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一寧
摘要:就業作為一個壓力較大的問題,它是一種提高生活質量的基本前提和途徑,與改革發展和人民切身利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然而,在如今就業壓力較大的背景之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也有所增加,更是加劇了就業問題。本文將從現狀、效應、影響等方面,對經濟增長促進就業問題來進行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經濟增長;就業;勞動力需求與供給
1.概論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經濟增長與就業對于宏觀經濟來說往往都是最主要的政策目標之一,尤其是正在飛速發展的我國,就業問題則更為重要。從世界各國的發展進程中可得出結論,經濟增長的速度越快,則越能促進就業問題,此外,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也有著一種穩定變化的關系。我國經歷了20余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后,人民的收入與生活質量都得到了改善,但同時也出現了一個現實問題:就業崗位供大于求。要解決就業問題,增加就業機會成了最有效的根本出路,而能否擴大就業,關鍵在于經濟增長。在經濟學理論的前提下,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在于勞動力與資本的投入,而投資的增長則會導致對于勞動力的需求,就業量也進而增加。
一方面,出口需求量的減少,是全球經濟與就業問題自金融危機以來,對我國產生的最大影響之一,在這種長時間低速增長外貿出口的狀態下,對外貿型的就業人員有著嚴重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正是由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而被排除的部分勞動力。經濟發展的增長與轉變,勢必會對就業與產能進行淘汰,由此便產生了勞動力需求量與結構性失業并存的重大問題。
經濟增長促進就業,是經濟學永恒的主題,而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產生了分析該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而在本文的研究思路中,將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進行理論上的分析。
2.對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的理論分析
2.1經濟增長與就業等相關概念
就業被國際勞動組織定義為:有勞動能力與愿望的人在法定年齡中,依法從事社會經營活動來獲取報酬。而就業概念包括以下含義:第一,參加者須具備勞動能力及意愿;第二,所參加的勞動必須為社會經濟類,而非家庭勞動;第三,所參與的勞動必須有收入或是報酬,而并非無償公益或是義務勞動。
經濟增長則屬于宏觀經濟范疇,狹義上指GDP的增長。它通常指國家人均收入或產出水平,在時間跨度較長的情況下持續增加。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則是以該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作為評估標準與標志。是否對持續、協調的經濟增長有利、是否于投入產出效益提高有利以及是否對經濟結構優化、社會需求、社會福利等方面有利,是選擇經濟增長方式應堅持的三條原則。
2.2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的關系
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的關系,早已是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而經濟學家們普遍一直認為兩者在變動趨勢上,有著互為循環的一致性,就業的增加有很大程度上依賴了經濟的增長。然而,經濟作為治理國家的一大重要支柱,收入分配、資源配置以及促進經濟穩定增長都是其重要職能,與每一項財政政策都有著密切聯系。為實現全社會收入的公平分配,在可接受范圍保持收入差距,同時利稅收來調節、分配收入,并通過支出手段為就業提供機會,實現生產資料與勞動者間的結合,便是財政收入分配的職能。經濟的增長,會在兩方面體現出對就業結構的影響:第一,勞動力的流動和轉移;第二,就業結構會因產業結構產生決定性的作用。由此得出,經濟的增長將同時影響勞動的供給與需求,而正是從這種供求關系中,才能將二者間的關系深入剖析。
3.經濟增長對就業產生的效應
作為一種派生需求,勞動力需求從微觀角度看來,是企業必須提供的服務或是產品,以維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并在生產力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對勞動力的一定需求。而從宏觀角度展開,投入勞動力要素是社會為保持一定經濟增長率的需要。如今,業界普遍在經濟增長會促進就業的問題上達成一致。勞動就業力與國家經濟將同時增加,但反之則是社會需求也同樣增加,進而導致勞動力供不應求的結果。索洛模型作為最經典的經濟學理論,可以充分并直觀地展現經濟增長對于就業的影響,可總結為經濟增長、資本增長與技術進步,是取決勞動力增長需求的三個部分,同時也是分析、研究其需求的三個必要因素。
總結
總體來說,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遠超于其他國家,可就業彈性卻偏低。就業率的慢速增長,原因在于人口基數偏大,導致了我國在數據上并沒有明顯優勢。就目前來看,經濟增長并未使勞動力的質量變高,而只體現在了增加的數量上。
與此同時,我國人力資本正處于轉型期,有著明顯的勞動力垂直效應,可以從教育投資結構優化入手,進而改善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根據分析過后,可得出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就業機會的擴大卻不能由經濟增長直接轉化。就業問題要通過政府轉變宏觀調控思路,從公共控給的增加等間接手段來解決當今經濟飛速發展狀況下所產生的就業問題。
根據上文總結得出,我國經濟增長對于促進就業問題的效應偏低,主要因為過高的勞動要素替代,而且在增長方面過度依賴資本要素;其次是因為就業結構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整體滯后于產業結構;以及質量偏低的勞動力供給,導致的難以將其進行轉移;最后是較多的農業勞動力剩余,沒有著重解決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問題。治理國家的重要基礎及支柱就是財政,單純地促進就業只能短期地治標,而推出促進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才能長期地從源頭上治本。
參考文獻:
[1]王經綾.論中國經濟增長的就業效應[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4.
[2]劉瀑.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勞動就業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