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穗發芽,是個突發性、毀滅性災害。新中國成立以來,曾發生多次。一旦發生,損失慘重。
根據以往多次觀察,小麥進入黃熟期后,如遇到高溫、烈日干燥天氣,就很快“勾頭炸芒”,進入枯熟期,這就叫“麥熟一晌”,麥子縮水變干。這時如果天氣驟變,連續幾天陰雨,或小雨不斷、空氣潮濕無風,就是小麥穗發芽的物候條件。大田感受是:麥穗由黃變暗,第三天麥芽露出穎殼,麥田由黃變白(芽色),第四天白芽變綠。這樣,即將到手的小麥就會毀于一旦。
小麥穗發芽如何應對?目前來講,只有根據不同地塊成熟早晚,準備好收割機,按天氣預報“龍口奪糧”,晝夜搶收,避開或減輕災害損失。從長遠看,應該重視小麥種子休眠期的研究,培育在種子成熟后有一定休眠期的高產優質品種。
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人發現當時推廣的小麥品種平原50,收打后不會發芽,過一段時間后又能正常發芽。而春性品種白玉皮,收打后的種子就能立即發芽。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種子有沒有休眠期。如果我們從現有的小麥育種材料中選擇有休眠期特征的材料,進行新品種選育,這可能是徹底解決小麥穗發芽問題的希望。
當然,科研部門也可以在小麥成熟期對現有的各個推廣品種,進行田間取樣,立即作發芽試驗,研究一下有沒有種子休眠現象。如果發現種子有休眠期的品種,就可以推廣種植,解決穗發芽問題。(邢 軍 南陽市農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