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如何做好科研監測規劃,使規劃更加有利于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更加有利于對保護區內資源的有效保護和管理、更加有利于當地社區經濟發展,是林業工作者面臨的課題。本文以遼寧樓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介紹了規劃的目標任務,資源調查、科學研究等方法,供參考。
關鍵詞:遼寧樓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資源調查方法;科研監測;技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S759.9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233226
遼寧樓子山自然保護區地處遼寧省西部,地理坐標為E1195450~120250″,N41020~411110″。保護區總面積11150hm2,是以保護暖溫帶北端典型的森林和灌叢生態系統、我國北方地區林草交錯帶植被恢復的多樣化喬灌木及原生側柏林和原生油松等種質資源、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及重要棲息地和遼西大凌河上游水源涵養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如何做好科研監測規劃,使監測規劃更加有利于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更加有利于對保護區內資源的有效保護和管理、更加有利于當地社區經濟發展,更具系統性,意義深遠。
1 規劃的目標與任務
目標是提高保護區的科研水平,改善現有狀況,培養和引進專業的人才,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體制,把保護區建設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科研基地。進行詳細的本底資源調查,在了解珍稀物種分布范圍與數量的基礎上,編制出相應的分布圖,并建立自然資源檔案;加強科研監測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野生動植物固定監測體系,建設高素質科研隊伍;開展保護區珍稀瀕危物種的救護、繁育、保護研究及其利用工作,積極開展生物資源持續利用研究。開展系列有關森林生態系統的群落結構、功能、演替規律等的研究;開展植被恢復、大氣、水質變化監測。
2 如何做好科研監測
2.1 資源調查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動物與植物區系、植被類型與動植物種類等,并通過對以上調查數據的分析整理,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對國家重點野生保護動物應采用樣線調查、野外巡護、訪問調查等相結合的方式,查清保護區內國家重點野生保護動物的分布范圍、種群數量及棲息環境等狀況,并在此基礎上,對這些野生動物的棲息規律、種群消長規律進行長期調查研究。瀕危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調查。按不重復統計,保護區保存有國家Ⅱ級野生保護植物3種。為了對其分布范圍、生境狀況、植被類型動態變化進行科學了解,采用野外實地調查法,按不同植被類型設置固定樣地,對區內重點野生保護植物的種類、分布范圍、數量及種群結構進行長期調查研究,繪制分布圖,及時反映其種群變動情況,并據此進行保護現狀的分析,達到有效保護。
2.2 科學研究
研究森林生態系統網絡結構的種類組成、數量、空間分布;能量物質流動的途徑、轉化效率和保持系統平衡的自動調節作用,以及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為完善低效能的森林生態系統,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平衡,提供科學依據。研究人類活動、森林和地裂等非規律性擾動,對植被結構和動態變化的影響。對保護區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和珍稀瀕危植物黃檗、紫椴、野大豆等的育種技術、擴繁技術及對環境的適應性進行研究,以擴大這些珍稀植物的種群數量。
2.3 社區共管理論研究
運用農村快速評估法、問卷調查法、德爾菲法等方法,研究周邊社區對保護區的影響,尋找保護區和社區共同發展的平衡點,以解決利用和保護之間的矛盾,使保護區和周邊社區形成永久的利益共同體。
3 需要做好監測的主要項目
3.1 森林生態系統監測
設置固定樣地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空間分布、優勢生物種群等的數量與動態變化進行監測。
3.2 自然地理因子監測
開展地質、水文、氣象、土壤等生態因子監測,掌握動態變化規律,為分析生態環境的主導影響因子提供基礎數據,為保護管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3.3 保護和珍稀野生動植物種群動態監測
長期調查和監測保護區范圍內的動植物種群,了解動植物數量消長規律及生長規律,為保護和科研提供有價值的資料,為分析生態環境的主導影響因子提供基礎數據,也為自然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據。
3.4 分布區原生側柏林、油松林和野大豆、紫椴群落動態監測
保護區中側柏群落、油松群落和野大豆、紫椴群落是保護區重點保護植物,長期、定點監測群落動態,對于了解全球變化中的氣候變化研究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規劃采用標準樣地法,開展長期、定株監測。
3.5 生態旅游對生態環境影響監測
通過對生態旅游區環境、游路密度、游客行為的監測,以及生活接壤區的污染監測,可以正確評價旅游對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影響。
作者簡介:許國偉(1982-),男,遼寧凌源人,本科,林業高級工程師,現從事林業技術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