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華 楊潤霞 成克煒
摘要:為了促進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崆峒武術的發展,運用文獻資料與邏輯梳理法從全民健康與全民健身的角度對崆峒武術的發展進行梳理,剖析崆峒武術當前發展面臨的瓶頸、崆峒武術蘊含的文化思想和養生理念。認為在大健康觀下崆峒武術應利用其地緣優勢走養生之路,與社會發展相協調發揮其文化價值,是當前崆峒武術發展與傳承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健康 崆峒武術 文化價值 養生功能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3—0027—04
中國傳統武術正面臨著現代競技體育的全面圍剿,其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傳統武術打得過時,自身已被異化和改造為現代競技武術——武術套路項目成為類似體操、舞蹈的運動,武術散打項目成為西洋拳擊的翻版,新起的武術功力項目則“頗似雜耍”,中國武術已經迷失了自我,從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角度而言,它已經淪為我國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崆峒武術,昔日的中國傳統的五大武術流派之一,他的套路已處于流逝的邊緣,掌門人的流失,他的發展、研究和其它幾大武術流派已無法相提并論。面對如此困境和現代人所遭遇的健康危機,以及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戰略賦予民族傳統體育的新的己任,筆者從社會發展主旋律,從崆峒武術文化經濟與養生的角度對崆峒武術經行了解讀,認為當今崆峒武術的傳承與發展應當把養生作為基本出發點,大力探究和發展崆峒武術的文化價值,極發展和宣傳崆峒武術的文化思想,充分發揮崆峒武術的文化價值;加強崆峒武術養生的研究,借助平涼崆峒山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政府扶植,營造平涼崆峒武術養生市場,推動崆峒武術新的健康戰略下可持續發展。
1健康中國與全民健身及崆峒武術發展的瓶頸
1.1健康中國與全民健身
健康中國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個新的里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人類對健康的認識逐步深入,全面健康觀基本成形的條件下產生。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健康發展戰略,如1986年《渥太華宣言》中的“健康促進”,2007年美國運動醫學會推出“運動是良醫”,《健康公民2020》等健康發展計劃。隨著全世界健康發展戰略的出臺,我國衛生部2008年啟動了“健康中國”戰略研究,2012年研制出《“健康中國2020”戰略報告》,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在綱要中明確指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普及科學健身知識與健身方法,至此中國健康身戰略已登上國家層面。中國全民健身早于健康中國戰略,1952年毛澤東就提出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要求,1995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2009年9頒布《全民健身條例》,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至此,中國全民健身計劃在國家層面已初具雛形。隨者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這兩個國家政策的出臺,體育運動事業也被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習近平主席提出“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表明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健康中國2030綱要》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扶持推廣民俗民間傳統運動,古老武術流派之一的崆峒武術,同其它武術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價值和養生功能。
1.2崆峒武術發展的困境
