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學英
摘 要:本文主要將貴州麥壩鋁土礦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該礦區的水文地質、水文地質單元劃分原則以及環境地質的相關內容,以對該礦區的地下水、徑流和含水層等特征情況進行全面了解。
關鍵詞: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地質構造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0.180
1 引言
在礦業發展進程中,礦山開采效率和進度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礦區地質構造和地質環境的影響,隨著地質勘查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勘查工作的展開,有利于開采人員更詳細、全面地了解礦區水文、環境地質條件,以及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等,以此來評估巖石的穩定性和地質環境,這對確保礦山建設活動的順利開展意義重大。
2 水文地質相關分析
2.1 區域水文地質條件
麥壩礦區最高山峰標高1585.8m,最低標高為1270m,相對高差315m;該礦區位于巖溶地區,水文地質條件相對復雜,業內專業人士曾對礦區水文地質特征以及巷道突發通水等進行了預測分析,但成效并不明顯。礦區位于區域上的龍頭山復背斜水文地質單元,為侵蝕淺切割中山區,受到地形、構造和隔水層控制,礦區內海發育了龍潭壩向斜、銅鼓壩背斜等次級水文地質單元及相應的地下強徑流帶。
2.2 含水層和隔水層
礦區水源地含水層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2.3 區域地下水
(1)區域地下水的補給。山地區是地下水的主要補給區,山區長期遭受侵蝕,具備降水滲入的有利條件,同時由于山區地形切割強烈,植被覆蓋率偏低,再加上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導致地表泄流量增加,滲入補給地下水的水量較小,多以地表徑流的形式對地下水或地表水體進行補給;
(2)區域地下水的排泄途徑。本礦區的地下水排泄方式包括蒸發排泄、地下徑流及人畜飲用和工業用水等。
2.4 礦區位置
礦區位于區域水文地質單元的補給、徑流區,礦體基本處于礦區內部召溝內的最低侵蝕基準面上。
3 水文地質單元的劃分
水文地質單元劃分是依據地質結構、含水層和隔水層的產狀、地表出露情況和水文條件等水文地質條件的差異性,且每個劃分單元是一個有一定邊界和統一的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的地下水分布的域;一個完整的水文地質單元由含水系統和補徑排區域組成。
4 環境地質相關分析
4.1 礦區地質條件
(1)地質構造。礦區構造相對復雜,由大型斷裂造成斷塊山,在構造斷裂活動的影響下,大量巖漿會滲入斷塊山內;
(2)地震。礦區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對應地震烈度為7.5°,由上述地震參數可知,該礦區屬于地震活動微弱區;
(3)工程地質條件。礦區多為半堅硬巖或堅硬巖,局部為軟弱巖
;巖石較為完整,礦區內未見軟弱夾層和活動性斷裂的存在;
(4)水文地質條件。礦區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水質較好
,礦區基巖裂隙富水性較弱,礦體與裂隙含水層直接接觸,裂隙水沿風化裂隙和構造斷裂帶直接進入礦坑,造成礦床充水;
(5)礦區環境地質類型。礦區附近無污染源,礦石和廢石難以分解出有害組成成分,整體礦區地質環境質量良好。
4.2 礦區環境地質影響評價
礦區內地下水是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的,基巖裂隙水主要分布在風化裂隙和構造裂隙中,靜止水位較高,第四系孔隙潛水主要分布在地勢較低的溝谷中。在礦區開采活動中,若礦坑水等廢水直接排放到地下,則會造成地下水污染,因此,采礦單位應注意礦坑水及其他生產廢水的配方,結合相關排放標準,對礦坑水及其他廢水進行凈化處理和回收利用,確保礦區水質。
4.3 礦山開采的影響
(1)對水源造成的影響。在礦山開采過程中,當地下水位下降至120m時,則會在礦區周圍形成一個漏斗,此時周邊地下水會經過該漏斗流入礦區,導致周邊水位降低,這種情況會對自備水井、農業用水和人畜飲水等造成負面影響;
(2)礦渣對水環境造成的影響。采礦過程中所產生的礦渣在降水淋濾的作用下,會滲入地下而污染到礦區水環境;
(3)對礦井造成的影響。礦區含水層具有高壓的特點,且含有豐富的地下水量,一旦開采到地下水位,則極易出現礦坑突水現象,嚴重威脅到礦井生產安全。
4.4 土地植被影響的評價
在礦山開采過程中,大量礦渣和礦石的堆放,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礦區生態環境的平衡、影響植被的生存質量,針對這一點,開采單位應盡量選擇地勢平坦的場地堆放礦石和廢石,盡量減少其對植被和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5 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麥壩礦區的環境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構造可知,該礦區的地質環境和水文條件較為復雜,地下水污染、礦坑突水等問題出現的可能性較大,故在具體的礦區開采工作中,應結合礦區地形地貌和水文條件的勘查結果,落實針對性的防范措施,盡量減少地質構造對礦區生產活動造成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張發旺,陳立,王濱等.礦區水文地質研究進展及中長期發展方向[J].地質學報,2016,90(09):2464-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