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仕軍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是基于“區帶”范式下對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理論的創新,其著眼點在于沿線國家共同發展、國際區域差異實現共贏以及實現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等等。因此,本研究基于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視角,對“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展開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本文在概述區域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目前我國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時面臨的挑戰,并提出了建議,以希望進一步促進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一帶一路”倡議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5年11月23日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論展開了第28次集體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應以我國的國情和發展實踐作為重要的基礎,以揭示新特點和新規律,并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實踐的階段性規律成果進行提煉和總結,進而不斷開拓現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因此,本研究基于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視角,對“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展開的研究。
一、區域經濟學相關理論概述
(一)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區域經濟理論
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偉大實踐,其必然是在理論的指導下完成和實現的。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并沒有獨立的區域經濟學。因此,在這一階段,我國學術界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生產力布局方面。由于在這一階段我國實施的經濟體制主要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因而在生產力布局方面主要是地區均衡發展。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主要是從蘇聯“引進”的。對于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是非均衡發展,他們認為地區經濟不平衡發展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空間形式,而為實現社會主義就應消滅地區差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相關著作中,也提到要平衡布局,并認為實現平衡布局是消滅城鄉對立的重要條件。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恩格斯提出了平衡的分布,并不是絕對平均分布生產力,其根本內涵在于各地區應基于本地的實際情況,實現資源利用率最大化,進而將生產力合理發展。但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如地區自然條件以及資源等的差異,各區域差異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恩格斯在給馬克思的一封信中,曾說道,國與國之間、省與省之間以及地方與地方之間,由于生活條件的差異,其不平等的現象是存在的,無法將其永遠且完全消除,但要將其縮小到最低限度。“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沿線國家的自然條件、經濟體制以及文化等差異是顯著存在的。
(二)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區域經濟理論
改革開放以后,在經濟體制不斷改革的背景下,我國出現了區域分化,區域經濟新變化日益明顯。在這種背景下,我國逐漸開始放棄了改革開放前的生產力布局,取而代之的則是非均衡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此同時,我國還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制度以及體制等等,以促使各區域利用現有資源,大力發展經濟。在此種情況下,必然導致我國各區域之間的競爭壓力日益加劇,各區域之間的差距也逐漸加大。區域經濟學理論的提出恰好為解決區域發展的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我國首次提出區域經濟問題是在1982年,這也是我國區域經濟研究的重要開端。1989年,我國第一部關于區域經濟學運行規律的著作誕生,其標志我國區域經濟學的產生。隨著時代的發展,關于區域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也在逐漸地完善。我國在區域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大部分研究學者是比較認可西方區域經濟學理論的。因此,我國的區域經濟學理論是在借鑒和吸收西方理論的基礎上的延伸和發展。
二、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的相關理論
(一)生產地域分工范圍擴大以及專業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生產地域分工的范圍呈現出逐漸擴大的趨勢。恩格斯認為在世界市場形成過程中,跨國界的生產地域分工逐漸興起,進而導致資本主義相對擺脫了地方的局限。社會主義在擺脫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條條框框,其必然會向前邁進一大步。也就是說,“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其是在生產地域分布范圍逐漸擴大的必然產物。另外,在國際貿易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不同國家的生產地域分工也必然要考慮政府的在經濟方面的協調和干預。馬克思在相關著作中,認為全球化本身就是不平等的,隨著全球化水平的不斷推進,不同國家之間以及國內各地區之間,其一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另一方面則是相互獨立的。除此之外,地域分工還應考慮當地的經濟風險。因此,“一帶一路”倡議在新時期,應用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視角進行分析也是有相應的理論基礎的。
(二)空間不平等以及資本主義全球化
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的理論品質在于與時俱進,解決實際問題。在理論中,還蘊含著協調和統籌兼顧,這在很大程度上為國際區域問題的解決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以資本主義為例,其在發展過程中,將物質文明和金融資本以全球化的方式轉移到世界各地,在這一過程中,空間不平等就出現了。這種不平等的空間關系以及不平等的交換關系,就逐漸加劇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和矛盾。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理論中,認為城鄉之間的關系、民族之間的關系以及國家間的關系等等,這種屈服關系就是空間上的不平等關系。
(三)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和國際產業的轉移
在資本主義國家,全球化過程也是國際產業轉移與污染轉移并存的過程。恩格斯在相關著作中表明,地域發展過程中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其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力布局會出現諸多的問題,其不僅會導致城鄉對立,還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同時更會導致環境的污染等等。為解決這一問題,恩格斯指出只有城鄉融合,才能夠將空氣、水以及土地污染等問題解決。與此同時,其還指出只有城鄉融合,才能進一步促進城市的健康發展。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理論認為只有將環境保護和經濟效益進行有機的融合,社會主義在生產力布局時,才能避免這種問題的發生。