傳統武術正面臨著西方競技體育的沖擊,使傳統武術自身已被異化和改造為競技武術,武術套路競賽成為類似體操、舞蹈的運動,武術散打項目成為西洋拳擊與跆拳道的刻錄,武術功力項目則稱為街頭賣藝的雜耍,中國傳統武術特有的技擊技巧也沒有了市場,從民族傳統文化的角度而言,它已經淪為我國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崆峒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武術流派,它面臨著同樣的危機。筆者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對崆峒武術的現存資料和發展情況與其它四大武術流派進行橫向比較,發現崆峒武術發展不僅面臨著其它幾大流派傳統武術共同存在的問題,而且在技術體系、理論體系和價值體系方面與其它幾大武術流派還相差甚遠,通過現代網絡檢索與實踐考察,發現崆峒武術的研究薄弱,對于崆峒武術只能在一些地方性報紙、網站見到少量的論述。關于崆峒武術的起源、發展、主要流派特征和現存套路找不出相關文字記載和歷史考證,這方面的研究理論缺乏,關于崆峒武術的歷史、時代和今后的發展趨勢也很少有研究報道,結合當代傳統武術最獨特的風格——打得流失這一現狀,認為在當代的社會文化、經濟水平和健康觀的影響下,崆峒武術的價值只能體現在其文化和養生方面。
2崆峒武術文化
崆峒武術文化指生活在以崆峒山為中心的平涼地區的人類創造的與武術活動相關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綜合。筆者從文化學、史學、地理學、社會學以及武術文化等方面的理論,探析崆峒武術中蘊含的文化思想,并對崆峒武術中的各種文化現象和文化形式進行具體闡釋、梳理,揭示出了崆峒武術英勇有為、剛柔并蓄、海納百川的鮮明文化特征和天人合一與和合的文化精神內涵,結合和諧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認為崆峒武術走文華發展之路是目前發展的最佳路徑。
2.1崆峒民族武風
平涼為華夏邊陲重地,是漢、唐等中原王朝的西北邊疆。這種特殊的軍事要地,給當地人民帶來了頻繁、持久的戰爭,戰爭導致了崆峒之人勇民族武風的形成。平涼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特定的歷史、地理環境和政治、經濟、戰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熏陶,孕育出了平涼地域崆峒人勇的民間武風。崆峒武術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武風。歷代兵戈紛爭中叱咤風云的平涼武士、名將,歷屆武舉會試中層出不窮的平涼武狀元、進士,京劇與平涼地方戲中多姿多彩的武戲、武生,天橋、廟會、四合院中的民風武韻等至今仍使人津津樂道。動蕩不安的生活環境,戰亂紛爭的政權更迭,在孕育了平涼地域多民族剛健尚武俗的同時,也給不同民族之間剛健武俗的碰撞與交流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臺,從而對中國武術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2游牧、帝王與宗教共融的崆峒武術文化
在以冷兵器為主的中國古代歷史中,頻繁、持久的軍事戰爭所帶來的激烈而殘酷的戰場格斗,有力地促進了武術的技術發展,另一方面農牧文化的長期互融,又為平涼崆峒武術文化的豐富和完善起到積極作用。從先秦到北宋時期,崆峒山所處的平涼地區有既宜農,又宜牧的自然條件,所以成了古代農、牧民族居地的交界地區和農、牧經濟分布的過渡地區,其經濟發展長期處于領先地位,同時農、牧民族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常常以武力爭奪這一地區。研究資料表明,崆峒地處涇河上游,在中國遠古史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地區,以崆峒氏族、軒轅氏族為代表,炎、黃、伏羲出生于此,又在此建邦興業。因此,農牧文化和古代帝王思想對崆峒武術的文化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同時崆峒山古代哲學思想家廣成子的“抱神以靜”“陰陽有藏”觀促使了古代崆峒武術理論的形成。崆峒山有道教文化遺址、也有佛教文化遺址、還有三教共處一洞的文化遺址,在這厚重的宗教文化氛圍中孕育、發展壯大起來的崆峒武術,深受這種文化的熏陶和洗滌,這種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處、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一個地區也造就了崆峒武術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與創新性,而原始道家的一個很重要思想就是張廣保教授講的人體小宇宙,即天人合一,這是中國人最原始、最具本土色彩的文化,因此崆峒武術文化最根本的思想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充分體現出了崆峒山的和諧性和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反映了崆峒崆峒武術和合的文化內涵和崆峒武術英勇有為、剛柔并蓄、海納百川的文化特征。
