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走馬到任”同“走馬上任”。“走馬上任”不是騎著高頭大馬去任職,“走”的本意是現在的“跑”,過去的走是“行”,如“走馬觀花”、“走為上計”,都是“跑”的意思。走馬,指騎著馬跑。這個成語出自清朝康熙年間孔尚任的《桃花扇》。
從北京西城區琉璃廠西街西口往北,有一條斜向通往宣武門內大街的東西向胡同叫“海柏胡同”。海柏胡同成街在明代,最早有一座遼金時代的古剎海波寺,寺內有很多古柏,人們習慣將海波寺叫海柏寺,胡同也就隨著叫海柏胡同了。海柏胡同明清時稱“海波巷”、“海波寺街”,所以這條胡同又叫海波胡同。海波寺每天更鼓按時鳴響,從早至晚前來敬香祈福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周圍店鋪林立,作坊、酒肆、茶樓掩映其間,還有專供行人歇腳兒消遣、推杯換盞的鋪子,高朋滿座,生意格外興隆、熱鬧非凡。這條胡同早先曾有不少文人居住,兩側的四合院內多有紫藤,“古槐、紫藤、紅墻”成為海柏胡同的一道風景。在這條不起眼的小胡同里,曾住過兩位清代的文化名人:一位是清康熙年間《日下舊聞》的作者朱彝尊;另一位是孔子的后人、劇本《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當年孔尚任從老家來到這里,初來乍到他一下就喜歡上了這里的一草一木,他風趣地給自己的寓所起了一個極富詩情畫意的名字——“岸堂”。寓所是一所很氣派的大宅院,與之相鄰的形形色色的鋪面兒,從遠處觀看,繁華的商業街及周邊田園中的垂柳彎彎伴隨著喜鵲唱枝頭,真像是一幅有著濃郁市井氣息的生活畫卷。
這處名叫“岸堂”的庭院與這位偉大的戲曲家孔尚任的名字緊緊聯系在一起。“海波巷里紅塵少,一架藤蘿是岸堂。”孔尚任為什么名其居為“岸堂”呢?想來大概有兩個寓意。一是不忘“舟航之懼”。康熙二十五年(1686),孔尚任奉命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前往淮揚,參加疏浚黃河海口的工程,一去就是四年。在這四年中,“涉江河,犯風濤”,備嘗艱苦。四年后,孔尚任離開淮揚,脫離了湖海生涯,回到京師后仍心有余悸,故以“岸”名其居所,以示與湖水絕緣,這在他的詩詞里有所表現;二是對“迫壓排擠傾陷”的宦海生涯有所厭倦,有一種“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心理。宦海無邊,回頭是岸,說明孔尚任對做官已經興味索然了,幾年的官場生活讓他深切感受到“仕宦之溺人,更甚于涉川”,人事變化更是錯綜復雜,所以,他回到京師后,“知天地之道而行人事”,“時機已過,應擇時而動”,因著這個原因,已經“泛泛若海鷗之無心”,與心有余悸的“湖海生涯”相比,遠離官場才是命其居室為“岸堂”并以之作為別號的真正含義。
青少年時期的孔尚任,正值明清易代,戰亂頻仍,親眼目睹了明王朝山河破碎與衰亡。他是一個具有儒家正統思想的士人,隨著清政權逐漸穩定,他漸漸改變了初衷。康熙南巡歸來路經山東,特地到曲阜祭孔。作為孔子的后人,孔尚任被推薦為御前講經,講的內容是《大學》首節。聽完他的講解,康熙神情愉悅,不住地對身邊侍臣夸獎他講得好。皇帝游覽孔府時,孔尚任又和衍圣公一起,為康熙觀賞孔林“圣跡”作引導,深得康熙賞識。康熙回京后,不拘定例,破格任命孔尚任為國子監博士。博士在清代是學官名,主要任務是教授儒家經典。孔子是以教育家名世的,讓孔尚任到國子監這個當時的官辦大學任教授,是讓他承襲先輩的事業。第二年,三十七歲的孔尚任應召赴京城,任國子監博士,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到北京。當時的國子監祭酒在國子監設講壇,請他講經。開講前,鼓響鐘鳴,八旗十五省滿漢學生一齊向坐在講壇上的孔尚任膜拜三次,這在當時堪稱一件盛事。在國子監做官一年多后,孔尚任被派往淮揚。
