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歐陽詢《張季鷹帖》
除非漢字根本取消,否則漢字的練習,始終是免不掉的,因為現代的社會愈文明,人類的往來愈頻繁,而文字的應用亦愈廣。所以,我們要使兒童具備熟練運用文字的能力,不但要寫得很迅速,尤其要以正確、整齊、敏捷、美觀等條件為訓練目的,才可達到切合實用的功能。
不過,在這幾個條件中,比較難訓練的,算是字體正確的訓練了。因為在平時,學生對于字體的寫法往往視為無關緊要,不加矯正,如兒童對于字形觀念的不能分辨、同聲和形似義異的相互誤會等,于是將錯就錯,一誤再誤,結果竟無改正的機會,將來一進社會,把文字應用到實際事業上去,就會引起種種的糾紛和責難。因此,影響到個人的職業和自身的前途。所以,小楷的練習,經多數學者的研究與試驗,兒童在學校里,尤其在小學時代,非要養成他們對于寫字應有的正確習慣不可。而小學教師,對于兒童別字的矯正,更不能不負全責,這是誰都公認的了。
那么,應該怎樣指導兒童避免別字?兒童練習小楷的材料,應該怎樣編寫才能切合實用?我校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就著手編定此項教材,茲經五年來,各擔任國語教師的搜集與統計,并承中大實校及南京市初等教育研究會第二組各校之協助,把一般兒童最易寫別的字數略加統計,將每個別字組成有意義的句子,編成七十條,印成小冊子,作為小楷教材的范本,或將各句子分別印出,每句一條,作為造句練習之用,均極便利。因此,我們不敢說從此即解決了兒童的小楷教材,但至少可得下列兩種收獲:
一、兒童練習小楷,除了各科實際應用到的教材之外,可以多得一種專為練習小楷用的教材。
二、兒童容易寫別字,可得一個明確的認識。
茲將該項寫字教材編錄于后,意在拋磚引玉,尚希讀者指正:
爸爸,我來“代”你“伐”樹好嗎?
你的手“壓”在我身上真討“厭”。
我的手“套”被弟弟“奪”去了。
這“辦”公桌上有許多美麗的花“瓣”。
這一“籃”的花,都是“藍”顏色的。
洋娃娃放在你的“懷”里,當心弄“壞”。
我“灑”在地上的水,已經“曬”干了。
我們來研究那“熊”的形“態”。
我最喜“歡”“勸”人家“觀”察自然界。
那些強盜,拿著“槍”去“搶”東西。
那“挑”擔的人逃來,嚇得我一大“跳”。
這面“獎”旗,是用“漿”糊貼成的。


今天的會場秩序,維“持”得“特”別好。
黑貓舉起腳“爪”在那里“抓”西瓜。
這位“客”人的“容”貌很和善。
這本筆記“簿”太“薄”了。
小妹妹,你“坐”在這里“做”什么?
小弟弟,你“把”這小鳥放了“吧”。
朋友,你“找”“我”有什么事?
你可知“道”,我現在要“到”什么地方去?
我們許“多”同學,“都”很和氣。
朋友,你不要“再”“在”這里胡鬧了。
我“想”大家是同學,應當“相”親“相”愛。
我們“這”里的同學,“衹”有他是新來的。
我“以”為他們“已”經回家了。
他“坐”在我的“座”位上畫圖。
我們剛“才”“在”操場上踢足球。
“昨”天我做了八個小時的工“作”。
我的哥哥今天“又”“有”病了。
那“姓”孫的孩子,“性”情十分溫和。
這“株”樹上有三“只”小鳥唱歌。
我“要”和你一同玩“耍”,好嗎?
我的皮球,“被”他弄“破”了。
“祖”母把你家里的房子“租”給人家了。
我“很”“恨”那些不誠實的人。
我剛才“踢”球,“跌”了一大跤。
我們在“防”空演習的時候,不要在路上“妨”礙交通,馬路上的警察應“防”止“妨”礙秩序的人。
團體組織最嚴“密”的小動物,是螞蟻和“蜜”蜂。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紀念物,都“陳”列在烈士祠內。
我們買“辦”貨物,要“辨”別是不是國貨。
校長先生允許王兒“免”繳學費,意在獎勵他勤“勉”向學。
“因”為中山先生是一位偉人,所以我們“應”當敬仰他。
我們不應該“買”國外的貨物,來“賣”給本國人,整天“買”進“賣”出,商人真太忙了。
出席五全大會的“代”表,都“帶”著笑容回去了。
哥哥,這封請假信,我“代”你“帶”到學校里去吧。
要謀將來的“幸”福,就不應怕現在的“辛”苦。
做事要有百折不撓的“決”心和艱苦卓“絶”的精神。
欲達“到”理想的目的,不要怕“道”路的艱險。
不要“給”別人破壞了我們的團“結”力。
防空演習時我們聽到“警”報,不要“驚”慌。
想起了“喪”失國土,多么“傷”心!

倪瓚《致慎獨有道詩札》 1362年 28.4cm×52.8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屢次犯“過”的人,不是一“個”好學生。
雨后的“青”草,看上去多么“清”潔。
“真”不巧,那塊石頭掉下來,“正”壓在他的腳上。
你應當“再”三考慮,做“最”后的決定。
你還沒有發“覺”這位小“著”作家是文學天才么?
你“覺”得他這次“著”的新書怎樣?
態度“文”雅的人,不見得一定有學“問”。
“鄰”居家的小花狗死掉了,人人都很“憐”惜。
小弟弟,我“陪”你去買一個小皮球,“賠”還他吧。
運動“過”度,結“果”反而有害身體。
他犯過,“已”不是“一”次了。
我“以”為他“已”經悔過了。
至“於”其“餘”的話,以后再說吧。
既然“犯”了罪,就得受正當的處“罰”。
“雖”然他已經改過了,但是有“誰”知道呢。
我們正當少年時“代”,不“但”要努力求學,還要鍛煉身體。
這“篇”故事,我已經讀過幾“遍”了。
常常煩“惱”,會傷“腦”筋。
這事“總”有“終”了的時候,何必著急呢?

(對原文略有改動)