2.3以崆峒山為基地的崆峒旅游文化
今天的經濟來源于歷史上的文化,今天的文化也孕育著未來的經濟。科學合理的開發崆峒武術文化旅游,將會給平涼帶來帶來巨大的經濟潛力和社會綜合效益,同時崆峒武術文化旅游的開發,可以使崆峒武術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單純的崆峒武術文化不僅缺乏有力的經濟支撐,而且也不容易讓群眾接受,單純的玩山游水,也失去了現代旅游目的的最終追求。而發展崆峒武術文化旅游,將崆峒武術文化與旅游業有機結合,能夠促進旅游文化的產業化,擴大崆峒武術文化傳播和宣傳的范圍,吸引更多周邊乃至國外的商業活動加入,可以更好的帶動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傳承了崆峒武術文化,實現了崆峒武術文化在經濟和社會方面的雙重效益。
崆峒武術文化旅游根據武術文化旅游資源的區域性和不可移動性、武術文化旅游資源的價值、特色、地域來確定崆峒武術文化旅游空間組織層次與規劃開發層次;崆峒武術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應具備可持續發展觀點,增強資源、環境保護意識,使武術文化旅游開發的所有活動都有益于人類健康和社會進步。上古神仙廣成子修煉得道于崆峒山,人文初祖軒轅黃帝曾西至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在《莊子》《史記》中均有記載。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西登崆峒山,司馬遷以嘗西登崆峒為傲,王符曾為崆峒留戀往返,黃莆謐隱居崆峒山采藥著述。此外,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游雄獅、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康有為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崆峒派武術以“崆峒山”為依托,以“武術”為表現形式,具有釋、儒、道文化內涵。它融合了道家的虛靜無為,自然和諧的風格;包含著佛教中的禪定與渾厚;同時還具有儒家的治世之道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治家、齊國、平天下”內涵與風格。崆峒武術是五大武術流派之一,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等武術流派馳名華夏。而少林與武當武術,帶動了當地經濟的迅猛發展,年經濟效益都非常龐大,崆峒武術與崆峒山的發展相對來說還滯后很多。具有地方特色崆峒武術文化,以崆峒山為根基,道、儒和佛家文化為理論基石,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窗口和品牌,是招商引資和發展旅游等產業的基礎,是平涼地區獨有的寶貴財富。
3崆峒武術與養生
現代人的社會壓力,尤其是都市里生活節奏快、心理壓力大,處于和即將面臨身體亞健康狀態的人群的數量增大,心理不健康人群數量日益增多,而養生是亞健康人群和心理不健康人群的主選方式。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時代主題下,本研究從崆峒武術的特征、修煉方式、修煉目標、最高境界與道家、儒家、釋家和醫家的關聯上透析了崆峒武術蘊含的養生觀。從養生的時代性,崆峒武術包容的養生的理念剖析了崆峒武術養生的可行性。崆峒武術的養生價值外在表現健體強身、愉情怡性、修身養性的以氣修、德養、治療康復等方面,內在表現主要從崆峒武術的思想淵源、拳理準則、修煉要求、精髓內涵以及它與儒、佛、道和醫學關系等方面。
3.1崆峒武術本身的養生理念
