8,有機質含量中等。試驗田于6月2日每667 m2施碳銨50 kg,6月18日每667 m2施尿素15 kg,7月1日每667 m2施尿素10 kg,8月12日每667 m2施尿素10 kg。試驗前15 d和試驗期間均未施用過其它殺蟲劑,其它田間管理同常規。
試驗設處理(每667 m2用量):(1)72%吡蚜·異丙威WG 15 g,(2)72%吡蚜·異丙威WG 20 g,(3)50%烯啶蟲胺SG 12 g,(4)25%吡蚜酮WP 20 g,(5)空白對照(CK)。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面積41.4 m2。
試驗于9月22日施藥1次,施藥時水稻處于灌漿期,稻飛虱處于低齡若蟲高峰期,田間稻飛虱以褐飛虱為主,其中褐飛虱占86.8%、灰飛虱占11.6%、白背飛虱占1.6%。施藥時使用手動背負式噴霧器,采用莖葉噴霧法均勻噴霧,每667 m2用藥液量為50 kg。
施藥當天(9月22日)天氣陰到多云,晚上有小雨,平均溫度22.4 ℃,最高溫度26.4 ℃,最低溫度20.3 ℃,相對濕度87%,降雨量0.1 mm。施藥后第1、2、3、4、5、6、8天有雨,藥后8 d的總降雨量為196.9 mm。
施藥前調查田間稻飛虱基數,施藥后3 d、7 d和14 d各調查1次田間殘蟲量,共調查4次。
采用平行跳躍法每小區調查5個點,每點調查5穴水稻,共25穴,計數每小區內殘留的稻飛虱活蟲數。
防治效果(%)=[1-(對照區施藥前活蟲數×處理區施藥后活蟲數)/(對照區施藥后活蟲數×處理區施藥前活蟲數)]×100。
各處理區間藥效差異性比較,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按p=0.05和0.01標準進行顯著性檢驗。
試驗結果表明,每667 m2用江蘇省蘇科農化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72%吡蚜·異丙威WG 15~20 g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顯著,速效性較好、持效期較長、對水稻生長安全,且對稻飛虱的防效隨用藥量的增加而提高。施藥后3 d,每667 m2用72%吡蚜·異丙威WG 15 g、20 g對稻飛虱的防效分別為78.96%、84.28%;藥后7 d防效分別為89.31%、91.24%;藥后14 d防效分別為85.24%、89.76%。經方差分析,每667 m2用72%吡蚜·異丙威WG 15 g、20 g處理間防效差異不顯著。見表1。

表1 72%吡蚜·異丙威WG防治水稻飛虱試驗結果
與對照藥劑每667 m2用50%烯啶蟲胺SG 12 g相比,試驗藥劑對稻飛虱的防效、速效性、持效期等均優于對照藥劑,且兩者間防效差異達顯著性水平;與對照藥劑每667 m2用25%吡蚜酮WP 20 g相比,試驗藥劑對稻飛虱的防效、持效期與對照藥劑相仿,但速效性優于對照藥劑,兩者間防效差異不顯著。見表1。
經觀察,施藥后各處理區未見水稻生長有明顯異常,表明各試驗藥劑對水稻生長安全。
試驗結果表明,每667 m2用江蘇省蘇科農化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72%吡蚜·異丙威WG 15~20 g對稻飛虱防治效果顯著,速效性較好、持效期較長,且對水稻生長安全,可作為吡蚜酮、烯啶蟲胺等藥劑的替代藥劑交替使用,以減緩稻飛虱抗藥性的產生,建議每667 m2使用15~20 g(ai:162~216 g/hm2),在稻飛虱若蟲高峰期用莖葉噴霧法均勻噴霧,即可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1] 《植保員手冊》編繪組.植保員手冊(第5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 吉沐祥,周明,趙成來,等.吡蚜·異丙威對水稻褐飛虱的毒力與田間防效試驗[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3):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