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五月的云嶺大地,熱浪一陣接一陣襲來,季節的輪換開始顯示出夏季應有的溫度。
與季節的輪換不同,有一種溫度亙古不變,那就是全省工會干部職工為職工建“家”的熱情。
在云嶺工會干部職工的努力下,截至2015年9月30日,全省基層工會組織覆蓋單位13.67萬家,會員521.52萬人。
2016年,全省全年新增農民工會員27.87萬人。
2017年,云南省總工會制定下發了《云南省總工會農民工入會行動計劃(2017-2020年)》,并與省公安廳聯合下發了《關于在保安服務企業建立工會組織的意見》,推動全省保安企業工會組建。
有陽光的地方,一切都會好的!
有工會組織的地方,同樣如此!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工會組織建設同樣如此。
2012年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王兆國主持中華全國總工會第十五屆第十五次主席會議并發表講話,王兆國指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始終是工會工作的重心。要深入扎實推進“兩個普遍”,把做好新形勢下職工群眾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努力把工會組織建設成為職工群眾信賴的職工之家。
王兆國多次強調,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廣大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才能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
在中華全國總工會吹響建會“集結號”中,云嶺工會干部職工忙碌起來。
有一組數據可以真實體現建會這個艱辛過程。
2013年11月4日,全總數據庫進行數據更新,在這份數據庫中顯示,云南預置數據新增企業1.6萬多個,按照這個數據來算,云南建會率僅達71%。
事實上,由于中央一些部門的統計口徑,無法及時掌握中小企業的動態,尤其是很多小微企業壓根就不存在。
現實和數據之間的差異怎么解決?
面對這樣的困難,云南省總工會及時召開組織工作會議,要求各州市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做好排查工作,盡最大可能把數據庫中“事實不存在”、不符合建會條件的經濟體從數據庫中清除。
經過一個月的努力,效果出來了。
通過排查,從數據庫中有效清除“事實不存在”企業和不符合建會條件經濟體11700多家。截至2013年12月11日,全省企業工會涵蓋數達105955個,建會率91.50%。
組織建設行動仍在繼續。
2014年,云南省總工會下發《云南省總工會關于新形勢下加強基層工會建設的意見》等5個文件,并堅持以“六有”標準積極穩妥推動全省基層工會建設,包括農民工入會在內的職工入會率,動態保持在90%以上,其中有25人以上職工的單位建會率動態保持在95%以上……
在集中建會的過程中,全省各州、(市)縣,省級各產業、廳、局采取各種靈活有效的措施,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工會是干什么的?要不要收費?我們農民工加入工會,能得到什么實惠?”從老家貴州來昆明打工的老徐今年41歲,在普吉街道站街勞務市場打零工,他原以為工會都是“正式工”的組織,沒有想到現如今也對農民工敞開了大門。
目前,五華區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外來務工人員超過30萬人。
只要是農民工,不限職業、收入、有無固定工作單位,都可以自愿申請加入工會,五華區這種“零門檻”式的入會,推動了更多農民工入會,為農民工打工路上可能會遇到的勞動權益問題找到了保障組織,工會真正成為農民工“娘家人”。
