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工作過程理論設計《創新能力基礎》課程教學結構,以不同創新領域為載體,訓練學生掌握創新的普適性工作過程,并將創新實際應用于生活與工作,滿足新工科對高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
關鍵詞:新工科;高職;創新能力基礎;工作過程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0.173
1 研究背景
(1)“新工科”建設對高職人才提出新要求。2017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張大良司長提出了在新經濟、新產業背景下,迫切需要新工科建設。新工科的建設一方面要發展新興工科專業,另一方面要推動現有工科專業的改革創新,高校要樹立創新型、綜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在人才培養定位上要體現人才多樣化,既面向新技術培養高端工程科技人才,也面向勞動力密集的加工制造等領域培養大規模工程科技人才[1]。
工科高職院校正是培養加工制造等領域工程科技人才的主力軍。發展新經濟要求工程科技人才具備更高的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大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綜合能力教育。
(2)當前高職工科生創新能力教育存在的問題。目前高職院校所面臨問題,一方面是學生學習基礎較差的基本學情,在學習能力與先進科技知識掌握方面處于弱勢,因此缺乏高技術創新的硬件;另一方面是長久以來側重于培養技術技能、標準化操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的思維定勢,對創新能力的培養長期忽視。近幾年,國家大力推動創新創業教育,但目前的雙創教育往往側重于創業,而高職生中具備創業者綜合能力的學生較少,能夠進行創業實踐的更是鳳毛麟角。面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高職生更需要的是創新教育,高職生的創新并非高精尖的發明而是在一線工作中做出適合于時代的創新,主動去學習還未掌握的新技術,主動去解決還未出現的新問題。
(3)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是參照實際的工作過程來設計教學情境,并在系統化的學習行動中獲得知識的體系。這種教學方法實用而又高效,不僅獲得了陳述性知識,更重要的是熟練掌握了“怎么做”的過程性知識[2]。
創新能力的培養目的在于應用,將創新的基本工作過程應用于生活、工作每一處。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養成創新的思維行為習慣比了解創新的精神、掌握創新能力的構成更重要。當然在不斷創新的工作過程中,也就塑造了自己的創新能力、體現出了自己的創新精神。
2 課程教學結構設計思路
(1)教學設計的目標。《創新能力基礎》是面向全校學生所開設的一門通識類課程,其受眾不分學科、年齡。但因在高職院校中工科類學生較多,因此在創新技能傳授方面側重于工程類創新工具與方法的使用。我們的培養目標定位在養成學生自動化的創新思維模式,熟練掌握工程類創新工具與方法的使用,同時提高對創新的執行力。
(2)教學設計步驟。姜大源教授提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堂教學結構設計的基本步驟如下:1)總結出學生要掌握的實際工作過程(步驟1→步驟2→步驟3→……→步驟P),此為小道;2)引申出教師依據人的思維、行動等普適性工作過程(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此為大道;3)而后教師基于學生要掌握的實際工作過程設計的教學過程(步驟n1→步驟n2→步驟n3→……→步驟nP,n≥3),此為小道;4)最終學生掌握了人的思維、行動等普適性工作過程(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此為大道[3]。
在本課程的設計中,首先找出在創新實踐中典型的工作過程,而后引申出普適性的工作過程,設計三種以上學習情景訓練普適性工作過程,最終使學生熟練掌握。
3 創新能力基礎課程教學結構創設
(1)創新能力體現的典型工作過程。創新能力構成因素是:創新精神、智能結構、創新思維、創新行為[4]。創新精神是創新的主觀動力因素,智能結構是創新能力的基本認知要素,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創新能力必須通過創新行為得以外顯,最終被人所認同。
創新能力體現的過程如下: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具有創新思維,他們滿懷改變的動機,善于發現問題,并善于利用發散、旁通性思維對問題進行分析以尋求問題解決的路徑。其中一些通過主動學習或頓悟掌握創新工具和方法,具有相應的智能結構,提出了問題解決的方案;而另一些長久困在尋求問題解決的路徑中而放棄。有了好的創意并不一定會成功,是否成功關鍵還取決于對創新的執行力,只有具有自我監督管理能力的人,才會將自身的創新能力展現在世人面前。
(2)普適性工作過程。以上對典型創新能力施展過程的整理,發現創新需要通過這樣普適性工作過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自主學習→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執行。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需要經過反復的訓練才能達到內化的效果。
(3)確定教學內容。根據創新的普適性工作過程以及高職工科生的基本學情主要選取三方面教學內容:頭腦風暴法,TRIZ發明問題的解決理論,自我管理技術。頭腦風暴法是將學生引導在沒有拘束規則的環境中圍繞一個特定領域思考激發出大量新觀點的方法,它可有效利用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TRIZ發明問題的解決理論成功地揭示了創造發明的內在規律和原理,大量的實踐證明利用它可以提高人們發明創造的效率[5],它包含了8大技術系統進化法則、40個發明原理、39個通用參數和阿奇舒勒矛盾矩陣、76個標準解法等內容,對該理論的掌握可以有效豐富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也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自我管理技術利用行為主義心理學原理為指導包括時間管理與行為管理等內容,以提升學生的執行能力。每一方面的知識內容都將融入到工作過程中講解并使學生真正利用。
(4)學習情境設計。本課程設計學習情景采用遞進的關系,以從不同的問題領域為載體,從學生最常接觸到的生活情境中的通識性創新逐步遞進到需要專業知識技能的工作情境中,每一個學習情境都是一個完整的創新能力工作過程。在創新能力課程中,將采用項目化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利用擴展小組、搭檔拼圖、站位法等教學手段,強調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工作過程理念,使學生真正能夠靈活運用這一典型工作過程。
(5)《創新能力基礎》課程教學結構設計。學生最易于創新的領域為自身接觸最多的生活領域,而后是學習領域,接觸最少的是專業工作領域。無論是哪一領域的創新工作過程都可以運用頭腦風暴、TRIZ發明問題的解決理論與自我管理技術來提高創新效率,通過對生活領域、學習領域的創新工作過程訓練亦可逐漸將這些知識技能遷移到實際工作領域中去,并在重復的創新工作過程中練就自身的創新能力,養成創新的習慣。(圖1)
基于工作過程的《創新能力基礎》課程教學結構設計,旨在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應用實踐,一方面學生掌握了創新的有效工作過程,而并非單純的知識理論,另一方面養成學生創新的思維與行為習慣,使課堂上訓練的創新能力遷移于日常。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創新自我效能感,創新不再遙不可及,而是在課堂與生活中可以落實的。創新不意味著非要有重大發明創造,打破常規做出適合于發展的改變就是一種創新,適合于高職生的創新。
參考文獻:
[1]吳愛華,侯永峰,楊秋波,郝杰.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9.
[2]孫麗華.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在經濟法課程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5(8):96-98.
[3]姜大源.論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12(06):5-7.
[4]黃斌.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研究[D].廣東工業大學,2008(05).
[5]李小海,趙麗杰,張霞,呂奎龍.基于TRIZ理論培養工科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思考[J].教育實踐研究,2010(18):260-161.
作者簡介:孫晨哲(1987-),女,河南鄭州人,碩士,教師,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咨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