三、“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相關理論
(一)“一帶一路”倡議
基于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理論的視角,“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了不同西方區域經濟學理論的范式,也就是“區帶”。“區帶”是一種新的范式,其主要有交通帶、信息帶、產業帶、貿易帶以及旅游帶等等。其中,交通帶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重要基礎,主要內容包括航空港和高鐵的建設等等。
金融帶的具體內容則主要是指絲路基金的組建等等。另外,學術帶則主要是指沿線國家高校之間在學術上的溝通和交流以及成果的分享等等。總之,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沿線國家可以就某個方面進行合作,以推進戰略實施的深度和寬度。在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視角下,我國作為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其從各國共同利益出發,從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出發,探尋沿線各國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二)“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必要性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順應國際經濟發展趨勢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一帶一路”倡議是在古絲綢之路的基礎上,產生的新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也就是說,“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具有歷史淵源,還具有很大的現實需求。從區域范圍這一角度來說,東連亞太經濟圈,中間貫穿中亞地區,西接歐洲經濟圈。在國內,不僅包括西北地區,還包括西南地區。從經濟帶區域范圍來看,始于東亞,并經過中亞,一直延伸至歐洲,輻射國家包括南亞、俄羅斯以及西亞等等,形成了以中亞為中心,并形成“世界四最”的經濟合作走廊,即世界最長距離,最大面積,最多人口以及最大發展潛力。從空間范圍來看,其有三個層次,即核心區、擴展區以及輻射區。核心區包括5個國家,即中國和俄羅斯等。擴展區包括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等等。輻射區包括歐盟和西亞等等。總之,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最基本的思路。
四、目前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面臨的挑戰
(一)自然條件差異
現階段,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在實施過程中,其沿線地區是十分廣闊的,在這種廣闊的背景下,其自然條件是存在很大的差異的。例如,沿線所經國家,有的是高山環境,有的是沙漠環境等,這不僅阻隔了城市之間的溝通交流,還導致區域要素市場處于封閉以及相對獨立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為建立跨區域經濟帶,實現經濟一體化,其經濟成本是很高的。也就是說,自然條件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國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其是世界上最難的經濟帶,不僅具有最大的空間擴大,還具有的最長的建設周期,同時更具有最大的難度。
(二)經濟體制差異
目前,“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大部分均處于轉型時期,尤其是經濟體制的轉型,即沿線國家均開始將計劃經濟體制轉化為以市場經濟體制,這與我國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體制轉型較為相似。然而,沿線國家在轉型的過程中,由于方向、速度以及深度的不同,沿線各國的經濟體制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的,而這種經濟體制的差異性就會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帶來一定的影響。例如,中亞5國借鑒的是德國的市場經濟模式,俄羅斯借鑒的則是美國式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經濟體制差異的影響和制約下,“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必然應對沿線各國的經濟體制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控,方能順利開展合作,以實現共贏。這就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三)利益差異
“一帶一路”倡議在實施過程中,區域內存在很多的組織,其在合作范圍、機制以及規則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與此同時,由于沿線國家的條件以及利益訴求均不一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沿線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在利益方面必然會產生矛盾和沖突,從而導致“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過程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總之,利益差異也是“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四)文化差異
“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還存在顯著的文化差異,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對于戰略的實施也是具有重要的影響的。這主要是由于“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區域大多是多宗教和多民族交匯的地方。然而,“一帶一路”倡議區域經濟一體化指的則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一體化。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沿線各國的文化以及宗教等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約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然而,在這種文化差異的影響下,學習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說,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是必需的。“一帶一路”倡議在實施過程中,為做到求同存異,應加強合作,這也是“一帶一路”倡議區域經濟一體化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五、基于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視角下的“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建議
(一)注重基礎設施的完善以為實現互聯互通奠定基礎
“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的總體戰略,也是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方向,其不僅能夠促進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還能夠促進我國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在新時期,“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不僅僅是我國社會轉型的需要,更是區域均衡發展的需要。然而,在新時期,“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的挑戰,進而難以發揮最大的作用,如文化差異、經濟體制差異以及自然條件和利益的差異等等。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理論的分析可知,“一帶一路”倡議在實施過程中,為促進其具有較高的效果,縮小各種差異,應注重合作。而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是合作的重要基礎,其能夠為實現互聯互通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此,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應注重基礎設備的建設和完善。目前,我國與中亞等地區在諸多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如鐵路建設、公路建設、電網建設、能源建設以及航空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其對于我國來說,不僅豐富了油氣的來源,還促使我國的優勢產業走向世界,如茶產業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不僅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對于中亞國家的發展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其能夠改善中亞地區沿線各國基礎設施情況,能夠實現傳統線路出口單一的問題等等。因此,基礎設施進一步建設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二)注重能源工業領域的合作以保障我國能源供給