為強化基層工會組織建設,長期以來,五華區總工會把工會組織建設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議事日程,在每月例行的主席辦公會和工會組織員工作例會上,組織工作情況的匯報和通報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僅僅在今年,五華區新組建基層工會組織261家;新增加會員人數7255人,其中,農民工會員65719人,建會入會率均保持在95%以上。
組織建立后,完善和發揮作用才是關鍵。
為使基層工會真正做到“建起來、轉起來、作用發揮出來”,五華區總工會工作人員到街道、社區和企業開展調研工作,現場講解“六有工會”具體內容和“星級職工之家”創建具體步驟。
今年到目前為止,五華區總工會完成“六有工會”創建1326家;“星級職工之家”創建152家,達標率均保持在80%以上。
保山市隆陽區蘭城街道是隆陽區的中心街道,人口眾多,小企業多,但工會人手不足,常常是一人身兼幾職。
缺少人員、經費不足……一樁樁、一件件擺在工會干部面前,很多棘手的事情都無法回避。
2013年,蘭城街道聘請了3位工會工作者。
董志美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原來是土產公司的一名職工,單位破產之后,通過考試成為一名工會工作者。
當時,蘭城街道正面臨“兩個普遍”的建會任務,蘭城街道工會把人員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相應的片區。
一次,她和同事約定到一家企業談建會事宜,剛走到半路,就下起了大雨,原本想找個地方避一下雨,但與對方約定的時間又不好更改,兩人冒雨前行,到這家公司時,兩人全身都濕透了。
她們的敬業精神贏得公司負責人的尊重,很快就敲定了建會事宜。
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事例,在建會過程中吃閉門羹也是常有的事情。有一家機械公司,剛開始時同意建會,到后來又找各種理由推脫,甚至是避而不見。
對于這種現象,蘭城街道工會采取了“迂回”戰術,從服務職工方面入手,以此提升工會的吸引力。
偉業公司有一名職工家屬患上腎衰竭,蘭城街道工會知道這件事后,對這名職工進行了臨時救助。
李樾高中應屆畢業生,她考取了重慶文理學院,但家庭十分困難。母親下崗后,在一家小企業打工,收入微薄,根本無力支付李樾的學費,蘭城街道工會知道后,為她申報了金秋助學名額。
工會的愛心和服務在無聲地傳遞著。
工會的工作漸漸被大家熟悉,甚至有的企業職工還到工會咨詢怎么加入工會的問題。
抓住這樣的機會,蘭城街道再次組織一次建會行動,成績出來了,當地的企業在職工的推動下,紛紛建立了工會組織,就連剛成立的快遞公司也成立了工會。
到目前為止,蘭城街道內的大小企業建會率達到95%以上。
德宏州盈江縣弄璋鎮,雖然已是深秋,但是絲毫沒有肅殺凄冷之意,到處都充滿著明媚的陽光。
在這個金色的下午,盈江縣總工會的常務副主席張忠正帶著工作人員把村級工會示范點的牌匾運到弄璋鎮總工會,弄璋鎮的每一個村委會都有一塊,十多塊牌匾把越野車的后備廂裝得滿滿當當。
“說實話啟動建設村級工會的時候,我的心里其實也沒什么底氣,不知道這一舉措到村委會這一級能否得到落實,沒想到弄璋鎮所有村委會這么快就已經創建完成,因此牌匾剛一制好我就帶著人趕緊給他們送來了。”張忠說。
盈江縣總工會第一階段的目標只是在每個鄉鎮重點打造2家左右的村級工會示范點,弄璋鎮能夠實現村級工會全覆蓋的確是大大超出了他們的意料。
這一不俗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一個人——弄璋鎮黨委委員、工會主席尹興艷。

尹興艷大學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弄璋鎮當大學生村官,后來又憑借自身的努力考取了鎮政府的公務員。作為一名基層鄉鎮的干部,她把大部分的精力用來往更基層的村寨跑,久而久之與很多老百姓都打成一片,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狗不咬干部”。
