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卿 孫國龍 王桂鋒 劉鑫融
(河北省衡水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河北 衡水 053000)
衡水市自2012年以來,主要依托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項目工作,開展了小麥玉米水肥一體化技術的試驗示范工作,工程模式采用小麥玉米微噴模式,其中武強縣于2013年在小麥上開始投入使用,2015年以來又結合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項目推廣小麥玉米水肥一體化中噴節水技術,推動了衡水市農業現代化節水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目前衡水市小麥、玉米作物的常規灌溉模式主要是地下防滲管道+小白龍軟管+小畦灌溉,小麥全生育期澆水3~4次,一般為造墑水、凍水、起身至拔節水、灌漿水,每次澆水量為60 m3。施肥方式為底肥和春季追肥2次。小麥作物產量一般為450 kg/畝,玉米作物產量一般為510 kg/畝。探索和推廣小麥玉米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技術,將小麥玉米傳統的“一炮轟”施肥方式轉變為水肥一體化方式,轉變方式后作物澆水、施肥次數和時期能根據作物不同生育期需水狀況分期按需施肥、澆水,同時也解決了小麥玉米后期追肥難的問題。
2.1 節肥、省工、增效。傳統的澆水、追肥方式作物不能均衡吸收營養。小麥玉米水肥一體化技術可以根據作物需水需肥規律及時供給,滿足作物各個生育時期對肥水的需求。采用卷盤式或固定式噴灌模式,可直接把肥料隨水均勻的輸送到作物的葉面,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同時解決了后期追肥難的問題。原來每畝追施尿素40 kg,施肥方式為春季一炮轟,改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后第1次返青到拔節期追施尿素20 kg/畝,第2次孕穗到揚花期追施10 kg/畝,每畝節肥10 kg。

2.2 節水、省工、省時。傳統的灌溉、施肥費工費時,而使用固定式噴灌或卷盤式噴灌模式,只需打開閥門,合上電閘,1個人就能完成這項工作。與普通防滲和小白龍澆地方式相比澆地時間減少一半以上。通過對武強、武邑、景縣、冀州等縣的應用調查,發現原來每澆1水1畝地用時1.5 h,畝用水量為60 m3左右。改用卷盤式噴灌或固定式噴灌模式后,畝澆地用時45 min,機井出水量為每小時40 m3,畝用水30 m3,每次澆地畝節水30 m3,節水率50%。通過用工調查,常規澆水施肥平均畝用工0.5個,每人每天雇工費80元,每澆1遍地需費用40元。改用水肥一體化后,畝用工僅0.05個,每澆一次地畝節省用工0.45個。按常規澆地澆2遍,水肥一體化澆地3遍計算,水肥一體化技術澆地畝用工0.15個,常規澆地畝用工1個。水肥一體化技術比常規節省用工0.85個。
2.3 減輕病害、改良土壤。由于肥水的有效供應,作物生長健壯,病蟲害發生程度減輕,有效控制了小麥白粉病、玉米褐斑病的發生。同時,傳統灌溉方式容易造成土壤板結、透氣性差,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的農田土質疏松、透氣性好。
該技術和傳統的灌溉方式相比實現了“三節二省三增”,即節水、節肥、節地、省工、省時、增產、增收、增效,既可減少灌溉用水量,解決麥壟阻截地表水涇流的問題,又可使澆水施肥更加均勻,增加產量,這種效果在實施保護性耕作的麥田表現的更為突出。特別是該技術在玉米上的應用解決了后期玉米追肥問題,增產潛力更大。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廣大農民的科技素質明顯提高,培育了一批學科學、用科學、懂科技的新型農民。通過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減少了盲目施肥帶來的肥料面源污染,改善了生態環境,對合理利用農業、生態、自然資源有明顯效益,對改善農產品質量、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發展生態綠色農業和可持續農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5年采用的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對經營主體來說還是比較滿意,主要形式:一是地下伸縮地上固定式;二是地下固定地上伸縮式;三是固定式;四是卷盤式。但在施工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4.1 水肥一體化田間工程主要設備,如加壓泵、變頻、井房、噴灌設施等沒有統一標準,生產廠家不一,往往都是由中標企業自主匹配,有的企業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影響噴灌效果。
4.2 缺少施工設計環節。中標企業沒有聘請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設計,施用過程出現機井出水量與加壓泵不配套,變壓器與動力等功率不匹配等問題,從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4.3 噴灌受風力的影響較大。三級風以上就影響噴灌效果,從而造成噴灌不均。
4.4 個別地塊存在燈下黑的問題,噴桿下面澆不著,影響均勻度。
5.1 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實施小麥玉米水肥一體化項目。由于該項目在衡水市尚屬試驗階段,應在土地流轉面積適宜,積極性高、對新生事物有需求的新型經營主體中實施,但實施主體面積不宜過大,以300~400畝為宜。在發展過程中根據規模經營主體的實際情況,適度發展,不搞一刀切,否則達不到應有效果。
5.2 采取先建后補模式,這樣可以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不會造成建而棄用的問題,同時也有利于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推廣和普及。
5.3 對于以村為單位一家一戶種植的最好不要采取這種噴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