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周禮
面對近來島內不斷發生各種社會案件,臺灣“教育部”24日召開課審大會審議中小學課綱草案時,有委員提議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以教導學生更懂尊重彼此,并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
據臺灣東森新聞25日報道,臺“國教署長”邱干國表示,情感教育早已實施,只是原本聚焦在高中及大學階段,后來發現情感教育不應僅限于高中時期,須從國中小開始。為此,這次調整的綜合活動領域課綱在“實踐生活經營與創新”的課程目標部分,除了繼續教導學生發展友善的互動知能與態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外,增加了健康情感表達與互動,希望教給學生更多的正確情感觀念。邱干國表示,將情感教育列入課程目標后,包括課程的學習重點和學習表現都應該跟課程目標相呼應,相信未來納入教科書中,會有更多著墨和討論。
有島內輿論指出,近年來臺灣青少年頻頻爆出的情殺、自殺、校園霸凌甚至嚴重社會刑事案件。特別是近期島內相繼發生多起情殺案件,如前一陣射箭教練陳伯謙求歡遭拒后,惱羞成怒勒斃女子再分尸棄尸等,一度引發臺灣網民憤怒。臺灣《聯合報》25日分析稱,短短一個月內,臺灣發生一共四起“情殺案”,令教育部門反思,應當教育孩子接受拒絕、尊重對方意愿等。
事實上,臺灣中小學已經設有有關“尊重生命”類課程,2014年3月臺灣頒布《生命教育推動方案(2014-2017)》,以全面推進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初高中階段的家政、生命教育、生涯規劃更已是必修課目。但情感、生命教育由于無法與升學聯考掛鉤,加上呆板的課堂形式和灌輸式的說教,使相關教育往往“不走心”。同時,有臺灣學者指出,媒體過度報道社會事件可能產生模仿效應,因此有網民呼吁,在強化情感教育的同時,臺灣媒體也應加強自律,否則情感教育即便下延也可能“有勞無功”。▲
環球時報2018-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