“全鎮總人口5萬余人,勞動力3萬余人,但其中有1.8萬人在外地打工,工會如果能把這些流動在外的勞動力組織起來,那將是一件利鎮利民的大好事。”尹興艷說。
因此,當盈江縣總工會啟動建立村級工會的消息傳來時,尹興艷覺得這是解決外出務工人員和當地政府信息溝通不暢的最好契機。
當她將這一情況跟弄璋鎮主要領導匯報后,得到了他們的全力支持,除了政策和人力保障外,弄璋鎮還在有限的工作經費中劃撥了一筆專項資金用來保障建會工作的順利實施,除了縣總工會的配套資金之外,每個村再補助1500元的工作經費。
有了人力、政策、資金等方面的保障,弄璋鎮所有村委會建會工作全部完成,并吸納了950余名外出務工者加入工會。
工會組織建起來后,如何才能有效把他們組織起來?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好這個問題,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工會組織必將會成為一個有名無實的空殼。
隨著微信的普及,弄璋鎮基本上每個村建有一個村民微信群,方便大家及時溝通交流。
為此,尹興艷帶領著鎮工會的全體干部職工主動加入到這些村民群里,一方面給大家發送當地的創業、貸款等惠農政策,同時也宣傳工會醫療互助、金秋助學、異地維權等政策,加深了大家對工會的認識和認可。
同時,借助全鎮建立的OA信息系統,把這些好政策直接發送到廣大外出務工者的手機里,讓他們每天都能感受到家鄉的新信息和新變化。
目前,盈江縣所有的村級部門都成立了工會組織。
2015年下半年,李華新被選為西盟縣總工會常務副主席,上任伊始,他就全力投入到安居工程中,是為“主外”。
工會“家”中的事情,就落到了副主席魏堯肩上,算是“主內”。
這是一位佤族美女,皮膚白得不像印象中的佤族。來工會之前,她在縣委辦公室工作,主要事務是收發文件,誰知到了工會以后,事情那么多,而且特別難。
在西盟縣總工會,還有一位原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員劉麗梅,這是一位福建美女,高挑身材,白皙文靜,畢業于泉州一所大學,學的是信息管理。
說來有趣,她之所以和西盟有緣,是作為隨軍家屬,丈夫在西盟縣武警中隊。有一天,她在街上看到縣總工會招聘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員,就報了名。形象好,大學生,講的是普通話,這樣的人在西盟打著燈籠也難找啊。經過培訓,她上崗了。
兩位美女經常一起行動。
工會要維權,要壯大組織,就得把職工和農民工最大限度組織到工會中來。
洗車場和修理廠通常都有一幫年輕的小伙子,有的是剛從山里進城務工的少數民族弟兄,連漢語方言都聽不懂。
兩位美女站在一群皮膚黝黑的男人中間,仿佛被一堵墻包圍著。魏堯感到有些害怕。
但她沒有放棄。
在此之前,那些漢子確實認不得工會在搞什么。魏堯像一個啟蒙老師,一遍又一遍,直到他們聽懂為止。
漢子其實都樸實,兩位美女的誠意,他們都看在眼里。于是有人感嘆說:“原來工會是做好事情的。”有好事誰不愛?一大幫人吵鬧著馬上填表,兩位美女趕緊安慰:“大哥哥,別激動,別激動。”那個地盤上的區域性工會就這樣建起來了。
脫貧攻堅是中央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特別是在農村勞動力轉移方面,往往起到“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作用。
永善縣細沙鄉作為一個農業鄉鎮,轉移勞動力也成為細沙鄉攻堅脫貧的一種方式。
細沙總工會在調研中發現,現在勞務市場上的農民工數量雖然很龐大,但真正有技能和工作經驗的卻不多,不少農民工基礎知識差,進廠培訓起來很吃力,而一些新生代農民工比較缺乏耐性,常常干三五個月就跳槽,工作不穩定。
因此,細沙鄉工會主席董貴良認為,外出務工必須掌握一門實用技術。于是細沙鄉在外出務工人員中展開調查,調查顯示,電工、廚師、種養殖等技術深受農民工歡迎,針對農民工的需求,細沙鄉開展了相應的培訓,并吸納他們成為工會會員。
有的村離鄉鎮路途遠,來一次鄉鎮既費時又費錢,細沙鄉總工會直接把培訓班辦到村里。