淮揚一帶是明末清初政治軍事斗爭的重要地區,在這里,孔尚任了解到人民的疾苦,結識了許多明朝遺老,思想上又起了激烈的變化,本擬在宦海揚名的他,陷入了深沉的反思之中。在淮楊疏浚黃河海口、治理水患的四年期間,孔尚任宦游淮揚,駐足于南明江北河防之地,尋幽訪古。在揚州,登梅花嶺,謁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過明故宮,拜明孝陵,游歷江寧,登燕子磯,調查、采風,憑吊古跡舊物,足跡踏遍南明故地,遍訪名勝古跡。南京為六朝古都,孔尚任剛剛踏上這塊虎踞龍盤之地,便整裝游歷了秦淮河。明朝時的秦淮河兩岸,歌樓楚館林立,是當時全國最著名的風月場。聲名遠播的秦淮名妓,要數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艷”最為知名,這八位女子,個個才藝雙絕。其中柳如是才色雙全,董小宛能歌善舞,李香君慧俊義氣,陳圓圓能歌會曲。
他還特地到棲霞山白云庵,訪問了隱居的張怡,張怡親身經歷了北京甲申之變和南京弘光敗局,也就是后來被寫進《桃花扇》中的歷史見證人張瑤星道士。公務之余,他與當地社會名流、文人學士詩酒流連,交游甚密。其中有個叫冒襄的人,是明末江南四公子之一,他和秦淮名妓董小宛的結合,成為一時的風流佳話。冒襄和《桃花扇》中所描寫的許多人物都很熟悉,如李香君、侯方域、柳敬亭、蘇昆生等,尤其與李香君和侯方域關系很密切。明亡后,冒襄隱居在故鄉江蘇如皋的水繪庵,在水繪庵飲酒、賦詩、看戲,每當談到明末“賢奸傾軋,國事敗裂”時,便悲壯激憤得頭發上指,目眥盡裂。有一次,冒襄來到孔尚任的住所,一住就是一個月。二人酒逢知己,話語投機,他向孔尚任非常詳細地講述了南明朝廷興亡的事。淮揚四年,他親見河政的險峻,官吏的腐敗,人民的疾苦,是創作《桃花扇》最重要的準備時期。
早年在家鄉時,就聽到過“李香君血濺詩扇”及南明王朝滅亡的故事。隨著年歲的增長,助生了他的創作沖動,有了《桃花扇》最初的構思。康熙二十八年(1689),孔尚任回到京城,買下了海波巷的一處宅院。作為朝廷命官,他要忙于政事官差,但他不再熱衷于宦海生活,辭去了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一心只當他的國子監博士,繼續過著終年與書籍相伴、清貧孤寂、半官半民的生活,待一應事務安排有序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桃花扇》的創作中。
那么,孔尚任為什么要創作《桃花扇》呢?他在《桃花扇·小引》中直抒胸臆:“不獨使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就是通過“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用這種方式讓觀眾“知三百年之基業,隳于何人?敗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從而達到“懲創人心,為末世一救”的目的,也就是要通過表現南明亡敗的過程,來總結歷史的教訓。
如何總結南明亡敗的教訓呢?又怎樣通過當時流行的戲劇形式來反映南明的歷史,這些是孔尚任在創作上遇到的最大困難。南明興亡,時間雖短,但卻頭緒萬端,如果在舞臺上一味羅列史跡,不會引起觀眾的共鳴。他認為,南明王朝敗亡的真正原因是福王任用了權奸,權奸誤國。所以,整個戲便圍繞著馬士英、阮大鋮與復社文人以及平民大眾的沖突來展開,“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借傳奇中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的離合之情,寫南明一代興亡之感。以侯、李定情的一柄扇子,牽動整個時代。
