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背景下,陜西省科技型企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優化對推進陜西省經濟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陜西省與全國其他主要省市的對比分析,研究陜西省科技型企業創新生態系統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優化改進措施。
關鍵詞:陜西省科技型企業;創新生態系統;優化路徑
基金項目:2017年度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培華專項課題階段性成果:西安市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及其機制研究(編號:17PH15)
一、科技型企業創新生態系統分析
自然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通過自然力量調節維持的生態系統。科技型企業的創新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具有類比性,如果自然生態系統中任何一種生物遭到大量捕殺,那么系統中其他生物則無法生存。同樣,科技型企業中如有一個技術環節無法同步實現和升級,則其他技術也無法得到同步應用和升級。創新生態系統中企業與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一樣,具有共存共生、共同進化的生態特性。
二、與其他省市相比,陜西省科技型企業創新生態系統存在不足
要對陜西省科技型企業創新生態系統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就需要建立一套相對完善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初步設計的指標體系框架如表1。
根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整理分析出陜西省與全國其他主要省市科技型企業創新生態系統評估指標相關數據,如表1、表2所示。
(對表中數據的說明:1.表中二級指標“科技型企業數量(個)”及“科技型企業從業人員數量(人)”中的數據,主要來自“各省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企業主要經濟指標”中的相關數據。2.表中二級指標“高新技術產業技術獲取及技術改造經費支出(萬元)”包括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購買境內技術、技術改造四項經費支出。3.在全國各大省市中選取了有代表性的省市:東部地區選擇了北京、上海和浙江省、廣東省;中部地區選擇了湖北省、河南省;西部地區選擇了四川省、甘肅省,并將整個西部地區的數據進行了對比分析。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得出:
1.企業方面:陜西省與東部、中部地區省市比較企業數量相對較少,但中部地區的河南省少于陜西,而與西部地區的四川省、甘肅省相比陜西省占優勢。科技型企業從業人員數量與科技型企業數量基本成正比,陜西省較河南省、甘肅省多。在高技術產業R&D;經費內部支出方面,陜西省相對投入較少,僅多于河南省、甘肅省。另陜西省該項支出占西部地區32%左右。在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額方面,陜西省也僅多于湖北省及甘肅省,占西部地區16%左右。總體看來陜西省在科技型企業方面落后于東部及中部地區大多數省市但在西部地區省市中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并占有較大份額。
2.科研機構方面:雖然陜西省科研機構數量相對較少,在選取的樣本省市中僅比浙江省、甘肅省多,且只占西部地區的11%,但在科研機構R&D;人員數量、R&D;經費內部支出及R&D;科研儀器設備投入方面均多于浙江省、廣東省、湖北省、河南省以及甘肅省,并分別占西部地區29%、34%、27%。可見,雖然陜西省科研機構數量不多但其在科研機構的人員、經費以及儀器設備等方面的投入都相對較多。
3.技術環境方面:在有效發明專利和專利所有權轉讓及許可收入方面,陜西省在9省市中均排名第五,處于中等水平,并分別占西部地區31%、27%。可見,陜西省在該方面未來還有進一步提升與努力的空間。
三、優化陜西省科技型企業創新生態系統的路徑分析
(一)增強企業創新活力,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
陜西省科技型企業應根據外部創新環境的變化隨時調整自身的創新技術路線。企業應根據自身發展特點,捕捉市場動向,尋找適合自己的創新路線。企業應加大業R&D;經費內部支出,整合上下游企業創新資源,節約研發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借力“一帶一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推動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發展。
(二)加強高校及科研機構建設,為創新生態系統提供保障
高校作為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對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設至關重要,陜西省雖然是教育大省,但未真正發揮出高校的創新保障作用。今后需進一步加大普通高校R&D;經費內部支出,提高成果轉化比率,加強高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共同培養具備豐富知識和創新精神的人才。
(三)優化外部創新環境
在企業創新生態系統中,科技型企業必須通過不斷與外部創新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交換,才能獲得維持和發展創新的持續動力。因此,優化外部創新環境是陜西科技型企業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的必要條件。政府應在此發揮積極作用,如提出激勵政策鼓勵創辦科技型企業;制定相應稅收優惠政策,促使科技型企業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創新活動中去等。
參考文獻:
[1]孫冰,周大銘.基于核心企業視角的企業技術創新生態系統構建[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11)
[2]郭燕青,劉丹,衣東豐.中小企業創新生態系統困境與優化路徑[J].企業經濟,2015(08)
作者簡介:
楚文靜(1982.1- ),女,陜西興平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創新管理與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