崆峒武術作為一項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德修養是它立身之本,修身養性是它重要特征。崆峒武術以武德修煉為首要任務,崆峒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武術,崇尚道德、推崇倫理的文化屬性早已融入在崆峒武術孕育和形成之中,使其從產生之始就注重倫理、道德的修養。崆峒武術中的“武德”絕非僅僅是習武人的道德6的要求,如耳熟能詳的“以藝顯德”“練武先修德”“文以評心,武以觀德”等。它是習武人應具備的道德倫理觀的典范,并做為習武人的一種生生活理念而存在。崆峒武術文化中的“道德倫理”觀,吸收了廣成子和三皇道德文化中的豐富營養和智慧,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集中表現,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珍貴財富。崆峒武術融儒、釋、道三家文化于一體,它的修煉講究剛柔相間、內外合一、形神兼,它的發力講究以意領氣,以氣催力,上下相隨,崆峒派養生功講究“先天之氣易穩,后天之氣宜順”,“凝神于此,元氣日充,元神日旺,神旺氣暢,氣暢則血融,血融則骨強,骨強則髓翻,髓翻則腹盈,腹盈則下實,下實則行步健,動作不疲,四肢健康,顏色如桃李”。崆峒武術門派的最高境界以練氣為主,將道家創始人廣成子的導引術“趺坐習靜,以靜制動”之法做為本門派的上乘武功,以意念控制氣,意行而后氣動,氣到而后勁到。
3.2崆峒武術與道家養生
崆峒武術的高級階段的拳種都與道家養生進行了很深層次的融合,使自身的技術形態與運動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道家養生與武術的結合,使崆峒武術非常重視內在的精氣神的訓練。據《史記》記載,廣成子是在崆峒山修道成仙,在此期間,皇帝曾三顧崆峒山問到廣成子人之長壽之法,王全真,明道成,在崆峒山問道宮四十年,這些道教名人在崆峒山修道成佛的故事,是崆峒武術與道家養生術淵源的最早記載,也是引領崆峒武術向養生發展的主要趨向。崆峒武術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它的拳術訓練中融入道家思想的很多理念,如崆峒武術習練者特別注重對內在功力的訓練,即對人的精神力量的培養。
3.3崆峒武術與儒家養生
崆峒武術與養生相關還表現在崆峒武術的技擊原則與儒家“中”“和”思想一脈相承。所崆峒武術的技擊原則,體現的是一種技術習練規范。作為一種技擊技術而言,崆峒武術突出體現了“穩字當頭穩準狠”的特征,并與西方體育“狠字當頭狠準穩”的基本原則形成鮮明對比。崆峒武術技擊首重“穩”,與中國傳統儒家“守中用中”思想達成深層次的吻合。具體而言,就是指在搏斗中要始終守住“中”,即重心平衡,從而處于一種有利于進攻,同時亦有利于退防的基本架勢。另外,搏殺拼命不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利益沖突的唯一標準,“以和為貴”才是人我共處的最高準則。崆峒武術的這一原則,無疑有利于和諧人際關系的作用,有益于開闊胸襟,促進身心健康。
3.4崆峒武術與醫家養生
崆峒武術的奇兵異器是崆峒武術的主要特點,奇兵器的技擊都是以經絡穴位為理論根據,因此在它的形成過程中造就了無數技藝精深的神醫專家。同時崆峒武術在發展過程中,將中醫學的經絡理論融入其中,形成了以抓筋拿穴、反關節為主要特征的崆峒武術擒拿技法,并廣泛融入到各路拳技之中,形成了崆峒武術自身的特色。在戰爭時期,崆峒武術的修煉者在抵御外族入侵和與自然抗衡過程中常有流血事件發生,崆峒武術習練者逐漸就將經絡穴位與實踐聯系起來,形成崆峒武術特有的醫療保健理論和治療技術。這些醫學知識在后來的崆峒武術習練者中逐漸傳播,就具有了明顯的保健養生作用。此外,崆峒武術還根據人體發育、成長、衰老規律的階段性特點,崆峒武術學習過程都有一個從青壯年的“三分養七分練”到中老年的“七分養三分練”并逐漸轉向以養促練的過程,練武雖為防身,但實際上是練多用少,平時練功就是健體強身、益壽延年。正如拳著所云,“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
3.5崆峒武術與釋家養生
崆峒山有道、佛、儒共融的石洞,崆峒武術的創始人曾師從少林寺,崆峒武術中也有易筋經修煉方法。易筋經是少林武術中的一項內容,更多地用于伸筋拔骨,舒筋活絡,是佛門最常見的一種健身和修行方法。崆峒武術創始人將易筋經做為自己門派的一種主要養生方式,崆峒武術秘籍修煉中將達摩易筋經做為自己的一門秘傳武功,非本門宗親弟子絕不傳。崆峒武術除強健筋骨的健身作用之外,也講究練武參禪的內容。所謂“以武釋禪”,崆峒武術將佛門參禪的內容融入練武過程,形成了崆峒禪,是崆峒武術特色體現。佛者的“慈悲為懷”即愛心和無私奉獻,在崆峒武術中的體現就是“不輕易出手”的謹慎、“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古道熱腸、“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身先士卒等,體現了高尚的武德修養。
綜上所述,崆峒武術從孕育它的土壤、其產生的思想淵源和文化內涵,和其套路產生、形成和發展中都包含著龐大的養生思想,它產生之地就是一個養生土壤很濃厚的地域,在它的形成過程中注重修心養性,無論其技擊所需要的功力訓練、方法理念、指導思想,都有著濃厚的養生思想。崆峒武術與養生的結合,無論是簡單的養生術的移植,還是部分訓練手段的融合,抑或是觀念性的改造,對于崆峒武術的自身發展來說,都是有著積極意義的,都會給崆峒武術的發展帶來的益處與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