經過十多年的苦心經營并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孔尚任完成了他的傳奇戲曲《桃花扇》。孔尚任一向治學嚴謹,劇本完成后,為進一步驗證該劇的藝術效果,在康熙三十九年正月初七這天,他邀集了名士摯友十八人相聚在岸堂,眾文人一邊飲酒一邊賦詩,酒席宴前,主客雙方共享伶人所演《桃花扇》。聽到伶人清唱《桃花扇》新曲,眾友人無不稱快,忘乎所以。“詞人滿把拋紅豆,扇影燈花鬧一宵。”此后,他又自出銀兩,請戲班子到“岸堂”寓所先試演幾場。試演成功后,由紫禁城中和殿大學士主持,《桃花扇》在孫公園大戲樓進行了首演,演出的是京城演雜劇的頭班內聚班。內聚班是專門給皇宮演戲的,演出當晚可謂盛況空前。之后,在菜市口胡同的碧山堂大戲臺,由著名昆曲班社連演數場,一時轟動京城,贏得了廣泛的青睞,朝野轟動,王公貴族爭相傳抄,歌臺演出,歲無虛日。劇中一曲“哀江南”傾訴了孔尚任深沉痛切的家國情懷:“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這年秋季的一天,皇宮里的人突然來找孔尚任,向他要《桃花扇》的劇本,說皇上要看。看到來人急切的樣子,孔尚任不敢怠慢,可恰巧本子被人借去抄錄了,不在他手里。情急之下,他找了一個抄錄本,急忙送進了宮里。隨著《桃花扇》的演出,孔尚任的名聲也越來越大。誰知不久,孔尚任卻因《桃花扇》的演出,為他帶來了禍端。《桃花扇》因頌揚了史可法、左良玉等明朝抗清人物,招致朝廷的種種猜疑。這年三月,孔尚任被罷官免職,但他并不知道被罷官的原因,事情來得很突然,令他難以接受眼前的現實,為此他心情特別沉重。在次年(1701)寒冷冬季的一天,孔尚任帶著沒有解開的疑問,悄然地離開了生活居住十多年的京城,返回故鄉曲阜。出了城門,他戀戀不舍地停馬回望,并寫下這樣的詩句:“十八寒冬住到今,鳳城回望淚涔涔。詩人不是無情客,戀闕懷鄉一例心。”
一把桃花扇,寫出了李香君一生的悲歡離合;一曲《桃花扇》,唱出了作者一生的苦澀。《桃花扇》一開始,復社領袖之一的侯方域,在南京流連詩酒,愛上了江南名妓李香君,二人共訂婚約。閹黨余孽阮大鋮得知侯方域手頭拮據,托人送給李香君許多貴重妝奩,以拉攏侯方域,分化復社。李香君識破阮大鋮的陰謀,深明大義,斷然退回妝奩。阮大鋮為此懷恨在心,在南明朝建立后,阮大鋮對侯方域大加讒害,誣告其暗中勾結左良玉背叛朝廷,迫使他逃離南京。侯方域走后,阮大鋮逼迫李香君改嫁,李香君誓死不從,一頭撞向門柱,鮮血濺在李香君與侯方域定情的白綾扇上。友人楊龍友將扇上血跡點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馬、阮倒行逆施,朝政腐敗不堪。清兵大舉南下,他們又將河防前線的三鎮兵馬調走,史可法獨木難支,清兵長驅直入,南明滅亡。幾經波折,侯、李在南京城外棲霞山葆貞庵重逢。但國已破,何以為家?李香君憤恨撕碎桃花扇,雙雙入道出家。
在《入道》一出,說到了當時祭祀的情景。中元節那天,道觀灑掃之后,鋪設壇場,供鄉民祭祀。之后,二道士做主持曰:“鋪設完畢,請法師更衣巡壇,行灑掃之儀。”四道士奏樂,二道士換法衣捧香爐,道觀觀主以法師身份出場,戴金冠,著法衣,擎凈盞,執松枝,巡壇灑掃,完畢后退下。接著,二道士曰:“灑掃已畢,請法師更衣拜壇,行朝請大禮。”
接下來,二道士設牌位,正壇設先帝位,左壇設明甲申殉難文臣之位,右壇設明甲申殉難武臣之位。奏管弦樂,道觀法師張瑤星頭戴九梁朝冠,身著鶴補朝服、金帶、朝鞋,手執牙笏,步至壇前,跪祝,祝畢退下。奏樂后,道觀法師三獻酒,四叩拜,村民隨拜,法師向天地神靈祈求先皇解除痛苦,下界享用祭品。二道士左右獻酒,叩拜,村民隨拜。二道士宣誓虔誠禱祝,二道士曰:“奠酒化財,送神歸天。”民眾隨即焚錢帛,奠酒舉哀。
接下來,二道士曰:“朝請已畢,請法師更衣登壇,做施食功德。”奏樂后,法師頭戴華陽巾、著鶴氅、執拂子出場,拜壇畢,登壇,二道士隨侍左右,法師拍案化解各路冤魂,完畢,撒米、澆漿、焚紙。二道士曰:“施食已畢,請法師普放神光,洞照三界,將君臣位業,指示群迷。”接著,法師解釋各路冤魂最終歸宿,講因果,善惡兩報。
當說到史閣部、左寧南、黃靖南,這三位死難之臣有什么報應,張瑤星點點頭,說:“待我看來!”閉目凝神片刻后,張開眼說道:“善哉,善哉!方才夢見閣部史道鄰先生,冊為太清宮紫虛真人;寧南侯左昆山、靖南侯黃虎山,封為飛天、游天二使者。一個個走馬到任,好榮耀也!”這就是成語“走馬到任”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