我國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世界上的最大發展中國家,為保障我國能源需求,也為保障我國未來發展過程中能源的供給,應注重與“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在能源工業領域上展開合作。例如,中亞5國和俄羅斯等所處的地理位置是能源十分豐富的區域,因而具有較大的經濟發展潛力。通過合作,其不僅能夠實現能源供給的有效對接,還能夠實現能源產業的互補,進而促使經濟的協同發展。另外,為實現能源工業領域上的合作,還應樹立一定的外交理念和合作觀等等,進而建立新型能源合作關系,以開辟能源和做的新路徑等等。與此同時,在進行能源合作的過程中,我國應學習并借鑒一些國內較為成熟的園區化經驗,以通過不斷創新合作方式,來加大合作的力度和強度。除此之外,我國政府還應通過金融扶持、財稅支持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等等諸多方式,為能源的合作提供支持,從而促使能源合作的程度不斷加深。
(三)加強我國產業轉移與新產業領域的合作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漸深入,沿線各國的合作也日益深入。在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視角下,我國為加強產業轉移,尤其是實現綠色產業轉移,“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也的產業也紛紛開始實現綠色產業。為實現產業轉移,與產業領域進行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還應注重產業的升級,并逐漸產業與文化創新、理念創新以及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等等進行結合,進而實現產業的升級和轉型。為進一步加快我國產業的轉移,我國可通過完善相關政策、如管制政策、外稅收政策等等,以在最大程度上與國際接軌。同時,還應與時俱進,對于現有的不合理的政策限制給予完善,為通過政策優勢,創造良好的和諧制度環境。另外,還應注重新產業領域的合作。在新領域合作中,可采用新興的合作模式,以加強合作力度和強度。
(四)注重科技、教育以及文化和旅游產業領域的合作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和深化,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也日益密切。“一帶一路”倡議在實施過程中,沿線國家的旅游資源是十分豐富的。與此同時,由于目前我國與“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文化上的差異,進而制約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因此,為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還應與沿線國家的科技、教育以及文化等等進行合作,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沿線國家的文化。以教育合作為例,為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還可通過建立固定交流機構的方式進行合作。孔子學院、孔子課堂等相關結構的建立就是一種較好的方式。在文化合作方面,可通過學術交流或人才交流等方式,縮小文化的差異,進而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以科技合作為例,可采用以企業為主體的方式,進行合作,以提高我國與沿線國家的科技水平。在進行科技合作過程中,可通過政策性的引導加強科技合作的力度。另外,還可通過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等方式,為科技的合作創造條件。除此之外,在進行科技合作的過程中,還應注重我國科技合作的主導地位。
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基于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視角,研究“一帶一路”倡議是非常重要的。這主要是由于“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的長期戰略,其不僅將歷史因素和時代發展進行緊密的結合,還將國家的命運和區域緊密結合起來。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研究,不同的研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展開了研究,如有的研究學者從國際政治經濟學視角,有的研究學者從區域經濟學的視角進行了研究。本研究在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基礎上,從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視角,對“一帶一路”倡議展開了研究。通過本文的研究,研究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對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的一種創新,同時也是一種偉大的實踐。而任何偉大的實踐均需要有科學理論作為指導。因此,本研究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認為未來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在實施過程中,應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應注重能源工業領域的合作,應注重我國產業轉移與新產業領域的合作,還應注重貿易和物流產業的領域合作,更應注重科技、教育以及文化和旅游產業領域的合作,方能推進“一帶一路”的實施,方能實現我國與沿線各國實現共贏。然而,目前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在實施過程中,其依然面臨著諸多差異,如自然條件差異、經濟體制差異以及利益差異和文化差異等等,因而未來還應注重并加大這方面的研究力度和深度,以促使“一帶一路”倡議能夠為我國的發展,為沿線區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斐.“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方略探討——基于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學理論[J].法制與社會,2017,21(33):156-157.
[2]李孟真.“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環境保護——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視角[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1(1):34-38.
[3]張南燕.馬克思主義和平發展理論視角下的“一帶一路”倡議研究[J].知識文庫,2016,23(2):123-125.
[4]楊文亮.“一帶一路”倡議:愿景、挑戰及未來[J].未來與發展,2016,11(6):32-37.
[5]劉丹.馬克思利益共同體理論視角下“一帶一路”的當代意義[J].小品文選刊(下),2016,19(6):136-137.
[6]董宇坤,白暴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豐富與發展[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1(3):18-26.
[7]趙紫延,張俊橋.淺析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一帶一路”倡議構想[J].長江叢刊,2017,16(35):103-104.
[8]遲晨曦.研究“一帶一路”倡議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路徑[J].社會科學(引文版),2017,21(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