在細沙鄉總工會的努力下,外出務工人員都掌握一門實用技術。
在外出務工相對集中的四川、廣州等地方,細沙鄉實施農民工聯系人制度。
細沙鄉有300余人在廣州打工,細沙鄉總工會在這300余人中選出一個代表當聯系人,農民工遇到困難都可以向這個聯系人反映情況。
同時,工會也定期與農民工聯系人交流,了解外出農民工的需求以及困難,并及時提供幫助。
一個在廣州打工多年的農民工說:“我身邊有很多農民工兄弟,不知道怎么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遇到困難也不知道找誰。現在有了聯系人制度,遇到困難就直接找聯系人,解決問題時既方便又實在。”
有一個農民工在昆明打工,工程做完后領不到工資,他就打電話給董貴良,董貴良在電話里告訴這位農民工,應該到務工轄區工會尋求幫助。
在董貴良的幫助下,這名農民工順利地拿到了自己的工資。
云南建投集團于2016年4月21日整合重組成立,是云南省首家營收超千億的省屬國企。
作為云南省最大的承包商和投資商,下屬子公司、實體61家,現有在職職工3萬余人,離退休人員3.2萬余人,長期使用農民工15萬人以上。
近年來,建投集團工會開展了集中入會行動,最大限度地把農民工組織到工會中來。
到目前為止,建投集團累計發展農民工會員突破10萬人,并通過不斷擴大工會有效覆蓋面,使農民工朋友們城里有了“娘家”,從根本上保障了農民工的權益、解決農民工需求。
建投集團長期使用的農民工都集中在項目生產一線,為實現“職工隊伍開進哪里,工會組織就建設到哪里”的思路,在項目成立之初,同步建立工會組織。
為持續深化農民工集中入會行動,基層工會普遍采用組織引導、農民工主動遞交申請、組織審核通過的方式發展農民工會員。
為全面了解農民工基本情況,大部分基層工會在建立農民工入會工作臺賬的基礎上,制作了登記表,收集整理農民工家庭情況、工作經歷、興趣特長等,為工會走進農民工群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有效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同時確保工程建設安全高效,集團工會還為職工建造了“職工驛站”。
在打造“職工驛站”的過程中,建投集團按照“七個一”的標準來建造。即:一個活動室、一間清潔洗漱房、一套探親房、一塊運動場、一次貼心服務、一名兼職管理員、一次宣傳報道。目前,首批34個“職工驛站”已經建成投入使用。
此外,在春節、元旦農民工集中返鄉的時間段內,各級工會積極開展農民工返鄉服務活動,積極組織志愿者為農民工返鄉購買車票、送站等服務,讓農民工切實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企業的溫情。
昆鋼始建于1939年2月,是全國520戶重點企業和中國企業500強之一。
在工作中,昆鋼集團工會把工作納入企業發展全局,融入昆鋼改革發展實踐中統籌謀劃,協調推進,引導職工投身集團公司的建設與發展事業,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參與和推動作用。
昆鋼工會堅持把“職工利益無小事”作為新形勢下加強基層工會組織建設的行動準則,采用多種方式關心職工生活,解決職工實際困難,讓廣大職工真切地感受到工會組織的溫暖,增強了基層工會的活力。
去年,昆鋼公司實施123個單位六大產業板塊的重組。堅持單位建到哪里,工會組織就建到哪里,基層工會組建率達100%,讓職工找得到組織,感受得到“家”的存在,有困難,首先想到找工會,找娘家人。
截止今年3月,昆鋼工會下轄二級單位工會23個,車間級工會209個,工會小組995個;專職工會干部56人,兼職工會干部318人,職工人數30741人,會員30487人。
今年,全國總工會以開展“貨車司機入會集中行動”為牽引,大力推進貨車司機、快遞員、護工護理員、家政服務員、商場信息員、網約送餐員、房產中介員、保安員等八大群體入會。
面對新的挑戰,云嶺工會干部職工再次踏上新征程。
有陽光的地方,一切都會好的!
有工會組織的地方,同樣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